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

囧出10億票房

新年檔期,最春風​​得意的電影莫過於內地演員徐崢自編自導的《人再囧途之泰囧》,講述三個男人身在曼谷,各懷目的,命運交錯,鬧出一場囧得令人捧腹的泰國傳奇。

電影的收益遠比故事來得傳奇。《泰囧》是民企光線傳媒(300251)的小成本製作,總投資據說人民幣2000萬左右,上映5天票房已突破3億,上映1個多月票房竟達12.57*,觀看人次超過3600*,成為中國史上最賣座電影。

《泰囧》的躥紅成為熱門話題,也有人評論其已達港片水準。知薇觀看完該戲,感覺輕鬆好笑溫暖之餘,更看到國產片前所未有的敘事手法、拍攝技巧和喜劇風格,為導演的才華橫溢和該片的定位精準讚歎不已,也為主角的精彩表演拍手稱好。但是僅此而已,就足以令該片榮登票房榜首嗎?恐怕還不夠。

《泰囧》的成功,更離不開光線傳媒的目標清晰和檔期選擇。現實主義的公路片,用世俗題材傳達普世價值,有精英與陽光草根的碰撞——光線傳媒在投資之初,已明確這是針對大眾口味、討好廣大百姓的戲,俗得徹底,笑得痛快,沒有扭捏。而選在歲末新春上映,更是明智,不僅契合賀歲氣氛,更趕上大家願掏腰包的時機。

成立於98年的光線傳媒是內地最大的電視節目製作公司,多年來走在娛樂業的前沿,06年起涉足電影,《泰囧》無疑是其事業的又一高峰。自從該片上映,光線傳媒的股票交投量大漲、股價攀升。在觀眾與資本市場同時叫好的高漲情緒下,倒是導演徐崢說了幾句冷靜的話:這票房“黑馬”更像“瘋馬”,而“10億導演”只要別變成“失意導演”就行了。
 
--------------------------------------------------------
注:截止2013127
 
此文刊登於《資本創富》2013年2月22日(Capital Money)

2013年2月16日 星期六

獨角戲

少年Pi:我只是想跟它打聲招呼。
Pi的父親:你把老虎當朋友?它可不是你的玩伴!
少年Pi:動物也有靈魂,我從它眼中看到了。
Pi的父親:野獸就是野獸,你看它的眼睛,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
— 《少年Pi 的奇幻漂流》


少年Pi 在純真幼時,堅信在那隻孟加拉虎 Richard Parker 的眼中,看到了友善的靈魂,對父親直接甚至殘忍的警告,只覺委屈不已、難以入耳。在漫長的漂流中,經過了與 Richard Parker 的零距離對峙、相依為命和決絕分離,少年才醍醐灌頂般領悟到父親的智慧:一切都不過是自己的倒影,一段子虛烏有的情誼,一出自編自導的獨角戲。

人類腦袋的構造精密卻漏洞百出,每秒都有無數事情發生,有大量不斷閃過的念頭、片斷、反應和情緒的碎片,有一齣齣不斷上演的或喜或悲、或理性或荒誕的戲劇。碎片飛散戲劇紛亂間,不少人還會受害者化自己 (victimize the self) 或妖魔化外物他人 (demonize the others):我運滯、命苦、懷才不遇,風水差、環境亂,他對不住我、她心術不正等等。

這些心理活動,從積極角度說是 blessing:人腦的自然傾向是合理化自身的想法行為,避免持續的自我懷疑或責備導致精神問題;從反面檢視則是curse:導致人性的盲點,受害者化自己就等於將主權交於他人,無須承擔責任,妖魔化外界不過是將自身問題投射出去,無須正視自身缺點。

我們以為所見皆真實可信,卻未意識到狡猾善變的頭腦好似副有色眼鏡,過濾了一些,又添加了一些,現實還是虛構,混沌不清。

戀情失敗,不少人寧願一副「我是受害者、我不 deserve」的頹喪模樣,以搏同情,也不願自我檢討後振作重新開始。殊不知,那受害者的能量,已向宇宙發出了邀請函。試問,吸引來的若非負心漢薄情女,又如何滿足自己繼續受害角色的渴望。

事業不順,不少人寧願一種「天生我才,無奈不遇」的責怪心態,以轉移視線,也不願直面不足後努力增強實力。甚為無明,所謂看不順眼的上司無能昏庸或同輩見風使舵,很多時恰是自身缺點的投射或「吃不到而說葡萄酸」的寫照,而對上司的全局統籌和同輩的策略智慧卻視而不見。試問,事業發展若非江河日下,又如何實現自己保持「懷才不遇」悲情角色的需要。

以上種種,都是我們在內心獨角戲裡自選的角色,卻又深覺無明無奈,無力扭轉。
Pi的母親:科學讓我們認識外在的事物,卻沒有觀照自己的內心。
—《少年Pi 的奇幻漂流》
阿波羅神廟裡的那句箴言「認識你自己」,對其出處的爭論至今仍舊不斷,對其的含義的理解更加多樣。我傾向於相信,此乃某先哲徹悟人性盲點後,對世人的提點:認識並掌管你的心,莫將一生消耗在獨角戲裡。As the director of all the “dramas”, you decide and always have a choice!

後記:文章標題的靈感來自於作詞許茹芸的《獨角戲》,在此且引用幾句許常德作的歌詞,甚覺應題。
是誰導演這場戲
在這孤單角色裡
對白總是自言自語
對手都是回憶
看不出什麼結局

如果一切只是演戲
要你好好看戲
心碎只是我自己
—《獨角戲》

 
此文刊登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E7%8D%A8%E8%A7%92%E6%88%B2/

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春晚

知薇在除夕之夜,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等待我的,除了一桌熱氣騰騰騰年夜飯的溫暖,還有一家圍坐看央視春節晚會(“春晚”)的溫馨。

春晚,是綜藝電視界的傳奇。它1983首播,延續31年,長達5個多小時,聚集兩岸三地海外明星才藝,吸引全球7億多觀眾,收視率堪比世界杯決賽。春晚是中國人的集體回憶和共鳴,也是一家人的凝聚劑和話題,其對中國人的重要性已不亞於春聯、鞭炮、餃子、拜年等習俗。

春晚,也是經濟效益的奇蹟。據說,一場春晚的成本在人民幣1000萬到6000萬之間,廣告費收入則可達6億之多。如此高回報率,源自央視用計劃經濟的方式籌辦春晚,用市場經濟的方式營銷春晚。

央視一直秉承"節儉辦春晚"的原則,嚴格控製成本,以金招牌和收視率號召一流人才,得到各界大力支持,不少國內一線藝演員的出場費不過幾千元。此外,央視在硬件方面也能省則省,自1998年起15年來使用舊台址的一號演播大廳,近年更租用電視牆佈置舞台,不僅節約場地成本和材料消耗,更能以最低成本取得最佳視覺效果。

央視的市場化程度極高,每年10月已開始在各地做春晚廣告推介會,通過名主持的介紹和往屆大客戶的分享,吸引商戶競價投標,而標底也年年上調。相對收視僅幾個點的同類節目,收視率高達30%多的春晚,明顯是央視佔優勢的賣方市場,難怪其廣告費收入能年年攀升。

2013春晚令人耳目一新,LED屏幕的舞台美輪美奐,國際化的節目吸引眼球(比如Celine Dion唱中國民歌,外國留學生唱京劇等),看著春晚常有常新質素漸高,我知道它將繼續是中國人過新年的寄託之一。

 

 

《孤星淚》教會我原諒

這世上,什麼最有力量?是愛、種子還是意志力?看完兩遍《Les Misérables(孤星淚)》我的答案是原諒。

看《Les Mis》,大部分人都會哭。而我哭點尤其低,由片頭一直哭到片尾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最沒抵抗力的,就是見證那一次次喚醒迷心、救贖靈魂的原諒。

為了一口麵包而入獄19年的Jean Valjean,好不容易刑滿釋放,卻發現餘生都要拿著有案底的身份證,背著污點討生活,內心憤恨不平。寒冬之夜被好心的主教收留,他歹心再起,偷了銀器走佬。被警察捉回,驚恐的Jean Valjean竟得到仁慈主教的寬恕信任,重獲自由。他滿腔的仇恨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固有的信念徹底被顛覆,經過懷疑、掙扎,最終原諒的力量超越了一切,淚水洗走他眼裡憤怒的血絲,希望點燃他重新做人的決心。

這僅是故事的開端,主教令Jean Valjean學會原諒,而Jean Valjean又用原諒拯救了悲慘世界裡迷失的靈魂。

警察Javert是法律的衛道士,更是正義的頑固者。他窮其一生,盲目地力圖懲惡揚善,追住逃犯Jean Valjean不放。當他們再次見面,Jean Valjean已成為市長,見到力氣過人的他抬車救人,Javert不禁懷疑眼前人恰是當年階下囚24601,卻又不敢肯定。

猶豫之間,接到密函,稱已有人被捕認罪為Jean Valjean。面對羞愧低頭、主動負荊請罪的警察Javert,Jean Valjean沒有利用職權藉機懲處這顆定時炸彈,反而寬宏大量地讚許他只是盡忠職守。 Javert驚訝間也有幾分感動——原來,人犯了錯,除了懲罰,還可選擇原諒。

單親媽媽Fantine不幸被趕出工廠,為了養活幼女,只好出賣頭髮、牙齒、甚至身體。在體無完膚、尊嚴盡失之際,再次見到未能對自己出手相救的市長Jean Valjean,她怒火衷燒,對他不敬。Jean Valjean不僅不發怒,還親手救走Fantine,應承照顧她的女兒。被人凌辱慣了的Fantine,感動到顫抖不已,她年少無知的過失、徬徨、罪孽在Jean Valjean既往不咎的原諒中,如風散去,她的靈魂在垂死時得到了寬恕與救贖,嘴角留有一絲欣慰的笑意。

整個故事最深刻的原諒,是在Jean Valjean放生Javert之後,兩人重遇在學生革命翌日的清晨。眼睜睜看著背負受傷學生的Jean Valjean大步離開,Javert徹底崩潰,他一生謹守的所謂法律、制度、正義都被瞬間顛覆了,在那個暗無天日的時代,黑白顛倒,究竟如何辨別?指鹿為馬,又有誰清楚?最終,Javert信念散架,縱身跳入湍急的河流。那一跳,完結的不只是他的生命,更是他所寓意的混沌時代及統治者的價值體系。在原諒的大慈悲面前,它們都脆弱得不堪一擊。

對於身處壓力爆棚、競爭激烈社會裡的我們,原諒又何嘗不是一門必修課。修煉的第一步,就從原諒自己愛自己開始。

此文刊登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E8%89%B7%E9%81%87/)

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

我眼中的溫州模式

好友結婚,知薇有幸第一次到其故鄉溫州,那個傳說中不能用GDP衡量的城市:溫州人均GDP在浙江省墊底,人均收入卻在全省全國名列前茅*,一個合理解釋是約三分之一的溫州人在外地和海外經商,鼓了自己的腰包,也瘦了家鄉的GDP

旅途上,我思考著同一個問題:溫州究竟有何特別,能孕育聞名世界的溫商,被美譽為“東方的猶太人”?經過幾天的旅途所見所聞,這個問題似乎有了解答。

溫州人非常善於交友和積累人脈。一對新人的伴郎伴娘來自五湖四海,是他們在人生不同階段與地方結識到的好友。婚禮前夜,他們的父母還不辭辛勞親自下廚,熱情招待遠道而來的朋友,親如一家。如此情真意切,歲月有功,溫州人自然知交滿天下;出門靠朋友,溫州人自然到哪裡都吃得開。

溫州人有無限的冒險創新精神,是“敢為天下先”的表率。接新娘時,伴娘的百般刁難,新郎伴郎的有勇有謀,知薇見過不少,卻頭一次見新郎沖開人牆直奔新娘的場面。新娘驚喜、眾人驚詫之餘,都讚嘆新郎的膽識。這恰恰映證了溫商的格言:平安二字值千金,冒險半生為萬貫。不衝出comfort zone,如何打出一番天地?

溫州人活力充沛、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婚宴不僅擺設精美、美食豐盛,還有許多助興遊戲,來賓踴躍參與的興致和投入,知薇自嘆不如之餘,更感受到他們充沛的能量與激情。

我眼中的“溫州模式”,從此不限於經濟學的定義,更是對溫州人精神狀態的寫照。引用某經濟學家的話說:溫商的成功經驗可以模仿,而其創業精神難以模仿。

--------------------------------------------------------------------------------------------------------

*注:根據2011年統計數據,源自維基百科及溫州市統計局

(此文刊登在2013年2月1日第377期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