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情緒回到座位,冷靜幾分鐘,漸漸地情緒散去、實情清晰。自問:剛才你究竟生誰的氣?是上司還是自己?答案易見,是自己沒做好,卻想責怪他人、洗脫責任。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俄國作家Aleksandr Solzhenitsyn曾說:人類的天性就是為自身行為辯護。另位諾獎得主英國作家Rudyard
Kipling在其短篇中描繪出該心理:我一生從未犯錯,至少沒有一個我不能事後合理化的。人類天生愛自我行為合理化,為錯誤找藉口。
這是人的自我保護機制。英國心理學家Cordelia Fine在《A Mind
of its Own》中曾解釋:普通人的腦,愛自己就如父母般無條件和盲目,試圖遮掩殘酷現實以保護自己。最能認清自己真面目的人,臨床診斷上都患有抑鬱症。
這也是人腦構造的盲點。眾所周知,人類有視覺盲點。負責傳輸信息的視覺神經頭,座落在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中間,此處因缺乏感光細胞而形成盲點,大腦於是要填補漏洞以形成完整視象。類似的,人腦也因構造問題導致人對特定情形有心理盲點,即“自我合理化”。
行為金融學中的“過度自信”便是心理盲點的例子。 2006年James
Montier對300位基金經理進行問卷調查,74%認為自己業績中上,26%中等,即所有受訪者都認為自己業績在中等或以上。現實只可能有50%的表現為中等或以上,可見這些基金經理有多麼過度自信。
下次遇事再發怒,停一停,想一想,你究竟在生誰的氣?可能這正是個自我修正提高的好機會。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6月28日第3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