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你究竟在生誰的氣?

上司突然發問,我全無準備,支吾了陣沒有答案,訓斥就來了。雖然頭腦清楚自己做得不夠好,但在刺耳的責罵下,不禁惱怒地想:根本小題大作,非要說得這麼難聽嗎?

帶著情緒回到座位,冷靜幾分鐘,漸漸地情緒散去、實情清晰。自問:剛才你究竟生誰的氣?是上司還是自己?答案易見,是自己沒做好,卻想責怪他人、洗脫責任。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俄國作家Aleksandr Solzhenitsyn曾說:人類的天性就是為自身行為辯護。另位諾獎得主英國作家Rudyard Kipling在其短篇中描繪出該心理:我一生從未犯錯,至少沒有一個我不能事後合理化的。人類天生愛自我行為合理化,為錯誤找藉口。
這是人的自我保護機制。英國心理學家Cordelia Fine在《A Mind of its Own》中曾解釋:普通人的腦,愛自己就如父母般無條件和盲目,試圖遮掩殘酷現實以保護自己。最能認清自己真面目的人,臨床診斷上都患有抑鬱症。

這也是人腦構造的盲點。眾所周知,人類有視覺盲點。負責傳輸信息的視覺神經頭,座落在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中間,此處因缺乏感光細胞而形成盲點,大腦於是要填補漏洞以形成完整視象。類似的,人腦也因構造問題導致人對特定情形有心理盲點,即“自我合理化”。
行為金融學中的“過度自信”便是心理盲點的例子。 2006James Montier300位基金經理進行問卷調查,74%認為自己業績中上,26%中等,即所有受訪者都認為自己業績在中等或以上。現實只可能有50%的表現為中等或以上,可見這些基金經理有多麼過度自信。

下次遇事再發怒,停一停,想一想,你究竟在生誰的氣?可能這正是個自我修正提高的好機會。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6月28日第398期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你願意試幾次?

導師手握10枚金幣,身邊圍著10位年輕學員。導師宣布考試開始:看誰能在20分鐘內拿到金幣,但不准有身體接觸。

無人知秘訣何在,但大家都躍躍欲試:不能身體接觸,就得靠語言、表情和動作了。有人說:您辛苦了,我來幫你拿。有人說:您最好人了,給我金幣吧。也有人說:您不給我,我就走了。大家使勁渾身解數,導師只不斷重複:很好,再給我一個理由。

所有人繼續嘗試著,唯獨一位平日反應快、想法多的學員,抱著手臂、站在一邊、不言不語,看鬧劇般露出一絲不解的苦笑。他的腦子在高速運轉,試圖在混亂中找出頭緒,借他人的失敗摸到捷徑,爭取“一句到位”拿金幣。
5分鐘過去了,大家一無所獲有些氣餒時,一位學員不屈不撓地說:您累了,坐坐吧。導師突然一改回答:好,金幣給你。大家愣了一秒,隨即沸騰了,循著該學員的思路雀躍嘗試。10分鐘過去了,又有三四位學員拿到金幣。沉默的學員有些沉不住氣了,卻依舊一言不發。終於,遊戲結束,9位學員都拿到了金幣,除了那位從未行動過的學員。
導師揭開謎底:只要任何一位學員堅持索求金幣21次,便會如願以償。遊戲的目的,在於教導學員,遇到困難要有屢敗屢戰、不斷嘗試的精神。所謂“21次”,來自美國勵志成功學家Zig Ziglar的名言:好習慣只要21次的練習,就能成就終生的習慣。

最先贏得金幣的,往往是那些有股傻氣、不停向前衝的人,現實中事業成功的也多半是這類人,因為他們不計得失、願意付出;而最聰明的人通常很難贏這個遊戲,因為他們想得太多、行動得太少。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6月21日第397期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資深HR總裁的建議


eBay的人力資源資深總裁Beth Axelrod,為這間線上拍賣購物公司負責全球招聘培訓事務已8年,她大有來頭:賓大本科,頭份工在First Boston做M&A分析員,拿下耶魯碩士後,在Mckinsey做到合夥人,後加盟WPP成為首席人力官,05年加入eBay至今。位高權重年薪近700萬美金的Beth是性情中人,在Levo League的訪問里分享多年職場心得。

Beth借親身經歷講述了職業生涯的四大領悟。

1. 適時劃清底線乃生存之道:當年Beth初入投行,時常週五...晚才有緊急任務,更被迫與難纏的人合作。忍無可忍的她對Staffer直言,如此下去自己無法工作。沒有被炒,Beth還因禍得福地拿到倫敦的工作機會。

2. 堅持尋找激情所在:Beth坦言工作數年且碩士畢業後,都不清楚自己真正的職業激情所在。但投行生活令她明白自己不愛什麼。當「不愛」越發清晰,你離「真愛」的工作也會越發接近。

3. 不斷尋求突破極限:在Mckinsey的12年裡,每當Beth感覺工作得心應手時,公司就會提拔她去面對新問題、接受新挑戰。當她不斷走出comfort zone,嘗試完成更艱難更不確定的任務,只發覺自己的潛力無窮。從不嘗試突破極限的人,無從發掘自身潛力。

4. 自信比完美的準備更重要:Beth離開Mckinsey時有兩份job offers,一份是去WPP做HR負責人,另一份是去投行做HR二把手。從未做過HR的Beth擔心是否可勝任負責人,猶豫之際她打給那間投行的HR負責人,表明處境。對方建議她選擇做HR負責人。 Beth大受啟發:人們通常以為要做好所有準備、拿到所有資格方可勝任某職位,其實不然,若雇主不相信你的能力,根本不會給offer,而當機會就在眼前,只有自信能令你選擇正確。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6月13日第396期

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你夠“八卦”嗎?

有類似的經歷嗎:

與一群人聊天,你竟插不上嘴,對許多話題一無所知?
你是否很受挫,告訴自己,我只是不善於交際?
你是否因此離群索居,避免社交?

然而,你不善於的究竟是什麼——可能只是不夠“八卦”。八卦可指任何知識:娛樂、奇聞、政經、人文、歷史、科技、常識等,學習不分年紀,知識不分貴賤,只要你有一顆八卦心、好奇心。

縱觀成功人士,無不具備強烈的好奇心。


生前為台灣首富的王永慶,號稱台灣“經營之神”,即便坐擁巨富、年事老邁時,王永慶仍然常問為什麼,刨根究底不斷學習,他曾說:“一個人若想成功,必須具備兩顆心,好奇心和不甘心。”

亞洲首富李嘉誠,說到成功秘訣,強調要終身追求知識、保持好奇心、緊貼時勢增長智慧;正是好奇心和獨到眼光,令李超人走在時代前端,他對加國能源公司Husky Energy、Facebook及瑞典音樂網站Spotify的投資等,都是明證。

該如何重新培養好奇心、提高八卦能力? Life Optimizer創始人Donald Latumahina有幾點建議:

1. 保持思想開放:對學習、修正、再學習保持開放態度,是好奇心的基石。

2. 莫認為一切理所應當:若接受世上的所有從不深究,會抹殺好奇心。

3. 不停追問為什麼:什麼、為何、何時、誰、何地、如何,都是好奇心的好朋友。

4. 不要為事物貼上“無聊”的標籤:有好奇心的人極少說任何事無聊。當你認為某事無聊,就切斷了一切可能性。

5. 以學為樂:帶著快樂的心情學習,就能輕鬆愉悅地探索人生。

6. 廣泛閱讀:常探索未知領域,可讓無限的可能性激發興趣和想像力,拓寬閱讀是進入未知領域的好方法。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6月6日第395期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我能為你做些什麼

每天一睜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你清醒起身?是返工的無奈還是興奮、是責任感的沉重還是踏實、或僅是麻木不覺的習慣?

返工返成無奈、負責負到沉重、過日子過到麻木,是否因為我們問錯了問題?我們常問:做這些對我有何好處?卻很少問:我能為你做些什麼?

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Sheryl Sandberg分享過一個故事:有位曾在社交場合見過面的女生打電話給自己,詢問她麾下是否有職位空缺,意圖應聘。

女生的開場白是:“我很想告訴你我有何優點長處、有何目標理想,但相信每個人都懂得說這些。而我真正想知道的是,目前你工作中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我能否為你解決它。”

Sheryl聽畢不禁怔住了,這是自己第一次聽到如此關注雇主需求、有心不自私的應聘陳詞,她立即回答:“你被聘用了!我目前最缺負責人力資源招聘的人,憑你的市場營銷背景,應可以勝任。”果不其然,該女生入職Facebook後,表現優秀,為Sheryl解決了招聘的燃眉之急。

正如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說的:我們必須搞清楚,別人僱傭我們是為了做什麼?此定律適用於所有關係,包括家人、朋友、夫妻以及僱傭關係。

生命中的各種身份和責任,都來源於他人對我們的價值、幫助和付出的需要,而非我們滿足一己私慾的需要,一旦明白這道理並準確理解他人的需要,做好每個角色、每件事情就變得易如反掌。


帶著“我能為你做些什麼”的心態,我們處理各種情境也會更有智慧。永遠只關注自身利益得失,又如何體會對方的真正需要,更別提有針對性、有策略技巧地處理事情了。

從今天起,學會每天不時問自己:我還能為他人做些什麼?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5月31日第394期

我的導師是股神

你可曾想像過,請股神巴菲特做導師(Mentor),與你面對面傾談、分享心路歷程、為你答疑解惑?

由來自紐約的Caroline和Amanda創立的社企Levo League,已讓這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成真了。Levo League通過網上平台,向年輕職業女性提供各類職場信息和處世智慧,邀請各界成功人士成為導師,通過訪談、文章等,將他們的經驗和指導變成觸手可及的信息。

5月初,Levo League請到巴菲特先生做了近一個小時的訪談,回答會員的問題。知薇將該段訪談中股神的精彩語錄總結如下:

1. 慎重選擇偶像,結交強過自己的人
告訴我你的偶像是誰,我就能預測你的未來。追隨正確的偶像很重要,並且要和強過自己的人結交,這一切決定了你的發展方向。

2. 永遠不放棄尋找你熱愛的事業
生活所迫,也許你要做一兩份不喜愛的工作,但永遠不要放棄尋找真正熱愛的工作。其特質是:即便你很富裕,也渴望並願意做該工作;它令你每天充滿激情;它令你不介意報酬。當你與喜愛的人相處、當你做熱愛的事業,就會明白何謂別無所求。

3. 直面和處理你的恐懼。溝通是至關重要的能力
巴菲特講述自己曾經如何懼怕當眾演講,卻鼓起極大的勇氣參加演講課程,最終成功克服恐懼,提高改善了溝通能力。許多時候,必須要逼自己克服困難做出改變。而放棄溝通,就等於放棄自己所有的潛能。

4. 早到一些,多做一些,總會有人留意到
當一個人用心想做好工作,會早到一些,多做一些,正是這些看似簡單的行動令他們脫穎而出。願意“行多一步”的人不多,若能做到,在上司眼中,你便是那個特別的、值得花時間和資源培養的人。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5月24日第3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