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我能為你做些什麼

每天一睜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你清醒起身?是返工的無奈還是興奮、是責任感的沉重還是踏實、或僅是麻木不覺的習慣?

返工返成無奈、負責負到沉重、過日子過到麻木,是否因為我們問錯了問題?我們常問:做這些對我有何好處?卻很少問:我能為你做些什麼?

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Sheryl Sandberg分享過一個故事:有位曾在社交場合見過面的女生打電話給自己,詢問她麾下是否有職位空缺,意圖應聘。

女生的開場白是:“我很想告訴你我有何優點長處、有何目標理想,但相信每個人都懂得說這些。而我真正想知道的是,目前你工作中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我能否為你解決它。”

Sheryl聽畢不禁怔住了,這是自己第一次聽到如此關注雇主需求、有心不自私的應聘陳詞,她立即回答:“你被聘用了!我目前最缺負責人力資源招聘的人,憑你的市場營銷背景,應可以勝任。”果不其然,該女生入職Facebook後,表現優秀,為Sheryl解決了招聘的燃眉之急。

正如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說的:我們必須搞清楚,別人僱傭我們是為了做什麼?此定律適用於所有關係,包括家人、朋友、夫妻以及僱傭關係。

生命中的各種身份和責任,都來源於他人對我們的價值、幫助和付出的需要,而非我們滿足一己私慾的需要,一旦明白這道理並準確理解他人的需要,做好每個角色、每件事情就變得易如反掌。


帶著“我能為你做些什麼”的心態,我們處理各種情境也會更有智慧。永遠只關注自身利益得失,又如何體會對方的真正需要,更別提有針對性、有策略技巧地處理事情了。

從今天起,學會每天不時問自己:我還能為他人做些什麼?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5月31日第394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