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有些時日,觀察到一個有趣現象。一個項目上,通常有最senior的阿頭,中層經理,小組長和初級分析員,忙的程度卻恰恰與級別成反比。好像最忙的是分析員,不停地找數據寫材料,還經常問:這個怎麽做?有什麽要幫忙?小組長似乎第二忙,要思考如何編排材料,分析解決問題,還要指導下屬。中層經理“十指不沾陽春水”,負責發號施令,聯絡其他部門及向阿頭報告。阿頭仿佛最悠閑,每日詢問下進度以保方向正確就完事。
表面看來,分析員似乎最“有為”,阿頭似乎最“無為”。 然而“無為而無不為”的藝術才需要大智慧。究竟是“創造價值”還是“毀滅價值”,分別就在於能否拿捏“無為”與“有為”的分寸。
記得投行L有個經典故事,在某IPO項目上,三大投行做聯合sponsors (保薦人)和bookrunners (簿記人), 到了招股書付印的前一晚,所有的投行團隊和律師一起在printer那裏做最後的page turn (檢查招股書,做最後調整)。由於所有重大的法律和事實性檢查早已完成,通常此時的大多數意見都僅是語言和formatting的小改動。
當日L淩晨時分才趕到printer,發現自己的團隊及其他所有人已經累的半死。翻開招股書再讀一次,已接近ready狀態。於是他給出了自己唯一的意見:“封面上三間投行的logo要調整到大小高低位置相當。”話音剛落,牽頭行的代表立刻一臉不屑地嘲弄L缺乏洞見,沒有value adding,暗示他代表的投行沒素質。L微微一笑回應道:“想聽洞見沒問題,但若連累到大家今晚印不了書,可別怪我呀。”對方代表立刻面紅語塞,其他人則都會心微笑。所有人心裏都明白,L的行為是以大局為重,表面上無為,實在非常value adding,保護了自己公司的利益,更推動了整件事的進展。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正是老子哲學的精華所在。“無為”並非什麽也不幹,而是順應事物規律,不做違反自然的事。所謂“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阿頭作為項目領導人,已完成了他最需要做的事,即了解進展與把握方向,同時給團隊充分空間和信任。而“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若他強加幹涉,樣樣插手事必躬親,最終只會毀滅價值。學習如何從表面的有為,進化到更深層次的有為(觀全局,多思考謀劃)和最高層次的無為,則是職場進階的必經之路。
此文刊登於2012年5月25日第341期《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價值的創造與毀滅
標籤:
老子,
投行,
招股書,
保薦人,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無為而無不為,
職場進階,
簿記人,
bookrunner,
page turn,
prospectus,
sponsor,
value adding
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
都怪丁蟹
港人愛投資炒股,更愛股市迷信,什麼預言觀星算命天氣就差沒把脈驗血了,無所不用其極。上周股市連跌,巧遇《心戰》預告片,報章紛紛重提“丁蟹效應”。最大的受益者恐怕是鄭少秋與無線,樂得有兩岸三地海外媒體提供免費宣傳。
“丁蟹”乃《大時代》裏秋官的角色,拋空恒指期貨興風作浪。而“丁蟹效應”瘋傳於96年他的《天地男兒》首播期間,港股下跌逾10%,令人聯想到丁蟹狙擊大市。其後人們試圖找出秋官與股市的關系,竟發現92年《大時代》和94年《笑看風雲》播出期間港股都曾下跌逾20%,於是總結秋官現身會拖累大市,就連2%的跌幅或15秒新聞采訪也不放過,更力證該效應已遍及全球,次貸危機都關他事。92年至今的20年間,怪罪秋官的跌市事件已有約33宗,甚至曾有股民向他索賠,秋官本人對此甚覺好笑無奈。
看不過眼的我想說幾句公道話。首先,該效應缺乏科學依據。通常統計分析需至少30個樣本才有顯著性,而確立該效應時僅靠3個樣本的back testing,並在奉行它近20年後才湊到最小的樣本數量。再說,秋官每年至少有一兩部劇集,每部播一兩個月,外加重播與其他曝光,保守估計觀眾一年至少見他3到6個月,期間股市上落各有50%機會,秋官一出鏡就逢股市下跌純屬巧合也不出奇。
“都怪丁蟹”更是投資者將因果倒置,怪錯了人。當年的幾個巧合令不少人篤信該效應,其後每當秋官出現,可能部分人擔心手中股票受損而恐慌性拋售,才引發連鎖反應而拖累大市,即所謂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我應驗預言)。投資者的精神力量實在強大,出於對迷信的堅持,多年來能在市場興風作浪,甚至間接加劇了金融風暴與次貸危機,其殺傷力不容小覷。若能樹立正面信念,比如什麼”林峰獲獎市場大漲”,豈不是能為市場和娛樂圈創造雙重效益,造福香港甚至福澤全人類嗎?
迷信的歷史源遠流長,產生於人類對未知和不確定的恐懼。瞬息萬變的投資市場更是滋生迷信意識的溫床,比如黑色星期五或日蝕月蝕當天人們不願交易(導致報酬率低),或有些交易員每天打同一條幸運領帶用同一款幸運筆等。市場魚龍混雜,參與者從業內人士到鵝頸橋下打小人的阿嬸都有,投資策略從基本到技術到迷信不一而足。讓鵝頸橋返工的阿嬸理解掌握“都怪丁蟹”恐怕容易過學價值投資。但若有學識的投資者也跟著一起癲一起迷信,就會在令人貽笑大方之余,更為市場帶來不必要的波動與風險。
---------------------------------------------------------------------------------------------------------------------------
註:自我應驗預言,是指一個預言本身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使它成真。信念和行為之間的正反饋被認為是自我應驗預言成真的主要原因。
此文刊登於2012年5月18日第340期《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丁蟹”乃《大時代》裏秋官的角色,拋空恒指期貨興風作浪。而“丁蟹效應”瘋傳於96年他的《天地男兒》首播期間,港股下跌逾10%,令人聯想到丁蟹狙擊大市。其後人們試圖找出秋官與股市的關系,竟發現92年《大時代》和94年《笑看風雲》播出期間港股都曾下跌逾20%,於是總結秋官現身會拖累大市,就連2%的跌幅或15秒新聞采訪也不放過,更力證該效應已遍及全球,次貸危機都關他事。92年至今的20年間,怪罪秋官的跌市事件已有約33宗,甚至曾有股民向他索賠,秋官本人對此甚覺好笑無奈。
看不過眼的我想說幾句公道話。首先,該效應缺乏科學依據。通常統計分析需至少30個樣本才有顯著性,而確立該效應時僅靠3個樣本的back testing,並在奉行它近20年後才湊到最小的樣本數量。再說,秋官每年至少有一兩部劇集,每部播一兩個月,外加重播與其他曝光,保守估計觀眾一年至少見他3到6個月,期間股市上落各有50%機會,秋官一出鏡就逢股市下跌純屬巧合也不出奇。
“都怪丁蟹”更是投資者將因果倒置,怪錯了人。當年的幾個巧合令不少人篤信該效應,其後每當秋官出現,可能部分人擔心手中股票受損而恐慌性拋售,才引發連鎖反應而拖累大市,即所謂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我應驗預言)。投資者的精神力量實在強大,出於對迷信的堅持,多年來能在市場興風作浪,甚至間接加劇了金融風暴與次貸危機,其殺傷力不容小覷。若能樹立正面信念,比如什麼”林峰獲獎市場大漲”,豈不是能為市場和娛樂圈創造雙重效益,造福香港甚至福澤全人類嗎?
迷信的歷史源遠流長,產生於人類對未知和不確定的恐懼。瞬息萬變的投資市場更是滋生迷信意識的溫床,比如黑色星期五或日蝕月蝕當天人們不願交易(導致報酬率低),或有些交易員每天打同一條幸運領帶用同一款幸運筆等。市場魚龍混雜,參與者從業內人士到鵝頸橋下打小人的阿嬸都有,投資策略從基本到技術到迷信不一而足。讓鵝頸橋返工的阿嬸理解掌握“都怪丁蟹”恐怕容易過學價值投資。但若有學識的投資者也跟著一起癲一起迷信,就會在令人貽笑大方之余,更為市場帶來不必要的波動與風險。
---------------------------------------------------------------------------------------------------------------------------
註:自我應驗預言,是指一個預言本身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使它成真。信念和行為之間的正反饋被認為是自我應驗預言成真的主要原因。
此文刊登於2012年5月18日第340期《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