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愛投資炒股,更愛股市迷信,什麼預言觀星算命天氣就差沒把脈驗血了,無所不用其極。上周股市連跌,巧遇《心戰》預告片,報章紛紛重提“丁蟹效應”。最大的受益者恐怕是鄭少秋與無線,樂得有兩岸三地海外媒體提供免費宣傳。
“丁蟹”乃《大時代》裏秋官的角色,拋空恒指期貨興風作浪。而“丁蟹效應”瘋傳於96年他的《天地男兒》首播期間,港股下跌逾10%,令人聯想到丁蟹狙擊大市。其後人們試圖找出秋官與股市的關系,竟發現92年《大時代》和94年《笑看風雲》播出期間港股都曾下跌逾20%,於是總結秋官現身會拖累大市,就連2%的跌幅或15秒新聞采訪也不放過,更力證該效應已遍及全球,次貸危機都關他事。92年至今的20年間,怪罪秋官的跌市事件已有約33宗,甚至曾有股民向他索賠,秋官本人對此甚覺好笑無奈。
看不過眼的我想說幾句公道話。首先,該效應缺乏科學依據。通常統計分析需至少30個樣本才有顯著性,而確立該效應時僅靠3個樣本的back testing,並在奉行它近20年後才湊到最小的樣本數量。再說,秋官每年至少有一兩部劇集,每部播一兩個月,外加重播與其他曝光,保守估計觀眾一年至少見他3到6個月,期間股市上落各有50%機會,秋官一出鏡就逢股市下跌純屬巧合也不出奇。
“都怪丁蟹”更是投資者將因果倒置,怪錯了人。當年的幾個巧合令不少人篤信該效應,其後每當秋官出現,可能部分人擔心手中股票受損而恐慌性拋售,才引發連鎖反應而拖累大市,即所謂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我應驗預言)。投資者的精神力量實在強大,出於對迷信的堅持,多年來能在市場興風作浪,甚至間接加劇了金融風暴與次貸危機,其殺傷力不容小覷。若能樹立正面信念,比如什麼”林峰獲獎市場大漲”,豈不是能為市場和娛樂圈創造雙重效益,造福香港甚至福澤全人類嗎?
迷信的歷史源遠流長,產生於人類對未知和不確定的恐懼。瞬息萬變的投資市場更是滋生迷信意識的溫床,比如黑色星期五或日蝕月蝕當天人們不願交易(導致報酬率低),或有些交易員每天打同一條幸運領帶用同一款幸運筆等。市場魚龍混雜,參與者從業內人士到鵝頸橋下打小人的阿嬸都有,投資策略從基本到技術到迷信不一而足。讓鵝頸橋返工的阿嬸理解掌握“都怪丁蟹”恐怕容易過學價值投資。但若有學識的投資者也跟著一起癲一起迷信,就會在令人貽笑大方之余,更為市場帶來不必要的波動與風險。
---------------------------------------------------------------------------------------------------------------------------
註:自我應驗預言,是指一個預言本身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使它成真。信念和行為之間的正反饋被認為是自我應驗預言成真的主要原因。
此文刊登於2012年5月18日第340期《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