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價值的創造與毀滅

工作有些時日,觀察到一個有趣現象。一個項目上,通常有最senior的阿頭,中層經理,小組長和初級分析員,忙的程度卻恰恰與級別成反比。好像最忙的是分析員,不停地找數據寫材料,還經常問:這個怎麽做?有什麽要幫忙?小組長似乎第二忙,要思考如何編排材料,分析解決問題,還要指導下屬。中層經理“十指不沾陽春水”,負責發號施令,聯絡其他部門及向阿頭報告。阿頭仿佛最悠閑,每日詢問下進度以保方向正確就完事。

表面看來,分析員似乎最“有為”,阿頭似乎最“無為”。 然而“無為而無不為”的藝術才需要大智慧。究竟是“創造價值”還是“毀滅價值”,分別就在於能否拿捏“無為”與“有為”的分寸。
記得投行L有個經典故事,在某IPO項目上,三大投行做聯合sponsors (保薦人)和bookrunners (簿記人), 到了招股書付印的前一晚,所有的投行團隊和律師一起在printer那裏做最後的page turn (檢查招股書,做最後調整)。由於所有重大的法律和事實性檢查早已完成,通常此時的大多數意見都僅是語言和formatting的小改動。

當日L淩晨時分才趕到printer,發現自己的團隊及其他所有人已經累的半死。翻開招股書再讀一次,已接近ready狀態。於是他給出了自己唯一的意見:“封面上三間投行的logo要調整到大小高低位置相當。”話音剛落,牽頭行的代表立刻一臉不屑地嘲弄L缺乏洞見,沒有value adding,暗示他代表的投行沒素質。L微微一笑回應道:“想聽洞見沒問題,但若連累到大家今晚印不了書,可別怪我呀。”對方代表立刻面紅語塞,其他人則都會心微笑。所有人心裏都明白,L的行為是以大局為重,表面上無為,實在非常value adding,保護了自己公司的利益,更推動了整件事的進展。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正是老子哲學的精華所在。“無為”並非什麽也不幹,而是順應事物規律,不做違反自然的事。所謂“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阿頭作為項目領導人,已完成了他最需要做的事,即了解進展與把握方向,同時給團隊充分空間和信任。而“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若他強加幹涉,樣樣插手事必躬親,最終只會毀滅價值。學習如何從表面的有為,進化到更深層次的有為(觀全局,多思考謀劃)和最高層次的無為,則是職場進階的必經之路。

此文刊登於2012年5月25日第341期《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