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大閘蟹:舌尖上的移民 (加長版)

華人的移民歷史悠久,據說最早始於商朝末年,其後因戰亂、經商、宗教等原因移民的人更加數不勝數。現如今海外華人據統計達5000萬,有些在異鄉落地生根安家立業,也些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其實,這移民潮中大展拳腳的不僅有人,連動物也“獸”才輩出,最出名的恐怕是大閘蟹。

大閘蟹,原本主要生長在朝鮮半島至中國福建沿海河口地區,卻在清朝機緣巧合地偷渡至歐洲。原來,當時中國商船為了增加穩定性從長江水系抽取壓艙水,而將大閘蟹苗帶入了歐洲水系,如今在英國泰晤士河、德國易北河、荷蘭萊茵河等流域水系均可見其身影。

生命力極強的大閘蟹在歐洲河流裡有豐富食物且缺乏自然天敵,會作爆炸性增長。因為一些不良習性,比如破壞水草而令淡水水產量大減、喜愛在河岸打洞而殃及水壩、每年在遷徙北海的路上毀壞草木等,而被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100種最有破壞力的入侵物種,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更顯示僅在德國大閘蟹已造成8000萬歐元的經濟損失。

說實話,大閘蟹在歐洲最缺少的天敵就是對它垂涎的食家。飲食簡單生活嚴謹的德國人為控制蟹的數量將其碾碎製成飼料或有機肥料,但治理效果甚微。中國人吃蟹則有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曆史,連李白的《月下獨酌》第四首都曾贊“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饕客每到秋季蟹肥膏美時便大快朵頤,大有平衡生態的作用。而今中國因環境污染和引種養殖,野生大閘蟹買少見少,且品種退化風味大減。另一邊廂,有關專家發現,歐洲生活的大閘蟹由於未經其他淡水蟹雜交且環境好,保持了品種純正和品質優良。

醒悟的德國漁民開始賣蟹給當地華人餐館,漁民賺錢除害蟲,食客省錢享口福(據說每斤才20-30港幣),皆大歡喜。中國各養殖基地更開始引入歐洲大閘蟹苗以優化品種,標榜野生無污染的歐洲大閘蟹也登陸中港台的餐桌,雖價格遠貴過本土蟹(每斤600多港幣),卻成為饕客新寵,連新晉品種牧牛湖大閘蟹也難以望其項背。

有些人為中國能為歐洲解決蟹災而頗感自豪,我不太明白。當年的偷渡蟹如今風光回鄉身價倍增,故事挺傳奇。但原產地蟹的品質量身價竟不敵移居國外的,還要靠海外蟹苗純化品種,究竟哪一點值得驕傲?除了品質的考慮,究竟為何食家們樂意貴價買“海歸”蟹?這恐怕要比地溝油、毒奶粉、鞋膠囊的傳奇更令人無地自容吧。

此加長版發表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E5%A4%A7%E9%96%98%E8%9F%B9-%E8%88%8C%E5%B0%96%E4%B8%8A%E7%9A%84%E7%A7%BB%E6%B0%9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