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做自己

最近讀到一句話:做自己吧,你永遠不知道,誰會愛上那個你藏起來的人。做自己是老調重彈,卻不停被提起,有兩個原因:一是太重要,二是太難做到。

近期有媒體揣測,巴菲特的頂級助理之一Tracy Britt可能成為其接班人,引起關注。不久,巴菲特以書面形式闢謠,聲明接班人為男性。儘管如此,Britt年僅28歲,卻已身居要職,擔任巴郡旗下四間公司的董事長,被巴菲特讚為能處理各種事情和狀況,足以令人側目。

Britt正是做自己、膽粗粗、向前衝、追求理想的典範。成長於美國中西部農場的Britt在哈佛讀本科時,創立了幫助女性學習投資的Smart Woman Securities組織。 06年她聯絡巴菲特,提出帶領該組織會員參觀巴郡總部,竟得到首肯。膽識和主動成就了她與股神的第一次會面。
畢業後,有些前輩告誡Britt:要有工作經驗才能讀MBA、畢業後才有機會進入投資界。 Britt沒有理會反對的聲音,直接進入哈佛商學院深造,還在某次作業中寫下:我的目標是與一位偉大的投資者共事──更重要的是,這位投資者是一位出色的老師和導師。Britt就是如此聽從內心聲音、勇敢做自己。

09年從商學院畢業,Britt利用暑假為巴菲特做項目。去巴郡報導那天,除了學歷、簡歷和自信,她還帶了份特別見面禮:一籃玉米和西紅柿,見證兩人都成長於中西部。假期結束,Britt進入Fidelity工作,剛4個月就被巴菲特挖角去巴郡擔任其財務助理,她學生時代的夢想終於成真。如今,熟悉公司運作的Britt,在促成旗下各子公司CEO的溝通中起關鍵作用。連巴菲特都感慨當年的挖角」「是偉大的決定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7月18日第401期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溝通的秘訣

朋友公司招人,面試許久終於發出offer,卻被應聘者拒絕,對方的理由是:不想太辛苦。面對如此誠實的解釋,朋友意識到面試策略可能有誤:太過強調職位的見識廣、富挑戰性,卻給人留下工時長的負面印象。

無論日常溝通、說服他人還是談判,都需要把握對方的思維模式,才能有的放矢地達成目標。上期提及Tony Robbins的暢銷書《Unlimited Power》中的Metaprogram(元程序),正是有效的方法。

書中例舉的各種思維metaprograms裡,較常見的還有“接近或避開”,即所有的人類行為都圍繞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簡單如走路看書:有人走路是因為享受運動,有人則只是討厭坐車;有人讀名著是因為享受其文采和洞見,有人則是怕別人覺得自己不夠教養和深度。

雖然世事無絕對,每個人都在接近某些事物的同時避開另一些,但人人都有個主導模式——有些人是精力充沛、好奇的風險承擔者,在接近令人興奮的事物時最自在;有些人則是謹慎小心的安全保護者,更傾向於積極地避開危險、遠離威脅,而非接近任何事物。

如何判斷他人的主導模式是“接近”或“避開”?很簡單,問他們在生活的任何層面想要什麼(如應聘、拍拖、買房、買車等),看其答案著重於“要什麼”還是“不要什麼”。

區分对待這兩種模式的人的能力至關重要,比如賣車,對“接近”型的人,要強調車速快、設計靚等好處,而對“避開”型的人,則要強調不費油、修理費不高、安全系統好等特點。前文拒絕offer的人,主導思維模式很可能是“避開”,面試時若能強調做這份工能避免什麼,恐怕早就簽約了。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7月11日第400期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一個蘿蔔一個坑

美國某航空公司發現,95%的投訴與5%的員工有關,這批員工有共同點:關心自身需求遠多過理會他人感受。公司決定招一批更懂得關心他人的員工替換這5%,招聘的最後環節是集體面試,公司將所有入圍者齊集一堂,讓他們逐個上台解釋為何應聘該職位。

大部分求職者以為,自己在台上的應對是篩選標準。實際上,公司觀察的是他們在台下做聽眾的表現。在台下認真聽講、對演講者給予最多眼神接觸、笑容或支持的應聘者得到了最高分,而不認真聽、沉浸在自己世界的應聘者,被認為較自我中心而被淘汰。此後,航空公司收到的投訴減少了80%,證明此舉有效。

5%的員工和態度冷淡的​​應聘者,也許很聰明、勤奮、友善,他們只是碰到不合適的崗位而沒得發揮而已。比如,服務行業通常需要將他人感受放在第一位的員工;而審計行業的員工若太照顧他人需要,則可能犯原則性錯誤,失去獨立性;學醫的人,醫術再高明,若不真正關心病人,療效恐怕好極有限,但這類人若做醫學研究,則可能更有成就。

“一個蘿蔔一個坑”,令合適的人、找到合適的崗位、處理擅長的工作,至關重要。要做到這點,必須先​​了解人的性格、思維、行為習慣,而這並非易事。美國self-help作家、motivati​​onal演說家Tony Robbins,在《Unlimited Power》一書中就此提出Metaprogram(元程序*)的概念,即通往人思維模式的關鍵,是每個人解讀事物、指引​​行為的強大內在模式。一旦解碼人的元程序,令其最有效發揮長處,便不再是難事。本期分享的僅是Tony介紹的metaprogram之一:關注他人還是自己。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7月4日第399期
-------------------------------------------------- --------------------------------------------------
注:Metaprogram / 元程序:電腦術語,指那些將其它程序作為數據進行處理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