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溝通的秘訣

朋友公司招人,面試許久終於發出offer,卻被應聘者拒絕,對方的理由是:不想太辛苦。面對如此誠實的解釋,朋友意識到面試策略可能有誤:太過強調職位的見識廣、富挑戰性,卻給人留下工時長的負面印象。

無論日常溝通、說服他人還是談判,都需要把握對方的思維模式,才能有的放矢地達成目標。上期提及Tony Robbins的暢銷書《Unlimited Power》中的Metaprogram(元程序),正是有效的方法。

書中例舉的各種思維metaprograms裡,較常見的還有“接近或避開”,即所有的人類行為都圍繞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簡單如走路看書:有人走路是因為享受運動,有人則只是討厭坐車;有人讀名著是因為享受其文采和洞見,有人則是怕別人覺得自己不夠教養和深度。

雖然世事無絕對,每個人都在接近某些事物的同時避開另一些,但人人都有個主導模式——有些人是精力充沛、好奇的風險承擔者,在接近令人興奮的事物時最自在;有些人則是謹慎小心的安全保護者,更傾向於積極地避開危險、遠離威脅,而非接近任何事物。

如何判斷他人的主導模式是“接近”或“避開”?很簡單,問他們在生活的任何層面想要什麼(如應聘、拍拖、買房、買車等),看其答案著重於“要什麼”還是“不要什麼”。

區分对待這兩種模式的人的能力至關重要,比如賣車,對“接近”型的人,要強調車速快、設計靚等好處,而對“避開”型的人,則要強調不費油、修理費不高、安全系統好等特點。前文拒絕offer的人,主導思維模式很可能是“避開”,面試時若能強調做這份工能避免什麼,恐怕早就簽約了。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7月11日第400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