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6日 星期六

練功

曾在投行打拼,如今在國企的小茉,聚會上一副強顏歡笑的模樣。那個積極樂觀的女孩哪裡去了?我心酸。

追問之下,小茉倒出一肚子的苦水。原來她與上司相處不來:上司很hands-on,想法一天三變,要求小茉24/7待命,有成績就搶著邀功,有失誤就推小茉頂罪,能說會道,討大老闆歡心等。小茉憤憤不平,覺得自己認真吃苦、做得挨得,卻被“壞”上司壓住,不開心之餘怕難有出頭之日。

望著她怨天尤人、受盡委屈的“受害者”模樣,我隱隱覺得,將責任全推在上司身上,恐怕才是問題癥結。真心為朋友著急,我直話直說:“覺得上司不好,有兩種途徑解決,一是甩袖辭職,眼不見心不煩;二是放下成見,嘗試與上司相處,向他取經學習——因為他做得你上司,必有可取之處。”

面對生活種種磨難,也無非兩條路:逃避或應對。在逃避中,我們不停奢望環境他人適應自己,求之不得,無盡痛苦。在應對中,我們不斷調整自己適應環境他人,遇強愈強,不斷提升。

曾讀過一個大師訓練弟子的故事。弟子想學絕世輕功,大師不教,反而讓弟子整日背著沉重的沙袋出入幹活。弟子每日背著沙袋翻山越嶺挑水劈柴,從未學到功夫,苦悶不已,卻又期待大師突發善心,願教自己,便堅持了下來。轉眼三年過去,某清晨,大師叫住正要出門挑水的弟子。弟子心喜,問是否要學功夫了。大師笑答:“你已學成輕功,不信跳來試試。”放下沙袋,弟子只覺身體輕盈無比,右腳輕輕點地,便飛升半空。

故事的真假並不重要,背後的哲理才重要:應對磨難,就好比背著沙袋,不知不覺中,我們便練就一身功夫。

(此文刊登在2013年1月25日第376期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2013年1月20日 星期日

機會留給誰

法國雕塑大師Auguste Rodin曾說:“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商業社會和投資市場中,尤其是經濟減速、市場低迷的環境裡,又何嘗不是如此:缺少的不是機會,而是發掘機會的眼光。最近從做投資的友人那裡聽到的小故事,便是個好證明。

30出頭的N在美國長住,憑藉聰明才智做trader賺到第一桶金後,就離開了為人打工的生活。在半退休狀態裡,將自由的精神集中,將無限的時間專著,用那桶金進行投資。N手頭的項目不多,卻都經過仔細的觀察思考,發掘到市場某個缺乏效率的領域,而後認真地推敲執行方案,進行有針對性的投資,在有限的風險暴露下,取得可觀的回報。

N分享的項目邏輯與細節,聽後無人不贊,在此且舉一為例。
 
眾所周知,商業銀行發行信用卡後,要面對信用卡貸款逾期變壞賬的問題。在監管機構不斷加強銀行資本和風險管理的背景下,信用卡貸款從逾期到write-off的時間被縮短了,而在經濟不好的環境裡,卡主的還款能力及還款機率都降低,導致銀行write-off的增加。
 
沖銷壞賬影響利潤,銀行急需可減少它的途徑;未清卡數影響個人信用,也造成心裡陰影和精神壓力,卡主急需可減少它的方法——投資機會就在這兩個需求間形成了。

N先以貸款額3-5%的價值,向銀行買入已沖銷的壞賬信用卡貸款,而後通過追數公司,向欠錢卡主收取相應貸款10-15%的價值以勾銷卡數。在支付追數公司後,N仍可賺取投入成本1-3倍的利潤,而最妙的是,這筆交易的每一方都是贏家。

人們常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原來,機會更是留給有眼光的人。
-------------------------------------------------

*注:Non-performing loans, 即不良貸款。

 
(此文刊登在2013年1月18日第375期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Less is More

新年鐘聲猶在耳畔,知薇寫下自己New Year Resolution的核心:Less is More。特此聲明,自己可不是為某化裝品做廣告,“Less is More”其實最早源自19世紀中葉英國詩人和劇作家Robert Browning的詩句,有多種翻譯,比如“少即是多”或“失去即是得到”等。

最近,知薇接觸到“生食”的健康飲食概念,並有幸親身體驗“全素生食餐”,深感震撼:原來,只要處理得當,並有營養知識做鋪墊,生食不僅潔淨衛生,且色香味俱全,更讓身體以少的能量消耗,得到最多的活性營養,是飲食的反璞歸真。未經復雜的高溫或多種調味料處理的食物,不單令身體輕鬆,也令頭腦清醒,由此節約下來的身體能量,可用在集中精神、思考問題、解決疑難、處理工作、創新改良、享受文藝、運動健身等方面。

由此延伸,,我們面對工作生活的態度與思維,若也秉承“少即是多”、“失去即是得到”的原則,是不是也能以最低的資源消耗,達到最高的效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台灣著名的星雲大師曾開示弟子:人生種種煩惱的主要來源是什麼?弟子沉思後答:比較與計較,而“不比較,不計較”正是大師贈於世人的智慧錦囊。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大家的精力也都有一定限度,若多了消耗在比較、計較、嫉妒、嗔怒、煩惱、計算、算計等負面思想情緒上,便少了能量可投入在思考、解決、提高、改善、創造、欣賞、合作等積極的活動上,結果當然是“種瓜的瓜、種豆得豆”,可想而知。

“比較與計較”人生的種種經歷際遇之於頭腦精神,就好比“複雜高溫和調味處理”每餐的食物營養之於腸胃身體,有百害而無一利。

(此文刊登在2013年1月11日第374期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艷遇


如果標題誤導了你,那真不好意思:這裡沒有男女艷遇的 juicy 橋段,只有音樂艷遇的美妙故事。

從小到大,我都極後知後覺,跟不上潮流。經典例子是音樂播放器:當夥伴已個個揣著有型的 Walkman 時,自己還在傻乎乎地用錄音機聽卡帶;當同學已個個用上超薄的 CD player 時,自己才樂呵呵地買到人生第一部 Walkman;當朋友個個掛著靈巧的 MP3 player 時,自己還美滋滋地聽著 CD player 入眠;當身邊人全用起 iPod 和 Nano 時,我還忙著給不...爭氣的 MP3 player 換電池。一路落後著走到了今天,我才勉強與潮流並肩——用智能手機聽音樂。

正由於這後知後覺,我才有幸,在最不經意的時刻,發生了幾段與美妙音樂的艷遇,並次次「墜入情網,無法自拔」。

第一段艷遇。
多年前的某日搭乘巴士,正望著窗外出神,突然被巴士 radio 裡播的歌吸引住了:旋律輕快又 catchy,男歌手聲線特別,雖好似「鴨嗓子」,卻有種莫名的魅力。神不守舍地回到家裡,我在網上搜索,卻一無所獲。而緣分是個神奇的東西,不久後,我竟在朋友的MP3上再次聽到它,狂喜之際得知歌名叫 “This Love”,來自 Maroon 5 的 debut album — 這也是他們的超級百萬銷量白金唱片。

出道十餘年,Maroon 5 雖偶有新嘗試,卻從未因世界喧囂多變而失去自我,始終貫徹其獨有的曲風主題,而且每張專輯都有精彩的歌,不少堪為經典 pop songs。作為 Maroon 5 的粉絲,我仍難忘多年前那驚鴻一「聞」,卻無須幽怨地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見」。

”This Love“ — Maroon 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PpTgCho5ZA

第二段艷遇。
幾年前的一個週末午後,陽光暖暖地照進屋裡,電視漫無目的地開著。我正在沙發上喝茶看書,卻被電視裡悠然的旋律吸引了:MV 裡,身著 Burgundy 色風衣的她,磁性溫暖的女低音,寧靜中有種懾人的美。靜靜聽完整首,字幕深深印入腦海:Joanna Wang 王若琳《迷宮》。

她是台灣著名音樂製作人王治平的女兒,當時竟還不到廿歲,卻聲線成熟,歌曲詮釋深刻到位,在那青春臉孔背後,彷彿住著個閱盡滄桑的靈魂。從Joanna推出首張專輯至今已有四年多,我一路關注。她對音樂有自己的理念與堅持:愛經典老歌,愛寫英文歌,曲風獨特,天馬行空,從不諱言對商業曲的不屑。有得天獨厚的背景與才華,Joanna is blessed。有 Joanna 堅持做自己,we’re so blessed。

《迷宮》— Joanna Wang 王若琳
http://video.sina.com.cn/v/b/15441488-1243050557.html

第三段艷遇。
幾天前的一個失眠夜晚,本想看電視打發時間,竟在 J2 的 Music Cafe 看到本土樂隊 RedNoon的 演出,即刻「耳」前一亮。簡單的四人樂隊:主唱馬仔雖瘦瘦的,卻聲線乾淨且有爆發力;主音結他阿康,外形討好,彈一手好吉他之餘也伴唱和音;低音結他阿豐,高大結實,「樂如其人」Bass 彈得很穩當;鼓手阿偉,小男孩般可愛模樣,但一坐到鼓前就全情投入,充滿力量和激情。

RedNoon 的風格在流行與輕搖滾之間,樂曲旋律入心,演奏清晰有水準,歌詞入世令人共鳴,主唱馬仔的聲線更是亮點——是那種能唱現場 A cappella 的好聲音。我最喜歡 RedNoon 的歌有兩首,一是 ”I'm Sorry“,號召世人不要再為私慾殘殺動物,並為「智慧生物的出錯」向動物道歉;還有《老人精》,講人如何隨年月流逝,不失赤子之心,「仍然闖,仍然錯,仍然闖」,找回最單純的快樂。

十年磨一劍,從二千年成立至今,RedNoon 經歷過各種挫折失落,卻最終四人團結一心堅持下來,如今已有兩張專輯和許多粉絲,曲風也日臻成熟。馬仔在節目裡說,希望十年後,RedNoon 的四個人還是在一起,用小孩子般的純真初心,唱自己的歌,走自己的路。我也在心底默默地這麼希望著。

《I’m Sorry》— RedNo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52koTyJvOI

《老人精》RedNo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Ic6wVomngo
 

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一想到今日又要去鬍鬚哥哥開在SOHO的餐廳,就興奮異常。寒冬之夜,還有什麼能比得上在溫暖又cozy的餐廳裡,與家人朋友把酒言歡、分享美食音樂呢?

鬍鬚哥哥常身著簡單的Tee、鼻架簡單的眼鏡,在幾張台間穿行,介紹美酒美食,知識豐富且充滿激情。若與客人投緣,還會特別播放他們喜愛的音樂,甚至不吝惜功夫地彈奏吉他jam歌。

在如今租金高昂、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下,要維持一間規模不大、而水準格調甚高的餐廳,實屬不易。讓鬍鬚哥哥一路堅持下來的,是他內心的聲音。他很清楚,相比曾經中環投行朝九朝五、紙醉金迷的生活,如今堅持理想、以歌會友的日子,更符合自己的本性。

同是鬍鬚哥哥常客的基金經理友人K也感慨:無論做人做事,都應清晰知道什麼最合適自己,而“最合適的”往往並非那些表面看起來“最好的”。他分享了個早前自己選擇fund administration公司的經驗,說明這個道理。

K當時手頭有兩個可選的fund admin公司,叫價無差:一間在業界頗有名氣,其老闆聲望高且從事多種社會工作,又與K相熟多時並很談得來;另一間則無甚品牌或關係,卻有著可靠和有交代的口碑。K曾一度想選第一間做自己的基金​​admin,算是個順水人情,也猜想客人會prefer有名聲的admin,但經過一番思量,最後還是選了第二間。

究其原因,K解釋:Fund admin最關鍵的是要穩妥可靠、隨時accessible。第一間的老闆雖為人風趣、善於交際,但要應酬諸多社會活動,只怕心浮氣躁、精力分散;第二間公司雖不善打交道,卻專著本業、行事踏實可靠,很符合要求,能讓用者高枕無憂——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此文刊登在2013年1月4日第373期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最好的準備

父親朋友的兒子大學畢業,想入金融業,申請了幾份工作,急忙請教我如何準備面試。我陪他做了些mock interviews,幫他熟悉程序,消除緊張情緒。

事後他問:“總不能次次都靠你,若日後我要自己準備面試,怎樣做最有效呢?”我笑答:“最好的準備就是不用準備。”見他一臉的驚訝狐疑,我分享了個真實例子。

朋友K如今是基金經理,可算金融才俊,卻是“Best preparation is no preparation at all”的擁躉。在職業生涯中K經歷過無數面試,除了第一次,從未特意準備過,卻幾乎百發百中,贏得面試官或老闆青睞,拿到offer

K人生的第一次面試,正是教會他何謂“最好的準備”的機緣。當年在加拿大讀到大學三年級的K,與同學B一起面試Big Four之一,職位競爭激烈,兩人均成績不俗、思維敏捷、談吐流利,一時勝負難分。面試官最後問了兩人同樣一個問題:“你的職業理想是什麼”,答案本該毫無懸念,竟成為勝負的key differentiator。據說B聽畢問題,從包裡拿出一張略泛黃的poster,上書“My dreamTo become a chartered accountant”,他向面試官解釋,這是自己中學時便許下的願望,多年來一直貼在牆上,提醒激勵自己去實現理想。面試官非常震撼和滿意,當場錄用了B

K雖落選,卻從B身上學到了令他受益終生的道理:短短的面試是對個人知識經驗、人格魅力和溝通能力等的集中考評,所有這些素質都要靠日積月累,而非一朝一夕之功。準備本應是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平日點滴功夫做到了,便自然無須“臨時抱佛腳”。人生的種種際遇,也同樣難以預計,而最好的準備也是時刻準備著,而無須臨陣匆忙慌張。

(此文刊登在2012年12月28日第372期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