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你最有價值的是什麼?

今年奧斯卡好似一劑強心針,為陰霾籠罩的市場帶來不少話題。在Youtube搜索“Oscar 2012”,除了最佳影片和最佳男女主角,點擊率最高的就是Angelina Jolie那條出盡風頭(或出盡洋相)的右腿。紅地毯上鎂光燈下的Jolie一臉傲氣,她甩甩頭發,拎開裙擺,左手叉腰,支起瘦削卻也白滑的右腿,男伴知趣走開,留Jolie獨自影餐飽。 舞臺上為最佳原創劇本頒獎的Jolie又是一套招牌動作:甩頭拎裙叉腰支腿,咧開紅唇得意風騷,完全罔顧自己身為頒獎嘉賓的重任,開場白不夠流暢,眼神更添空洞,恐怕全副精力都耗在擔心那條右腿夠不夠殺菲林。

Jolie能立足娛樂圈,綠瞳紅唇有致身材的確加分,與Pitt的傳奇愛情更具轟動效應,但她最與眾不同的,卻在於致力提倡人道主義,擔任聯合國親善大使,親身幫助老弱病殘。奧斯卡頒獎禮是世界頂尖電影人的盛會,每個人都力圖展示最好的一面——無論樣貌、衣飾、伴侶還是才華、談吐、思想。Jolie擁有如此眾多優點,卻偏偏選中那條右腿作為出鏡重點,實在令人貽笑大方。

古語說:人貴有自知之明。人最重要的是了解自身長處短處,對最有價值的資質善加利用,對短處收斂修正。話雖簡單,卻極少有人真正做到。

記得以前投行的一位傳奇Executive DirectorED,執行董事),無論客戶多麼刁鉆苛刻,他每每順利拿下Deal之余,還能與對方建立融洽互信關系。論專業知識與執行能力,ED只算中等。究其成功秘訣,竟在於他的“磁場”特能給人帶來安全感,令到客戶對他及團隊無比信任,爽快簽約發股發債。一單交易能否做成,往往“說什麼”是其次,“怎麼說”才是關鍵。ED深知自己最有價值的是人格魅力,便不斷發揚光大,一路平步青雲,至今仍叱咤在投行界。

友人L在一間投行任職8年,踏實肯幹,常被staff在無人願意參與的高難度低成功率且長時間的項目上。眼看著身邊同輩,不停參與high profileIPO項目而簡歷熠熠發光,L從未眼紅從無怨言。一晃幾年過去,“硬骨頭”項目不僅讓L學習到如何解決復雜問題,更讓他有時間靜下心做事,從而積累了大量專業知識和實戰經驗。表面風光的IPO同輩們由於項目時間緊且程序單一,因而學習曲線上升有限,許多人經受不住幾輪炒人紛紛離開,而功底紮實聲譽好的L得以留下至今,目前已成為部門負責人。L能有如此成就,無非是他抵抗了名利誘惑,把握住了自己最有價值的資質——專業能力,並不斷提高至無人可取代的水平。

就好像經濟金融學所說的:每個人通過教育培訓,剛進入社會時,擁有的幾乎全部是“人力資本”,之後通過工作與投資,將其慢慢轉化為“金融資本”。這個轉化過程是否高效,就取決於每個人今天的判斷與選擇,能否把握住自己最有價值的資質。

此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2年3月16日第331期

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投資經理與心理醫生

與好友K喝咖啡聊天,問起他離開投行自立門戶做基金的生活,他糾正說自己並非做投資,而是做心理醫生。

見我錯愕,好友解釋道:我的客戶通常是中產階級,財富高流動性好,商業銀行難滿足其投資需求。他們急於讓閑置資金發揮作用,又對自我投資能力缺乏信心。找我投資,他們最需要的是“安心”二字,即資金終於投資在市場裏參與波動,對自己家人朋友都有交代。我也充分溝通以了解客戶的顧慮和需求,用契合的投資策略和嚴謹的流程,滿足其心理情感需要,令其感受到個人財富“In Good Hands”有專業照顧,提高了保值增值的機會。客戶最深層的心理需求得到了充分安撫,便不會因短期波動下資產表現不佳而輕易轉走。

好友繼續解釋:自己這個“心理醫生”除了要有同理心,更要有技巧。 市場好時,客戶組合裏保證要有領漲的資產,可在朋友前炫耀;市場差時,組合除了要有跑贏的資產對抗下跌,更要有少量正在“領輸”的資產, 好讓客戶在不“肉疼”前提下跟友人並肩大罵痛快一番。 比如08年危機時,港股5號仔跌走了大半港人多年積累的盈利,也創造了全城話題,大家一提它就同仇敵愾分外親近,如若一手股都無,沒得參與討論有多失落,不難想像。

難怪好友的基金短時間內已吸引不少投資者,除了策略管理有一套,更關鍵的是他把握到自己真正做的事業是什麼,客戶真正買的是什麼。

Brodsky與Burlingham合著的一本談商業智慧的書《師父》(The Knack) 裏有個故事。一個賣魚人生意很紅火,人們問他為何賣魚如此成功。賣魚人說其實我做的是銀行生意。餐館現金流有季節性,於是我用魚來貸款幫他們度過淡季,在生意轉旺後收回賒賬。收回的錢也不只是魚而已,還有我放出的信用,漸漸地就有更多的餐館願與我合作。

另一經典案例是麥當勞, 其創始人在1974年曾直言自己真正的生意不是漢堡包,而是房地產。采取連鎖經營的麥記開新店都堅持“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選最旺地段,並保留土地控制權,確保加盟店按麥記規則經營的同時更獲得可觀的地產收入。 曾有統計顯示麥記擁有60%的店面,其余40%則由總部向地主承租,這使得其成為全美價值最高的零售房地產公司。麥記約1/3收入來自直營店,2/3來自加盟店,後者90%是房租。

正在讀文章的你可能來自各行各業,可能是企業家、高層、白領或自由職業者。在每日奔波工作之余,可否有機會停下來思考“我真正做的是什麼事業”,讓自己有限的人力時間金錢資本都發揮最大效用呢?

此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2年3月9日第330期

財富的累贅

剛剛進入2012,又雄心勃勃地開始訂立新年目標,翻開上年的紀錄,其中赫然一句:逐漸增加存款,實現財務自由(Financial Freedom)。“財務自由”到底是什麽意思?維基百科說財務自由是指你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 是多數人最渴望達到的。維基還體貼地給出了實現財務自由的準則三條:創造資產, 減少負債,管理日常開支。
第一條需要能力和運氣,後兩條則需要審慎和堅持。假設我們一切照做,運氣也幫手,資產不斷攀升,負債在可控範圍,不為生計而擔憂,達到財務自由的境界,真正等待我們的又是什麽呢?

密友K上年參加一個專為家族財富管理而設的論壇,出席者均是家族內部人士及管理公司(Family Office)的高層,及私人銀行家和財務顧問。本以為在市場如此低迷情況下,論壇主題將圍繞財富保值和收益最大化,沒成想,論壇主題卻叫:如何從財富中解放出來(Freedom from Wealth)。

原來,高資產人士與家族最大的心魔是如何在家族中分配和運作財富而不引起混亂。為了令到既有的資產延續世代並發揮效用,令到家族生意蒸蒸日上聲譽不斷提高,他們不僅要忙於遴選最適合運作家族企業的人才,更要煩惱如何保證在家族成員中合理分配和繼承財富。

近年香港幾場大家族財產爭奪戰,都說明財富帶來的不單是資源和財務自由,更是無盡的貪婪與爭拗。家族財富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傾聽理解家族人士的心結,設計最佳分配方案,消除潛在爭拗,使得“家合萬事興”,而非單一專註於“錢生錢”。

常讀到都市專欄作家勸人們離開不可能的關系,放手逝去的感情,解放禁錮的心靈,或是教人如何與眼前人保持彼此空間,讓感情健康成長。對於財富,又何嘗不是同樣道理 - 追求時,太急功近利不可;得到時,太患得患失更不可。Bill Gates 和 Steve Jobs當年開創他們的科技帝國時,為實現理想為興趣而工作,財富隨之自然而來,更造福世人無數。Warren Buffet 醉心投資的同時不忘大力投入慈善事業,放開資產去為更多的人謀福利的同時,也為自己及家人的精神松了綁,沒有大筆資產,就無需擔憂如何分配遺產,更加引導了子女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

《心經》有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金剛經》亦有說:“凡所有相,皆為虛妄”。世間蒼生忙碌終其一生,追求飽暖欲望,追求財富地位名聲物質,到頭來,以為得到了“自由”,卻陷入更多的煩惱與更深的不安,財富成為了生命的累贅頭腦的枷鎖。 恍然大悟之際,才發覺原來內心的平靜與豐富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才能導向最終的精神自由。

裙與口紅

從上年8月全球股市大崩盤,到9月商品價格下跌,全球經濟由復蘇轉入再一次的恐慌。隨後歐債危機爆發,冬天未至,寒冷卻提早降臨。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無一幸免。轉眼到了聖誕節,連美國的小朋友也知“柴米油鹽貴”, 以收到卷筒紙為禮物願望,意圖分擔父母的經濟壓力。
經濟與環境都一齊轉冷的季節裏,街頭流行起短裙短褲露美腿的時尚,無論少女中女均紛紛效仿,一時間短打扮的銷量直線上升,各大品牌爭相提供更緊更短的設計。

忽然想起經濟學的“裙長指數(Skirt Length Theory)”:經濟越差,裙子越長;經濟越好,裙子越短。此理論由經濟學家George Taylor在20世紀初提出,他的假設是: 經濟景氣時,女人會更願意炫耀昂貴的絲襪或是保養得宜的美腿, 而經濟衰退時,女人則更傾向於用長裙遮蓋缺乏絲襪包裝的粗糙雙腿。之後近一個世紀的歷史不斷印證了該理論,“裙長指數”逐漸成為一個經濟指標。

然而面對近期股市連跌一日日和街頭美腿一對對,不由開始懷疑裙子指數是否依然適用。如今似乎經濟環境越低迷,女人們更需要用美麗掃除陰霾,享受未必奢華卻也小資情趣盎然的生活。 Lady Gaga 大膽劃時代的“內衣款”服裝頻頻出鏡,伴隨著“Born This Way”的不羈歌詞與旋律,更為許多看客的思想解了鎖,越發性感的著裝成為女性的“獨立宣言”。 中國某相親節目女嘉賓 宣告“寧願在寶馬車裏哭,也不願在自行車上笑” 正式確認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美麗與體面不再是一個根據經濟處境而隨時可變動可犧牲的選擇,而越發成為了一種生活必需品。

這恰恰呼應了經濟學中另一個現象“口紅效應”- 經濟不景氣時,人們對於廉價而非必需產品的需求上升。此現象最早出現在1930年大蕭條的美國,當萬物騰貴貨幣貶值人們消費能力降低時,口紅的銷量出乎意料地直線上升。人們對於消費品的欲望不會因為經濟差而消失,而會轉移目標至可以負擔卻又帶來“消費快感”的小件低價“奢侈品”,口紅只是其中之一。近年越發成功的“快時尚”H&M及其不時推出的與奢侈品牌的cross-over, 幾美元一個的小遊戲和應用程序的流行,甚至電影書籍文化產業的興盛都是“口紅效應”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