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年8月全球股市大崩盤,到9月商品價格下跌,全球經濟由復蘇轉入再一次的恐慌。隨後歐債危機爆發,冬天未至,寒冷卻提早降臨。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無一幸免。轉眼到了聖誕節,連美國的小朋友也知“柴米油鹽貴”, 以收到卷筒紙為禮物願望,意圖分擔父母的經濟壓力。
經濟與環境都一齊轉冷的季節裏,街頭流行起短裙短褲露美腿的時尚,無論少女中女均紛紛效仿,一時間短打扮的銷量直線上升,各大品牌爭相提供更緊更短的設計。
忽然想起經濟學的“裙長指數(Skirt Length Theory)”:經濟越差,裙子越長;經濟越好,裙子越短。此理論由經濟學家George Taylor在20世紀初提出,他的假設是: 經濟景氣時,女人會更願意炫耀昂貴的絲襪或是保養得宜的美腿, 而經濟衰退時,女人則更傾向於用長裙遮蓋缺乏絲襪包裝的粗糙雙腿。之後近一個世紀的歷史不斷印證了該理論,“裙長指數”逐漸成為一個經濟指標。
然而面對近期股市連跌一日日和街頭美腿一對對,不由開始懷疑裙子指數是否依然適用。如今似乎經濟環境越低迷,女人們更需要用美麗掃除陰霾,享受未必奢華卻也小資情趣盎然的生活。 Lady Gaga 大膽劃時代的“內衣款”服裝頻頻出鏡,伴隨著“Born This Way”的不羈歌詞與旋律,更為許多看客的思想解了鎖,越發性感的著裝成為女性的“獨立宣言”。 中國某相親節目女嘉賓 宣告“寧願在寶馬車裏哭,也不願在自行車上笑” 正式確認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美麗與體面不再是一個根據經濟處境而隨時可變動可犧牲的選擇,而越發成為了一種生活必需品。
這恰恰呼應了經濟學中另一個現象“口紅效應”- 經濟不景氣時,人們對於廉價而非必需產品的需求上升。此現象最早出現在1930年大蕭條的美國,當萬物騰貴貨幣貶值人們消費能力降低時,口紅的銷量出乎意料地直線上升。人們對於消費品的欲望不會因為經濟差而消失,而會轉移目標至可以負擔卻又帶來“消費快感”的小件低價“奢侈品”,口紅只是其中之一。近年越發成功的“快時尚”H&M及其不時推出的與奢侈品牌的cross-over, 幾美元一個的小遊戲和應用程序的流行,甚至電影書籍文化產業的興盛都是“口紅效應”的例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