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好友K喝咖啡聊天,問起他離開投行自立門戶做基金的生活,他糾正說自己並非做投資,而是做心理醫生。
見我錯愕,好友解釋道:我的客戶通常是中產階級,財富高流動性好,商業銀行難滿足其投資需求。他們急於讓閑置資金發揮作用,又對自我投資能力缺乏信心。找我投資,他們最需要的是“安心”二字,即資金終於投資在市場裏參與波動,對自己家人朋友都有交代。我也充分溝通以了解客戶的顧慮和需求,用契合的投資策略和嚴謹的流程,滿足其心理情感需要,令其感受到個人財富“In Good Hands”有專業照顧,提高了保值增值的機會。客戶最深層的心理需求得到了充分安撫,便不會因短期波動下資產表現不佳而輕易轉走。
好友繼續解釋:自己這個“心理醫生”除了要有同理心,更要有技巧。 市場好時,客戶組合裏保證要有領漲的資產,可在朋友前炫耀;市場差時,組合除了要有跑贏的資產對抗下跌,更要有少量正在“領輸”的資產, 好讓客戶在不“肉疼”前提下跟友人並肩大罵痛快一番。 比如08年危機時,港股5號仔跌走了大半港人多年積累的盈利,也創造了全城話題,大家一提它就同仇敵愾分外親近,如若一手股都無,沒得參與討論有多失落,不難想像。
難怪好友的基金短時間內已吸引不少投資者,除了策略管理有一套,更關鍵的是他把握到自己真正做的事業是什麼,客戶真正買的是什麼。
Brodsky與Burlingham合著的一本談商業智慧的書《師父》(The Knack) 裏有個故事。一個賣魚人生意很紅火,人們問他為何賣魚如此成功。賣魚人說其實我做的是銀行生意。餐館現金流有季節性,於是我用魚來貸款幫他們度過淡季,在生意轉旺後收回賒賬。收回的錢也不只是魚而已,還有我放出的信用,漸漸地就有更多的餐館願與我合作。
另一經典案例是麥當勞, 其創始人在1974年曾直言自己真正的生意不是漢堡包,而是房地產。采取連鎖經營的麥記開新店都堅持“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選最旺地段,並保留土地控制權,確保加盟店按麥記規則經營的同時更獲得可觀的地產收入。 曾有統計顯示麥記擁有60%的店面,其余40%則由總部向地主承租,這使得其成為全美價值最高的零售房地產公司。麥記約1/3收入來自直營店,2/3來自加盟店,後者90%是房租。
正在讀文章的你可能來自各行各業,可能是企業家、高層、白領或自由職業者。在每日奔波工作之余,可否有機會停下來思考“我真正做的是什麼事業”,讓自己有限的人力時間金錢資本都發揮最大效用呢?
此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2年3月9日第330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