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賣點

上週,IMF4次下調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顯示對歐美前景的憂慮。雖空間相隔千里,歐美經濟低迷對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影響卻近在咫尺,從過去數月跨國金融機構的大規模炒人可見一斑。當就業市場供大於求,究竟如何在眾多對手中突現自身賣點、順利應聘?

有心思的應聘手法聽聞過不少,比如簡歷印在有色紙上或製成網頁以求醒目出位,或發送複雜的金融模型以顯身手等。這些噱頭能寫在此,恐怕離“老套”已不遠。有何新招?知薇且分享兩個產品宣傳的奇招,且當思維激盪、拋磚引玉。

國酒茅台乃聞名世界的三大蒸餾酒之一,與蘇格蘭威士忌(Scotch Whisky)、法國科涅克白蘭地(Cognac)齊名。這來自貴州小鎮的酒,能有今日的國際地位,與近一個世紀前中國代表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Panama-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上的奇招密不可分。

當年眼看博覽會即將閉幕,茅台卻一直乏人問津,中方代表躊躇之際,不慎打翻了一瓶茅台,頓時酒香充滿整個大廳、沁人心脾。代表靈機一動,打開茅台瓶蓋任其散發香氣,結果以酒香為媒,吸引到大批供貨合同,更產生轟動效應,令茅台成為博覽會的明星,獲得高級評審委員會的榮譽勳章金獎。茅台酒由此一舉成功,走向世界。

今年美國的國際電子消費展(CES)上,眾多商家中,華為成為最受關注的中國企業。秘訣何在?據說,華為董事長介紹新品智能手機時,不僅將其摔在地上,還拿水淋了個痛快,既吸引眼球又突現賣點,實屬高招。

推銷自己與宣傳產品本質無異,要在就業市場勝出,也不單要用點心思出招,更要跳出框框地與眾不同。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4月26日第389期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要升職嗎?

成長過程中,父親送給我不少智慧警句,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做每個階段應做的事,不要落後,更不要跳級”。當年聽到無甚感覺,還自作聰明地以為看透了老爸心思——只為預防女兒過早談戀愛才出此言。結果,在社會摸爬滾打了幾年,我終於體會到此話的妙處放之四海而皆準。

兒時,大家比智商;學校裡,比分數;畢業時,比job offer;工作5-10年,比頭銜;工作10-20年,比實力能力;人過中年,比財富積累。每個階段,都各有時間;每段時間,都各有標準;標準擺錯了位置、過早過晚地實現,多半並非幸事。

話說年初乃升職旺季,身邊不少成功“進階”的朋友都滿面春風、洋洋得意,而職位依然如故的朋友則不免苦思凝想、垂頭喪氣,更摩拳擦掌計劃如何盡快升職。前輩P先生見狀,便語重心長地勸解:觀察大部分人的職業道路,會發現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underpaid的狀態。原因是,只有當你能穩定地完成下一級的責任、並保持發揮其水平,公司才會確信你應當升職,而此時的你,已拿著低一級的薪水做著高一級的工作,有些日子了。

在少數的例外情況下,某些人靠關係或爭搶等,獲得提早升職,工作能力卻未達標,若不盡力增強實力迎頭趕上,結果往往變成自取其辱。有人會因實力與頭銜不符而overpaid,成為公司炒人的頭號靶子;也有人會在升職後,多年停滯不前而overaged,淪為眾人笑柄;經歷到這些當事人肯定不好受,更難熬的則是時時心虛,要面對無法發揮職位應有水平的尷尬。

總結一句:與其著眼於頭銜升级,不如專著於實力升呢(level)。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4月19日第388期

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

態度是金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已被引用無數次,似乎用來形容任何時代都很恰當:本來,時代的好壞,在於人為;人為的分別,在於態度。態度端正,行動配合,無往不勝;態度懶散,心口不一,荒廢人生。

這也是個貧富差距加大、矛盾白熱化、容易心理不平衡的年代。然而,簡單將人按地域歸類​​,未免太過粗糙。任何地方,都有積極上進的人,人家成功,旁人只有心服口服,沒得眼紅;任何地方,也都有求其混世的人,抵死失敗,沒得怪罪他人。

最近,知薇親聞香港地的兩個例子,便是印證。
 
某晨,正在人流洶湧的地鐵站快速前行,身後有個年輕男孩在聊電話,有句話聽得真切:“我公司的電腦可以打機的…”。心一冷:如今的後生仔是這樣對待工作的嗎?

反面例子說完,再分享正面例子。
 
友人K的基金公司,有個業績很好的客戶經理T小姐,她的成功,離不開勤力和認真。T小姐的客戶集中於香港,目標是開發內地市場,為了增強與客戶的溝通和connection,她的態度和行動都令人佩服。T小姐報讀了上海兩年的part-time MBA項目,於是除了探訪客戶的trips之外,她要每兩週飛一次上海上課,不僅能練習普通話、更新知識、自我增值,更可拓展當地人際網絡。另外,T小姐自告奮勇地擔任“小白鼠”,測試朋友正在研發的普通話Apps,每天堅持朗讀文章和矯正發音。為了緊貼內地文化風向,增加與客戶的共同話題,T小姐還每週追看《非誠勿擾》、《我是歌手》等走紅的電視節目,忙得不亦樂乎。

態度決定想法,想法決定行動,行動決定成就。此刻,請慎重選擇你的態度。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4月12日第387期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想念你,菲傭姐姐

2013年3月25日,對許多人,只是個普通的星期一,而對香港的外傭來說,則是個傷心日。在這天,終審法院終極裁定了兩名外傭爭取居港權敗訴,意味在港住滿7年的14萬多外傭爭取居港權無望。

關於《入境條例》和《基本法》的矛盾、孰是孰非、利弊權衡,各人都有觀點和立場。知薇無意攪這灘渾水,立場不鮮明,觀點不深入,便不值得在此花筆墨拾人牙慧,只覺理性上認同判決,感性上同情外傭。

公平與否,永遠要看對誰而言。在特定背景下和事件上,不幸地,港人與外傭的利益,對立多過統一。

在香港生活,很難避免接觸到的,就是這群叫maid或姐姐的家庭外傭,目前總數超過30萬,佔香港人口4%多,多數來自菲律賓和印尼。

第一次接觸maid,是我來港後不久,某週日在中環天橋上,發現到處都是皮膚黝黑的東南亞女人:年輕年老、長發短髮、吃東西的、化妝的、打牌的、睡覺的,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問了同事才知道,她們就是外傭。週日放假,就到街頭與同裔聚會、交換信息、做生意。
另外,就好比在只有雌青蛙的池塘里,部分青蛙會改變性別一樣,在缺少同裔男子的環境裡,這些長期離家的女人中,也有部分剪短頭髮、改變衣著、相互慰藉,排解異國打工生活的寂寞苦悶。

不久後,我從實習生轉為full time,搬出了服務式公寓,租下500尺的apartment。自知不能再與maid保持「井水不犯河水」的關係:每週工作約90小時的我,很需要能打理住所的幫手。

經同事介紹,我選擇了菲傭Lilly。名字挺可愛,第一次見她,我卻嚇了一跳:中年女人,發福且略顯濃妝,笑容滿滿卻明顯閱盡世故滄桑。我半信半疑地請她進屋,她熱情地自我介紹完,就麻利地脫了鞋,光著腳丫進了廚房,拿起工具開始乾活。那種效率和專業態度讓我的擔心少了一半。於是,帶著小小的不放心,我出門返工了。

白天在公司還有些擔心,想像最壞的狀況,心驚肉跳地過了一天。當晚,我心情忐忑地打開門,「田螺姑娘」*四個字立刻蹦了出來——Lilly果然不愧同事給的美名:地板發光,屋內一塵不染,家具整齊,床鋪鬆軟。我心想:如此整潔的環境,難怪香港人都被女傭寵壞了,有家庭有小孩的人更一步都離不開她們。

Lilly是個專業細心又有創意的女傭,常常會给我驚喜:亂擺的零碎物品突然找到了個尺寸適中的盒子,變得井然有序;衣櫃突然站到最合適的角落,釋放了臥室空間;如此種種,舉不勝舉。

我很欣賞Lilly的細心創意,她也感恩我對她的信任尊重,僱傭關係愉快地持續著。偶爾聊天,我才知道,她多年來自己養大一雙兒女,他們的學費生活費等都靠Lilly做外傭點滴攢起來,如今兒女都在美國工作生活紮根了,Lilly的擔子才輕了些。

本以為日子會一直這麼繼續,沒想到,某天Lily忽然眼眶紅紅地說(當然是用英語):薇,我就要去美國和孩子一起生活了,不能繼續為你工作了。我楞了一下才反應過來,很不捨卻又為她開心——辛苦了大半輩子的她,終於可以靠兒女享清福了。於是,我給了Lilly一個擁抱,說:真為你高興,終於不用這麼辛苦。很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 Lilly眼睛更紅了,邊抱著我邊說:很感謝你給我的信任,有了它我工作才容易得多,你知道嗎?

也許,人與人的關係就這麼簡單,彼此信任和尊重已足夠。這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我竟然是在與菲傭姐姐的相處中,最強烈地感受到。

Lilly走了。新請的女傭很認真負責,但沒有Lilly的心思創意,只按部就班地做好本分。偶爾我打開家門,期待著會有驚喜,結果總是失望。每當此時,Lilly的笑臉就浮現腦海中,我默念:親愛的Lilly,願你在地球的另一端,生活幸福。

註:田螺姑娘的典故
http://big5.hwjyw.com/zhwh/traditional_culture/zhgms/mjcs/200807/t20080708_19180.shtml


此文刊登於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E6%83%B3%E5%BF%B5%E4%BD%A0-%E8%8F%B2%E5%82%AD%E5%A7%90%E5%A7%90/

外包變“傻包”

外包(Outsourcing)是常見的戰略管理模型,周圍隨處可見,比如歐美通訊企業將零件加工外包給台灣的電子企業,上司將基礎數據蒐集外包給下屬,主婦將洗衣做飯外包給傭人等。

外包方可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專注核心業務,承包方則取得收入、提升value add,雙贏且皆大歡喜。問題是:外包是多多益善嗎?

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在《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中,引用Dell的案例作出了精彩論述。

Dell曾是著名個人電腦製造商,其成功秘訣有三:一是它由入門級電腦開始,不斷製造出功能更多效率更高的電腦,二是顧客可為心目中的電腦自選部件,Dell則能在48小時內完成組裝並發貨,三是它不斷提高資本使用效率,此舉大受華爾街的追捧。

然而,Dell的種種成就,都離不開台灣華碩(Asus)。起初,Dell只將簡單的電路板生產以低價外包給華碩。後來,華碩提議,可以低於Dell成本20%的價格提供電腦主板。 Dell一算:此乃荀deal,不單可降低成本,更可將balance sheet上有關主板的資產移走,利潤增加,資產減少,利潤率便自然提高,投資者肯定歡迎,便同意了。

於是,兩家的外包協議不斷擴展,從部件生產到電腦組裝、供應鏈管理、甚至產品設計等。最終,除了品牌,Dell將所有個人電腦的業務,都外包給了華碩。直到05年,華碩宣布自家品牌的電腦問世,Dell才如夢方醒。

每次外包,Dell不過是將value adding最低的業務委託出去,華碩則為自已增加了value adding更高的業務。短期效益和ratio的提升蒙蔽了Dell,令其忽視了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流失。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4月5日第3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