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大家比智商;學校裡,比分數;畢業時,比job offer;工作5-10年,比頭銜;工作10-20年,比實力能力;人過中年,比財富積累。每個階段,都各有時間;每段時間,都各有標準;標準擺錯了位置、過早過晚地實現,多半並非幸事。
話說年初乃升職旺季,身邊不少成功“進階”的朋友都滿面春風、洋洋得意,而職位依然如故的朋友則不免苦思凝想、垂頭喪氣,更摩拳擦掌計劃如何盡快升職。前輩P先生見狀,便語重心長地勸解:觀察大部分人的職業道路,會發現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underpaid的狀態。原因是,只有當你能穩定地完成下一級的責任、並保持發揮其水平,公司才會確信你應當升職,而此時的你,已拿著低一級的薪水做著高一級的工作,有些日子了。
在少數的例外情況下,某些人靠關係或爭搶等,獲得提早升職,工作能力卻未達標,若不盡力增強實力迎頭趕上,結果往往變成自取其辱。有人會因實力與頭銜不符而overpaid,成為公司炒人的頭號靶子;也有人會在升職後,多年停滯不前而overaged,淪為眾人笑柄;經歷到這些當事人肯定不好受,更難熬的則是時時心虛,要面對無法發揮職位應有水平的尷尬。
總結一句:與其著眼於頭銜升级,不如專著於實力升呢(level)。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4月19日第388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