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方可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專注核心業務,承包方則取得收入、提升value add,雙贏且皆大歡喜。問題是:外包是多多益善嗎?
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在《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中,引用Dell的案例作出了精彩論述。
Dell曾是著名個人電腦製造商,其成功秘訣有三:一是它由入門級電腦開始,不斷製造出功能更多效率更高的電腦,二是顧客可為心目中的電腦自選部件,Dell則能在48小時內完成組裝並發貨,三是它不斷提高資本使用效率,此舉大受華爾街的追捧。
然而,Dell的種種成就,都離不開台灣華碩(Asus)。起初,Dell只將簡單的電路板生產以低價外包給華碩。後來,華碩提議,可以低於Dell成本20%的價格提供電腦主板。 Dell一算:此乃荀deal,不單可降低成本,更可將balance sheet上有關主板的資產移走,利潤增加,資產減少,利潤率便自然提高,投資者肯定歡迎,便同意了。
於是,兩家的外包協議不斷擴展,從部件生產到電腦組裝、供應鏈管理、甚至產品設計等。最終,除了品牌,Dell將所有個人電腦的業務,都外包給了華碩。直到05年,華碩宣布自家品牌的電腦問世,Dell才如夢方醒。
每次外包,Dell不過是將value adding最低的業務委託出去,華碩則為自已增加了value adding更高的業務。短期效益和ratio的提升蒙蔽了Dell,令其忽視了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流失。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4月5日第386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