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領悟


工作十年,漸感迷茫,漸無方向。盡管工作不乏挑戰、薪酬不差,卻不由自主開始懷疑:這一生就這樣日復一日地過去了嗎?明明業績表現優秀,背後卻似乎總是藏著委屈求全。每當加班夜歸,看著早已熟睡的孩子,更不禁自問:這一切到底為了什麽?這一切值得嗎?

帶著這麽多的迷惘、疑問,不由自己的精神狀態和能量都低了下去,仿佛不小心墮入漩渦、無法自拔。

也許是感應到我無聲的呼救,好友J小姐找我飯聚聊天。我一股腦兒把自己的近況倒了出來。J小姐一如既往地很有智慧和愛的回應,說她也經歷過類似的狀態和感受,也曾經很迷茫很stuck,但如今已經走出來,能積極地應對人生。關於工作,她分享了三個有助我改變調整狀態的關鍵點。

首先,要做個自信的人,相信和認可自身的價值。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人,何談讓別人相信你、重用你?我因為過去工作上不愉快的經歷而恐懼和萎縮,無法正視肯定自身的價值,這拖了自己多少後腿,我無從計算,只能從今開始留意和改變。

其次,要做個有用的人,而不是單純的好人。這個時代需要的不是什麽都say yes的爛好人,而是能適時提供幫助、創造價值的有用之人。光賣力苦幹沒那麽有用了,要學會看到他人需要地、聰明地幹。我反思自身,的確太用慣性做事,沈溺於埋頭苦幹的自我陶醉。若能多觀察、多思考,針對上司他人的需要有選擇地做事,應該會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

最後,無論何時都要努力have fun。人生苦短,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苦中作樂,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快樂、積極,所到之處,必然帶去有智慧和自嘲的幽默與輕松,氣氛好了,人心打開了,什麽都好辦了。我就是對什麽都太較真、太嚴肅。原來,認真工作不等於板著臉毫無生趣,要學會快樂地認真著。

聽完J小姐的分享點化,我豁然開朗。我發現,不是世界變化快,而是我原地踏步了。

我們看到的世界從來不是世界本身,世界不過是我們內在的投射,一個有恐懼、不願意、古板的自己,映射出一個不那麽可愛的世界。

「一切是自己,自己是一切」是時候改變自己、爭取進步了。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瑯琊榜」之恨與愛

亞洲爆紅的電視劇「瑯琊榜」,在香港某電視臺播出,居然遭遇「滑鐵盧」,收視不振,評價不高,令此劇的眾多擁躉大跌眼鏡。

不少人借機「插」一刀某電視臺,歸咎於其配音配樂。比如王凱扮演的靖王,從原本深沈的男中音,變成「雞仔聲」,破壞了角色的嚴肅感,莫名地滑稽起來。比如由霓凰郡主扮演者劉濤演唱的插曲「紅顏舊」,本來旋律憂傷唯美、歌詞切合劇情,被換作廣東話的插曲後,意境相差甚遠。如此種種,凡是看過此劇原版的人,都能毫不費力地挑出港版的一系列不足。

其實此劇港版最失敗的是時機。此劇早於2014年10月出品,2015年9月已亮相內地各大城市電視臺。在登陸香港之前,此劇早已風靡韓國、臺灣、非洲、日本。時隔出品近兩年,香港才引進播出,慢了半拍不止。對優質劇集關註的人,早通過網絡或影碟「煲」完此劇,又怎會坐在電視機前乖乖地每晚一集加廣告地耗時間。剩下尚未觀看此劇的觀眾們,恐怕原本就對內地或該類型的劇集無甚興趣、甚至反感,收視不高根本在情在理。

另一重要因素是,此劇的幾大主角(胡歌、劉濤、王凱),雖然演技了得,在內地人氣高,但香港觀眾對他們比較陌生,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此劇在港的宣傳。

知薇是「瑯琊榜」的粉絲,更是胡歌和劉濤的粉絲。對兩位角色和演員的愛,開始於對此劇的驚艷;對此劇的喜愛,又加深了我對兩位演員的了解和愛。


胡歌14歲出道,23歲已憑著外形和演技借2005年的「仙劍奇俠傳」走紅大江南北。但他卻於次年遭受嚴重車禍,身體受傷且近乎毀容。他用了一年時間療傷,療身體、面容和心靈的創傷。他曾經很介意自己右眼的傷痕,經過掙紮思考,他明白那不該成為自己的障礙或借口。他發誓,要提升演技,令到觀眾忽略自己容貌的缺陷。復出後的他,一發不可收拾,「瑯琊榜」更更成為他事業的新高峰,胡歌就是梅長蘇,梅長蘇就是胡歌;就連他臉上的傷痕,都完美得好像就來自梅長蘇那熾焰梅嶺一戰。比起他的英俊外形,知薇更愛胡歌經過生死磨煉、內心掙紮、鳳凰涅槃的靈魂。

劉濤也是個有故事的人。她22歲出道,30歲與小自己兩歲的富豪商人王珂一見鐘情,豪花400萬閃婚,之後退出娛樂圈。婚後不久,在金融危機影響下,丈夫生意失敗,欠下巨額債務和卡數。劉濤沒有逃避放棄,而是回到幕前,撐起家庭的經濟和精神重擔。如今的她,兒女成雙,家庭狀況穩定,事業也攀上新的高峰。這個將近40歲的有閱歷的女人,不知為何,一直抱有單純美麗的笑容,如三月清風、五月陽光般溫暖可人。在「瑯琊榜」,與小自己四歲的胡歌配戲,竟顯得特別自然。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孩子,我們一起慢慢來

最近在讀龍應台的一本舊書「孩子,你慢慢來」,寫于大約二三十年前,她初當媽媽不久後的觀察、感受和心得。最愛她那段:「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打好,用他那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這般的大愛、理解與從容,與如今社會彌漫的「贏在起跑線」甚至「贏在x精前」相比,眼界與境界實在都高了許多。

自己做了媽媽,感受日日不同:從待産的喜悅不安,到哺乳期的辛勞不堪,在到toddler期的互動交流。孩子未出世時,對他有不少想象和期望;但一見到孩子,心中只剩下簡單的愛和歡喜,只盼他健康快樂。原本對孩子要求多多:「寶寶說早晨、說請、說謝謝、說拜拜」,最後聽到孩子最愛說的是「No no no」時,竟然沒脾氣了--因爲那正是自己對孩子說得最多的話。

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我們的一言一行,孩子看得最清楚、模仿得一絲不苟。想認識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嗎?看看孩子是個怎樣的人,就八九不離十了--尤其是小些的孩子,因爲他們沒有其他的模版,父母便是他們唯一的參照物。

急孩子不成器、怨孩子做不到,不過是將我們的欲望與夢想,強加于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了--結果能有多好,不難預計--通常都是一個怨一個恨,不歡而散。我們自己的不足和做不到,要靠自己改變進步去達成,而不是轉嫁于無辜的孩子身上。你愛跳舞,就自己去跳呗,孩子喜歡自然好,不喜歡你也只能接受;你愛文學,就自己去讀書呗,孩子欣賞自然好,不好這口,你勉強也無用。

當我們把所謂對孩子的愛和注意力(實質是無理要求),轉移回對自身的審視、反省,致力于慢慢改變改良自己,大家都會好過些。孩子那面鏡子裏照出的大家,都會美一些。
本以爲人生在世三十多年,怎麽算都有資格做這毛頭小孩的老師。結果,還沒來得及自負多久,竟發覺孩子才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他是上天派來的小天使,是純淨的存在,快樂又敏感。在他面前,你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無花無假,摻一點雜質都會露餡。他教會我什麽是無條件的愛、什麽是全然的接受、什麽是純粹的快樂、什麽是真正的耐心、什麽是完全在的陪伴。

還是龍應台說得好:「孩子將我帶回人類的原始起點,在漠漠穹蒼和莽莽大地之前,我正在親身參與那石破驚天的創世紀」。

跟他,我學會了讓他按自己的節奏慢慢來,也讓自己慢慢來學做他的忠實陪伴者。孩子,我們一起慢慢來--「長長的路,慢慢的走」。

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放手

從公司的基層成長為中層,要經歷不少考驗。打拼到這個階段,個人的知識能力、業績表現儘管重要,但通常是人人具備的基本功;要成為真正優秀的管理者,必不可少又往往欠缺的是授權、委派工作的能力。

對於基層出身、表現優秀而升職的管理者,最大的挑戰就是放手將基礎工作委派給下屬。原因可能有多種:認為自己親手做效率品質更高,對下屬的期望值低;執著於自己的方式是最好的;獨占讚美和認可的慾望等。《哈佛商業評論》引用斯坦福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Jeffrey Pfeffer的話,講述委派工作的重要:領導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教會下屬如何正確地思考和提問。

你需要更多地委派工作了嗎?《哈佛商業評論》的提示要留意幾個跡象:你經常加班,並覺得非自己做不可,而下屬不太積極且總是準時下班。團隊對項目的責任感不強,只有你在意其進展。若員工說很樂意幫你做這個,很可能意味著你只分派了小任務,卻沒有轉交整體責任。

說:主宰非洲草原的不是獅子,而是土壤裡的微生物;決定公司成功的不是老闆的英明,而是基層員工的素質。英國獨立電視製作公司Twofour GroupCEO也說:聘用聰明人並讓他們自主思考,比聘用平庸人士以襯托自己的英明更加明智。

個人的成就始終有限,緊握雙手,什麼也抓不到。學會放手,有智慧和技巧地委派工作,失去的可能只是一點暫時的效率和毫無意義的虛榮心,反之得到的卻是空間和雙贏:自身進行戰略思考、規劃的空間,以及下屬得到信任、機會、摸索、成長的空間。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81日第403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莫把工作當工作做


記得中學黃老師常語重心長地說:「莫把功課當功課做。」當時不懂事,每每聽見此話如繞口令,就偷笑著聽不進去。如今,工作經驗漸增,職責任務漸重,才體會到它字字璣珠、放之四海而皆準,完全可用於職場,即「莫把工作當工作做」。

現代管理學之父Peter Drucker在《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書中引用過一則故事: 旅行者經過採石場,問三位忙碌的石匠在做什麼。

第一位石匠說:「我在討生活。」第二位石匠揮動著錘子說:「我在做全國最好的石匠。」第三位石匠則目光炯炯地仰望著天空說:「我在建一座大教堂。 做同樣的事情,不同人抱有的態度和樹立的目標,竟可如此天差地別。


做事態度的好壞和目標的高低決定了成就的品質。第一位把工作當工作做的石匠,最終恐怕僅能養家糊口;第二位把工作當事業做,雖有機會成為技藝高超的石匠,卻因太過著眼於狹窄的專業領域和個人得失,極易喪失動力或迷失方向;第三位把工作當遠大理想做的石匠,目標有挑戰性且惠及眾生,原動力強大持久且方向清晰正確,成就將不可限量。


職場中,由基層做起的人,大多數有紮實的專業技能,且明白其重要性。然而,在逐步向中層管理進發的過程中,往往因視野滯留於基層、缺乏對整體方向的把握,遇到升職瓶頸無法順利進階。

若能結合第二位和第三位石匠的特質,做到「把工作當有遠景的事業做」時,就擁有了真正管理者能力、真正領導者的潛質,不再沉迷於個人的成敗得失,而將團隊公司的整體遠景落實到點滴工作中去,激發個人及團隊的最大潛力。


本文刊登于《資本壹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