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中學黃老師常語重心長地說:「莫把功課當功課做。」當時不懂事,每每聽見此話如繞口令,就偷笑著聽不進去。如今,工作經驗漸增,職責任務漸重,才體會到它字字璣珠、放之四海而皆準,完全可用於職場,即「莫把工作當工作做」。
現代管理學之父Peter Drucker在《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書中引用過一則故事: 旅行者經過採石場,問三位忙碌的石匠在做什麼。
第一位石匠說:「我在討生活。」第二位石匠揮動著錘子說:「我在做全國最好的石匠。」第三位石匠則目光炯炯地仰望著天空說:「我在建一座大教堂。 」做同樣的事情,不同人抱有的態度和樹立的目標,竟可如此天差地別。
做事態度的好壞和目標的高低決定了成就的品質。第一位把工作當工作做的石匠,最終恐怕僅能養家糊口;第二位把工作當事業做,雖有機會成為技藝高超的石匠,卻因太過著眼於狹窄的專業領域和個人得失,極易喪失動力或迷失方向;第三位把工作當遠大理想做的石匠,目標有挑戰性且惠及眾生,原動力強大持久且方向清晰正確,成就將不可限量。
職場中,由基層做起的人,大多數有紮實的專業技能,且明白其重要性。然而,在逐步向中層管理進發的過程中,往往因視野滯留於基層、缺乏對整體方向的把握,遇到升職瓶頸無法順利進階。
若能結合第二位和第三位石匠的特質,做到「把工作當有遠景的事業做」時,就擁有了真正管理者能力、真正領導者的潛質,不再沉迷於個人的成敗得失,而將團隊公司的整體遠景落實到點滴工作中去,激發個人及團隊的最大潛力。
本文刊登于《資本壹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