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孩子,我們一起慢慢來

最近在讀龍應台的一本舊書「孩子,你慢慢來」,寫于大約二三十年前,她初當媽媽不久後的觀察、感受和心得。最愛她那段:「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打好,用他那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這般的大愛、理解與從容,與如今社會彌漫的「贏在起跑線」甚至「贏在x精前」相比,眼界與境界實在都高了許多。

自己做了媽媽,感受日日不同:從待産的喜悅不安,到哺乳期的辛勞不堪,在到toddler期的互動交流。孩子未出世時,對他有不少想象和期望;但一見到孩子,心中只剩下簡單的愛和歡喜,只盼他健康快樂。原本對孩子要求多多:「寶寶說早晨、說請、說謝謝、說拜拜」,最後聽到孩子最愛說的是「No no no」時,竟然沒脾氣了--因爲那正是自己對孩子說得最多的話。

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我們的一言一行,孩子看得最清楚、模仿得一絲不苟。想認識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嗎?看看孩子是個怎樣的人,就八九不離十了--尤其是小些的孩子,因爲他們沒有其他的模版,父母便是他們唯一的參照物。

急孩子不成器、怨孩子做不到,不過是將我們的欲望與夢想,強加于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了--結果能有多好,不難預計--通常都是一個怨一個恨,不歡而散。我們自己的不足和做不到,要靠自己改變進步去達成,而不是轉嫁于無辜的孩子身上。你愛跳舞,就自己去跳呗,孩子喜歡自然好,不喜歡你也只能接受;你愛文學,就自己去讀書呗,孩子欣賞自然好,不好這口,你勉強也無用。

當我們把所謂對孩子的愛和注意力(實質是無理要求),轉移回對自身的審視、反省,致力于慢慢改變改良自己,大家都會好過些。孩子那面鏡子裏照出的大家,都會美一些。
本以爲人生在世三十多年,怎麽算都有資格做這毛頭小孩的老師。結果,還沒來得及自負多久,竟發覺孩子才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他是上天派來的小天使,是純淨的存在,快樂又敏感。在他面前,你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無花無假,摻一點雜質都會露餡。他教會我什麽是無條件的愛、什麽是全然的接受、什麽是純粹的快樂、什麽是真正的耐心、什麽是完全在的陪伴。

還是龍應台說得好:「孩子將我帶回人類的原始起點,在漠漠穹蒼和莽莽大地之前,我正在親身參與那石破驚天的創世紀」。

跟他,我學會了讓他按自己的節奏慢慢來,也讓自己慢慢來學做他的忠實陪伴者。孩子,我們一起慢慢來--「長長的路,慢慢的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