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實幹派banker」的壁虎漫步

今天要說的不是那首潘瑋柏10年前的成名曲之一,而是某位在糾結中選擇了「實幹派banker」之路的青年投行才俊。

且稱這位年輕的banker為S君,他為人頗耿直,屬於「路見不平一聲吼」的性情中人。進入投行數年,日忙夜忙甚為辛苦,不巧又碰上個為人不地道的老闆:有錯有禍立刻推S君去受死,有功立刻領賞完全不給下屬任何credit。

一段時間下來,S君的勤懇和率真,被隔壁team「潛伏」多年的L君看在眼裡,兩人夜晚加班吃夜宵時,S君不諱言打大吐苦水,L君也不吝教路,一席鼓勵言語成為金句:堅持住,as they (the seniors) normally don't hang around here longer than you.

S君一邊將信將疑,一邊見招拆招。果不其然,兩年後,那個外籍老闆因無法properly cover 大中華區的業務而被「下放」到新加坡了,S君反而經過歷煉,功力大長,不僅survive了下來還升了職。

意氣風發之際,S君也意識到自己事業的hurdle:這世界上有兩種banker,一種叫「實幹型」,他們功底深厚、專業知識紮實、埋頭苦幹工時長;另一種叫「關係型」,他們背景不錯、來頭不小、靠既有的關係吃飯,工作相對輕鬆。S君也知道黑白兩道之間,永遠有灰色地帶,世界上還有第三種banker;他們沒有可leverage的出身,但憑後天努力轉型為「關係型banker」,不再需要對住電腦日做夜做,只要飛來飛去,把酒言歡,握手成交。轉型為第三種最便捷的方法,莫過於娶個有錢有背景的老婆。

人生充滿戲劇性,S君關於事業的深思,居然吸引到了一個轉型的機會。他幫某企業做上市,老總的寶貝千金女在父親手下做事,免不了參與上市融資的各項工作,和一群bankers打交道。

S君高大俊朗、一表人才、談吐風趣,再加上銀行家的光環,一來二去,千金太子女居然有些春心蕩漾。忙於項目,焦頭爛額的S君也沒留意,太子女礙於身份和矜持也沒表達。項目一直順利推進,終於到了路演(roadshow)階段,整個公司高層核心團隊加bankers一齊踏上路演trip,每天日程緊湊、工作繁忙。

某深夜,S君和團隊討論完工作,剛準備休息,突然房間電話鈴聲大作。一拎起來,就聽見太子女比平時嬌弱百倍並略有驚慌的聲音:S君,你能快來房間救我嗎?有隻壁虎在牆上,好恐怖,我不敢睡覺呀!S君的心砰砰亂跳,他知道,上天將那個自己假想了好久的人生契機拋過來了,轉型與否,就全在他選擇了。

太子女的嬌喘和驚叫聲在電話那端繼續,S君的心臟和頭腦在這端高速運轉,世界似乎突然好靜,等待他的決擇。五秒鐘後,S君鎮定下來,用一慣混厚磁性的聲音答道:別急,我現在就打給前台,叫人來幫你。

翌日,S君向面色很黑的太子女解釋,自己向來極怕壁虎,所以未能親身救美。自此,太子女總是有意無意地迴避S君,而S君就繼續做他的「實幹型banker」。

故事還沒講完,「怕壁虎」原來不過是S君的一個幌子。

壁虎漫步的故事在朋友間傳了好多次,每每講到此,頭次聽故事的朋友眼中都會閃過對S君高風亮節的崇敬,並且忍不住八卦道:太子女美嗎?

「醜過pork chop」每每到此,L君總會恰到好處地代為回答,「要不他早三秒鐘內就衝進人房間了。」眾人暴笑,八卦完畢,好奇心得到滿足,注意力隨之轉移走。S君常會在此時,嘴角露出有絲狡黠的笑。

望著S君的那個神態,雖經歷投行風霜歷練卻仍有絲少年清澀,我總願意相信另一個版本:他的確不怕壁虎,太子女卻也並不醜,他只是無法betray那顆深藏的赤子之心。

此發表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E5%A3%81%E8%99%8E%E6%BC%AB%E6%AD%A5/)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人生的Performance Review

Performance self appraisal寫完了嗎?”一向認真的J小姐有些惶恐。
“正在寫啊。”我答道。
“這東西寫了也沒人看,浪費時間。”桀驁不馴的Y先生語氣中有絲嘲弄。

Performance Review對員工的獎金和晉升有多大影響,我不確定,也不在乎。通過寫自我評價,回顧一年來參與的項目、作出的貢獻、取得的進步和學習的教訓,卻的確是個奢侈的享受。節奏快速的一年中,除此之外怕是沒有幾次機會,讓我們靜靜地self reflect。孔子的“日三省吾身”恐怕難以做到,若能“年一省吾身”, 多少也會有所收穫;可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有則改之”避免重犯,認可自己的出色之處“無則加勉”增強自信。

假設一個打工族活80歲,工作年數約40年,每年約250個工作日,每日工作約10個小時,算下來,工作時間僅佔人生14%!人生的內涵要廣闊豐富得多,每個人的見聞經歷體會也多得多。工作以外的人生其實更需要有名有實的Performance Review:年初設定目標,年尾總結反省。

這是知薇第3年如此做:新年在紙片上寫下目標,隨身攜帶,年中年尾不時翻看,檢查進度和achievements。不少起初看似“痴心妄想”的目標居然實現了,也有原本“志在必得”的目標被自己“大意失荊州”了。藉這個annual review,我學識如何敢於夢想並實踐,也懂得警示自己要腳踏實地。

今年最大的收穫是結識了幾位有才華有能力有抱負有vision的各領域“高人”,親眼所見、親耳所聽他們的待人接物,如何有行動有效率,如何對家人友人社會有份愛心責任心,我所受震撼不小,更不知不覺學習實踐他們的態度行為,應用於工作生活,獲益之大,難以言表。正所謂“持香自染,親附善友亦復然”,此言非虛。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獨角戲

少年Pi:我只是想跟它打聲招呼。
Pi的父親:你把老虎當朋友?它可不是你的玩伴!
少年Pi:動物也有靈魂,我從它眼中看到了。
Pi的父親:野獸就是野獸,你看它的眼睛,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
— 《少年Pi 的奇幻漂流》


少年Pi 在純真幼時,堅信在那隻孟加拉虎 Richard Parker 的眼中,看到了友善的靈魂,對父親直接甚至殘忍的警告,只覺委屈不已、難以入耳。在漫長的漂流中,經過了與 Richard Parker 的零距離對峙、相依為命和決絕分離,少年才醍醐灌頂般領悟到父親的智慧:一切都不過是自己的倒影,一段子虛烏有的情誼,一出自編自導的獨角戲。

人類腦袋的構造精密卻漏洞百出,每秒都有無數事情發生,有大量不斷閃過的念頭、片斷、反應和情緒的碎片,有一齣齣不斷上演的或喜或悲、或理性或荒誕的戲劇。碎片飛散戲劇紛亂間,不少人還會受害者化自己 (victimize the self) 或妖魔化外物他人 (demonize the others):我運滯、命苦、懷才不遇,風水差、環境亂,他對不住我、她心術不正等等。

這些心理活動,從積極角度說是 blessing:人腦的自然傾向是合理化自身的想法行為,避免持續的自我懷疑或責備導致精神問題;從反面檢視則是curse:導致人性的盲點,受害者化自己就等於將主權交於他人,無須承擔責任,妖魔化外界不過是將自身問題投射出去,無須正視自身缺點。

我們以為所見皆真實可信,卻未意識到狡猾善變的頭腦好似副有色眼鏡,過濾了一些,又添加了一些,現實還是虛構,混沌不清。

戀情失敗,不少人寧願一副「我是受害者、我不 deserve」的頹喪模樣,以搏同情,也不願自我檢討後振作重新開始。殊不知,那受害者的能量,已向宇宙發出了邀請函。試問,吸引來的若非負心漢薄情女,又如何滿足自己繼續受害角色的渴望。

事業不順,不少人寧願一種「天生我才,無奈不遇」的責怪心態,以轉移視線,也不願直面不足後努力增強實力。甚為無明,所謂看不順眼的上司無能昏庸或同輩見風使舵,很多時恰是自身缺點的投射或「吃不到而說葡萄酸」的寫照,而對上司的全局統籌和同輩的策略智慧卻視而不見。試問,事業發展若非江河日下,又如何實現自己保持「懷才不遇」悲情角色的需要。

以上種種,都是我們在內心獨角戲裡自選的角色,卻又深覺無明無奈,無力扭轉。

Pi的母親:科學讓我們認識外在的事物,卻沒有觀照自己的內心。
—《少年Pi 的奇幻漂流》


阿波羅神廟裡的那句箴言「認識你自己」,對其出處的爭論至今仍舊不斷,對其的含義的理解更加多樣。我傾向於相信,此乃某先哲徹悟人性盲點後,對世人的提點:認識並掌管你的心,莫將一生消耗在獨角戲裡。As the director of all the “dramas”, you decide and always have a choice!
--------------------------------------------------------------------------------------------
後記:文章標題的靈感來自於作詞許茹芸的《獨角戲》,在此且引用幾句許常德作的歌詞,甚覺應題。

是誰導演這場戲
在這孤單角色裡
對白總是自言自語
對手都是回憶
看不出什麼結局

如果一切只是演戲
要你好好看戲
心碎只是我自己
—《獨角戲》


此發表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E7%8D%A8%E8%A7%92%E6%88%B2/)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零和遊戲?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個奇葩。最初片名讓人誤以為是數學神童的故事,看到中間大家都為Pi的命運捏一把汗,到了結尾則會忍不住熱淚盈眶感觸良多。

一位血氣方剛的少年,一隻叫Richard Parker的野性老虎,一艘裝滿物資的救生艇,在無際的大海上漂流,故事本應毫無懸念:無非是老虎生吞少年,或是少年斬殺老虎,一場求生的對立戰,有你無我,勢不兩立。結果卻出人意料,少年與老虎共同生存下來,更到了互為唇齒、相依為命的地步。

全片精彩奇幻且思想深厚,道出許多人生真諦。個人覺得對於陷入多競爭、強壓力的現代生活裡的人來說,該片的最大啟發是:人生並非一場零和遊戲,懂得“雙贏”並實踐它,才能為己為他為世界創造最大價值。

有位金融前輩說到“雙贏”話題時,曾分享過切身的體驗。當年他和一位同學面試某職位,均表現出色,成為shortlisted的最後兩個人選。前輩與那位同學聊天時,發現很嚮往並急需那份工,好為常年辛勞的父母分擔壓力。家境相對不錯的前輩雖也心儀那份工,卻覺得那位同學更需要它,於是在final interview主動退出競爭。同學不知情,歡天喜地的拿了offer,進公司後才得知前輩的“利他”行為,異常感動,兩人的友誼延續至今。如今前輩和老同學在各自的領域都有所建樹,保持溝通甚至聯手合作,積極推動了彼此的事業發展。

前輩的故事是良性競爭,無甚“你死我活”的意味,讀者也許要問:若面對惡性競爭也能做到“自利利他和雙贏”嗎?答案是肯定的,且借片中少年Pi的金句來回答:“沒有Richard Parker(老虎)我早就死了,對他的恐懼讓我保持清醒,照顧他的需求讓我得到意義。”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人生的分散投資

華爾街日報曾介紹過美國斯坦福大學牽頭的某“神經經濟學實驗,內容為簡單的投資遊戲:20次擲硬幣,參與者選投資與否,投資則交出1美元;擲幣若為正面就損失1美元,反面就獲得2.5美元。概率為5050,贏的回報高於輸的損失,邏輯明顯:只要每次都投資就可收益最大化。

參與者均智商正常,邏輯認知的腦部區域均完好,他們分三組:腦部無損的,控制情緒的腦部區域受損的,其他腦部區域受損的。結果顯示,腦部情緒區受損的人投資次數最多而收益最高。研究者指,他們面對有風險的投資機會情緒平穩,損失後無恐懼心理,靠理性進行決策而勝出。神經系統科學家認為,某些優秀的投資者很善於壓抑情緒:“愛冒險的人及優秀投資者可能有某種功能性精神病,他們不對事物產生情緒反應;好的投資者可藉控制情緒而接近他們的狀態。”

難道“功能性精神病”和“情緒壓抑狂”才善於投資?!讀者請莫掟書先。對於頭腦健全有七情六欲的投資者而言,最佳的控制情緒方法莫過於分散投資。若投資組合僅有一支股票,稍有動靜便地動山搖,情緒扭曲下決策失誤的機會飚升;若分散投資在各關聯度低的資產,則會自然地此消彼長,情緒穩定下決策也更明智。

人生何嘗不是一場投資?在其中要保持情緒穩定頭腦清醒,分散投資的智慧也大有用處。只會圍著丈夫轉的女人一旦婚姻不幸便難以自拔,將身家押在一個事業上的人一旦失敗便失魂落魄。最近有個新的護膚品牌很火,創辦人竟是著名律師事務所的資深合夥人*,多年來她在工作之餘鑽研美容,研發出自家護膚品。若當年她一開始就辭工無收入地全副精力創業,能否有今日恐怕很難說。

 --------------------------------------------------------
*注:據說該創辦人今年初才辭去律師事務所工作,轉為顧問。

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讀到有關拾荒婆婆被食環署職員無理對待的新聞,心裡很不是滋味。拾荒婆婆自食其力,撿紙皮維生,令人尊敬,更談不上違法,唯一可能有錯的是堆積紙皮佔用了部分街道,而她也立即用行動,力圖糾正。然而我們都讀到目擊者的描述,難免會質疑執法人員的處理手法。
市民都很有正義感,這則新聞一出就在網絡上瘋傳,更有大量的回應。有號召關注弱勢群體的,也有質問執法機構人員的,觀點到位,擲地有聲。

我卻因此記起朋友L小姐的經歷:某夜她走在蘭桂坊主街那個大坡,見前面有位瘦弱的婆婆正將擺滿紙箱雜物的手推車向上推,腳步緩慢而沉重。L當時鼻子一酸,有種哽住的感覺,想追上去幫婆婆一把。還未追到,婆婆卻好似感覺到了她的善意,忽然停下腳步轉頭望過來,露出慈祥友好的微笑。 L說那刻她充分感受到婆婆雖然推得辛苦、活得艱難,卻自尊自強、自在滿足。

香港有多少如此自尊自強生活著的老人?恐怕是個震撼的數字。據統計,香港約有135萬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即約每5-6個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而60歲以上的綜援受助人數則有18.5萬**,即約每7個老年人中就有1位處於政府眼中的絕對貧困狀態。請注意,這18.5萬人僅是「絕對貧困」且得到綜援的老人,135萬老人裡餘下那些沒得到援助或處於「相對貧困」狀態的呢?他們每天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不敢繼續想。

走過中環,常常會見到一位賣玉蘭花的老爺爺。他個子不高,身板卻努力挺得很直,胸前捧著一個木盒子,裡面整齊地擺著香氣馥郁的象牙色的玉蘭花,每簇都配以新鮮的綠葉用橡皮筋固定。「10元一簇」,謙卑而認真地沿途叫賣。老爺爺深長的皺紋和粗糙的雙手,與優美細膩的玉蘭花對比那麼的強烈,我每見必買,不為別的,只因心底那個最柔軟的地方每每被此景觸動,奢望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幾十元能出點綿薄之力。

銅鑼灣街頭,有另一位賣「彩泥人」的老爺爺,他常坐在角落裡的小凳上,身邊擺起幾排用彩色麵粉捏成的公仔,有孫悟空豬八戒老虎猴子等等,色彩繽紛,栩栩如生。老爺爺並不吆喝,而是手舉一對最得意的作品,待有心人自己走過去。我是他的忠實顧客,有生意時,老爺爺會一絲不苟地拿出用舊雜誌訂成的包裝袋,仔細地將公仔放進去,生怕碰壞哪裡。我知道那些公仔拿回家用處不大,但每每看到老爺爺那副認真模樣,就覺得心底那個最柔軟的地方有甜甜暖暖的安慰。

自覺不夠口齒伶俐,也不夠觀點犀利,但用點滴行動支持這些靠自己力量堅強活著的老人家們,還是做得來,也做得開心的。
註:
*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報告統計數據
**社會福利署2012年6月份統計數據

此發表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E5%BF%83%E5%BA%95%E6%9C%80%E6%9F%94%E8%BB%9F%E7%9A%84%E5%9C%B0%E6%96%B9/)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素之初體驗

素食,對以前的我而言是個神神叨叨的玩意,印像中似乎是只有一群信佛的老頭老太和一班能把腳架在脖子上的練瑜伽的人才會做的古怪事情。素,一聽就寡而無味;食,沒有雞鴨魚肉還算是吃嗎?

素食者,對以前的我而言是同情的對象,因為見了太多他們的辛酸生活。記得朋友中有個茹素的女孩,每次大家聚餐都要特別小心照顧到她,有心的朋友會特意多點兩道蔬菜,本是專門給她,卻會給不知情或不小心的朋友一人一箸吃光,結果那個“minority”悶悶不樂,臉色青得好似菜葉。公司裡有個茹素的男同事,起初大家遷就著他一起出去吃了幾頓齋館沙律,後來有個同事私下里向那位男同事攤牌:“覺得你很好人,也聊的來,但我實在受不了再和你出去吃葉子做午餐。”

基於以上種種,我認定素食是不折不扣的“社交生活殺手”。多年來,我與素食都保持著完美的距離。

大約一年前,我因敬重家中念佛的長輩,想通過行動回報她給與的愛和關心,而發願陪她一起初一十五吃素。逢齋日,便早晨素湯,中午齋飯盒,夜晚白飯蔬菜。還記得人生的第一個全素日,早晨10點沒到肚子就打鼓,下午3點剛過肚子又抗議,夜晚清湯淡飯後,肚子空空輾轉許久才入眠。但礙於已在長輩面前發了誓,不好意思反悔,況且每月才兩天,就當是平衡飲食排毒清腸也罷,於是乎竟堅持了數月。

變化卻在不經意間悄悄發生了。我開始習慣齋日里飲食清淡素淨,只有七分飽的感覺,而胃口似乎也自己做出調整,不再感覺飢餓難當。齋日的午飯後我也不會犯困,能保持頭腦清晰思維敏捷到一天結束,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收穫。於是我開始不局限於初一十五,有機會便吃素餐,想盡量增加頭腦清醒工作效率高的日子。

漸漸地,我發現清淡的素食竟會越吃越有滋味,那絕不是來自醬汁調料或烹調方式的味道,而是蔬菜瓜果本身的清甜鮮美和質感,舌尖上那種種微妙感覺很難用言語形容,相信其他素食者讀到此也會“拈花微笑”般地有同感。最令我驚喜的是,數月randomly but maximizing素食的日子過去,皮膚也悄悄變得更加細膩了,這恐怕是素食給女性最好的禮物。

與一位資深茹素前輩聊天,他提到Flexitarian,我且翻譯成“自由素食者”,很契合自身現狀與心意。人生種種體驗,成為教條,失了自由,便再無樂趣可言;而自由並非散漫,看似無約束間,心不會說謊也清楚方向何在,引導著自由的腳步,走去那個最合適最本原的狀態。
---------------------------------------------------------------
後記:認識了Green Monday,我的素食體驗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不僅通過它的網站和社交網絡頁面獲取大量的素食知識及推行素食餐單好去處,更認識了一班素食志趣相投卻背景各異的「綠色星期一」朋友,大家分享各自經歷與健康環保知識,一起夢想一個更加綠色的未來,更付諸點滴踏實的行動。“素食乃社交殺手”原來不過是我的淺薄的偏見。

此發表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nature/%E7%B4%A0%E4%B9%8B%E5%88%9D%E9%AB%94%E9%A9%97/)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貪婪與恐懼

上星期,前瑞銀交易員Adoboli因一手製造了英國史上最大的違規交易而被判入獄7年,這位魔鬼交易員造成23億美元的巨額損失,更令近年是非不斷的瑞銀進一步聲譽蒙羞。

曾在後台工作的Adoboli0626歲時成為ETF*交易員,與另一位才20出頭的同事管理500億美元投資組合,爭取利潤最大化的同時,還要留心微小失誤即可導致巨額損失,壓力之大可想而知。聰明有活力的Adoboli成為交易員後,還被銀行認定為未來領袖,薪在3年內翻了近4倍,10年時已高達36萬英鎊(440多萬港幣),機會成本也不斷增加。

在交易部工作業績決定一切,“賺錢為王輸錢寇”。在賺錢的渴望和輸錢的懼怕兩種巨大力量的擠壓下,Adoboli的決策和行為漸漸扭曲。一切始於08年,面對一筆損失40萬美元的交易,他決定隱瞞虧損,而走上了報假賬和違規交易的不歸路。抱著賭徒心態,他超越交易限額,用假帳進行無對沖交易,隱瞞真實的風險暴露,一錯再錯。期間Adoboli也不無輝煌的時刻,上年6月還因創下單日賺600萬美元的公司紀錄而得到上司褒獎,得意之際卻也越陷越深。令違規行為爆煲的是上年夏天的三樁交易,風險敞口一度高達118億美元,相比500億美元的book數額之龐大,實在瘋狂。

此案最令人驚訝的是這位80後交易員竟能將銀行蒙在鼓裡,虛假欺詐交易達三年之久。交易動則上億的銀行,理應有嚴格完善的後台核查機制及直接上司監督約束,以防明星交易員在貪婪與恐懼驅使下墮落為魔鬼代言人。僅靠一個聰明腦袋和幾筆假帳,Adoboli居然能在多重風控機制的眼皮下長期違規,究竟是不知道還是不願知道,恐怕各位讀者心裡都會打個問號。
 
--------------------------------------------------

*注:ETFExchange Traded Funds),交易所買賣基金,是一種在證券交易所交易,提供投資人參與指數表現的指數基金。 ETF將指數證券化,投資人不以傳統方式直接進行一籃子股票之投資,而透過持有表彰指數標的股票權益的受益憑證間接投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