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對以前的我而言是個神神叨叨的玩意,印像中似乎是只有一群信佛的老頭老太和一班能把腳架在脖子上的練瑜伽的人才會做的古怪事情。素,一聽就寡而無味;食,沒有雞鴨魚肉還算是吃嗎?
素食者,對以前的我而言是同情的對象,因為見了太多他們的辛酸生活。記得朋友中有個茹素的女孩,每次大家聚餐都要特別小心照顧到她,有心的朋友會特意多點兩道蔬菜,本是專門給她,卻會給不知情或不小心的朋友一人一箸吃光,結果那個“minority”悶悶不樂,臉色青得好似菜葉。公司裡有個茹素的男同事,起初大家遷就著他一起出去吃了幾頓齋館沙律,後來有個同事私下里向那位男同事攤牌:“覺得你很好人,也聊的來,但我實在受不了再和你出去吃葉子做午餐。”
基於以上種種,我認定素食是不折不扣的“社交生活殺手”。多年來,我與素食都保持著完美的距離。
大約一年前,我因敬重家中念佛的長輩,想通過行動回報她給與的愛和關心,而發願陪她一起初一十五吃素。逢齋日,便早晨素湯,中午齋飯盒,夜晚白飯蔬菜。還記得人生的第一個全素日,早晨10點沒到肚子就打鼓,下午3點剛過肚子又抗議,夜晚清湯淡飯後,肚子空空輾轉許久才入眠。但礙於已在長輩面前發了誓,不好意思反悔,況且每月才兩天,就當是平衡飲食排毒清腸也罷,於是乎竟堅持了數月。
變化卻在不經意間悄悄發生了。我開始習慣齋日里飲食清淡素淨,只有七分飽的感覺,而胃口似乎也自己做出調整,不再感覺飢餓難當。齋日的午飯後我也不會犯困,能保持頭腦清晰思維敏捷到一天結束,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收穫。於是我開始不局限於初一十五,有機會便吃素餐,想盡量增加頭腦清醒工作效率高的日子。
漸漸地,我發現清淡的素食竟會越吃越有滋味,那絕不是來自醬汁調料或烹調方式的味道,而是蔬菜瓜果本身的清甜鮮美和質感,舌尖上那種種微妙感覺很難用言語形容,相信其他素食者讀到此也會“拈花微笑”般地有同感。最令我驚喜的是,數月randomly but maximizing素食的日子過去,皮膚也悄悄變得更加細膩了,這恐怕是素食給女性最好的禮物。
與一位資深茹素前輩聊天,他提到Flexitarian,我且翻譯成“自由素食者”,很契合自身現狀與心意。人生種種體驗,成為教條,失了自由,便再無樂趣可言;而自由並非散漫,看似無約束間,心不會說謊也清楚方向何在,引導著自由的腳步,走去那個最合適最本原的狀態。
---------------------------------------------------------------
後記:認識了Green Monday,我的素食體驗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不僅通過它的網站和社交網絡頁面獲取大量的素食知識及推行素食餐單好去處,更認識了一班素食志趣相投卻背景各異的「綠色星期一」朋友,大家分享各自經歷與健康環保知識,一起夢想一個更加綠色的未來,更付諸點滴踏實的行動。“素食乃社交殺手”原來不過是我的淺薄的偏見。
(此發表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nature/%E7%B4%A0%E4%B9%8B%E5%88%9D%E9%AB%94%E9%A9%9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