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純屬偶然(續)

上期說到探索職業道路與製定企業戰略相似,在針對可見的機會制定了deliberate strategy後,要留意並把握偶然出現的機會,靈活採取emergent strategy實現轉型。

人生有規劃得來,絕不可“死心眼”,一路直走到撞牆。上期知薇分享了Christensen教授關於企業的案例(Honda),本期就說說與人生事業有關的例子。

提起謝清海,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惠理基金(Value Partners)的創始人之一,更憑藉獨到眼光和價值投資、逆市投資策略,享有“亞洲巴菲特”的美名。有誰相信,謝清海最初不過是個馬來西亞檳城的小記者。 1974年,20歲的他來到香港,又分別在《遠東經濟評論》和《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做財經記者。

然而,多年來他從未停止過學習和探索。通過閱讀自學,他掌握了會計學,加深了對股市、全球經濟金融的研究與了解,更逐漸認識到自己的投資天賦。

1989年,35歲著迷於投資的他被“伯樂” 摩根建富的負責人謝福華相中,轉行成為該公司的研究主管,並進行中小市值股的坐盤交易。10多年記者生涯中,閱盡的世間百態和積累的專業知識,都成為他新事業道路上的寶貴資產和極大助力。

謝清海並沒有就此滿足停步,在摩根建富他結識了鍾情基金管理而家底豐厚的葉維義,兩人隨即一拍即合,於1993年用300萬美金聯手創立啟動了惠理基金,謝清海擔任投資總監。此後,惠理與謝清海的種種輝煌戰績,都已寫入歷史。

謝清海的成功,偶然中有必然,卻絕對依賴於他對偶然機會的識別與把握。

識別機會,需要敏銳的眼光;把握機會,則需要靈活的頭腦、紮實的功底——後者不靠幸運,更沒得偶然。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3月29日第385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