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看不見的成本

大學師兄Y最近來港遊玩找我敘舊,分享了不少自己的生意經與煩惱。師兄畢業後做了幾年投行攢到第一桶金,便辭職與人合作開教育公司提供留學求職咨詢,在國內大好發展形勢下做得風生水起,最近卻為了一個團隊成員表現不濟而煩惱不已。

原來,師兄為人重情義,見一好哥們C君待業許久,便邀請加盟自己團隊,本想並肩作戰,卻發現他是“扶不起的阿鬥”,有小聰明卻對工作缺乏熱情,懶散且無上進心,機械交差之余不多走一步,對於尚在創業期的公司貢獻極為有限。師兄斟酌多次,卻礙於情面,更出於想幫對方度過難關的好心,姑息養奸了一段時間,並列出一些聽似理性的理由:C君雖業績乏善可陳,但他工資不高,對公司暫不造成負擔;況且自己已經用心培訓C君令他熟悉公司業務流程,不想重新請人再花時間培訓。

透過這些理由,我發現師兄對“成本” 概念有迷思。認為“工資不高”因為只看到賬面上的支出,忽視了C君消耗的“看不見的成本”——比如師兄因C君表現不達標準而時常煩惱,費心思考如何提高其業績,所犧牲的自己的工作時間與效率,C君“在其位不謀其政”導致的工作效率低下,以及保留C君所表現的“獎罰不分明”對公司的優秀員工士氣的打擊等。若充分考慮有形與無形的成本,C君的真正工資恐怕至少要double現在的水平,如此考量才明顯看到成本收益的不對稱。

另外師兄只看到培訓C君的“沈沒成本”(Sunk Cost),卻忘記了“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培訓C君已是過去式,下一步無論是保留他還是另請高明,培訓耗費的人力物力都不能收回。經濟學家認為,理性人在做決策時不應考慮沈沒成本,因為該成本已經發生且不可逆轉,在比較各選擇的效用時並非一個變量。師兄在選擇保留C君的同時,其實放棄了尋找更合適人選,獲取更高效益的機會,這便是機會成本,它廣泛應用在現代企業管理中,需要決策者考慮,卻被師兄忽視了。

我們是不是也經常陷入類似的誤區呢? 有些人讀了法律,卻發現自己不享受做律師,只因多年投入而硬著頭皮做下去,結果既不快樂也事業平庸。有人聽信“股神” 推薦,買入某股票後連續虧損,卻錯過了離場的機會,孤註一擲,結果不單損失了本金,更失去了投資其他好股票的機會。


註:沈沒成本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機會成本指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就是俗語的“有得必有失”。

此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2012年4月27日第337期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盛女的行為金融學

陳生的壓箱底作品《盛女愛作戰》最近把香港觀眾迷得七葷八素,晚晚追看之外還狂發帖討論。本不以為意的我在媒體攻勢下,抵不住好奇補看了一遍,竟也甚覺有趣,更引發了我geeky的聯想:盛女的思維竟與投資者有幾分相似,都陷入了些行為金融學探討的誤區,一個非理性地生活,一個非理性地投資。

各專家為參加者出謀劃策,幫她們內外兼修改頭換面,某女士卻特別抵觸,堅稱自己沒問題無需改變。面對手中的投資組合,許多投資者又何嘗不是安於保持現狀長期持有,如同受牛頓第一定律“慣性”的驅使,懶於改變。Status Quo Bias (現狀偏誤)是行為金融學定義此類行為的術語。

5位盛女雖背景遭遇不同,卻表現出一個共性:陷入過去的經歷無法自拔。無獨有偶,不少投資者也偏好相信自己過去的投資經驗,常給予過往信息過高的權重,忽視當下的市場狀況信號;但當市場生態改變時,最新的信息才是投資者最需留意的。行為金融學稱此為Conservatism Bias(保守偏誤)。許多人05-07年在越南投資賺了錢,輝煌的過去令他們至今對這個市場仍情有獨鐘,不理會各經濟指標早已轉向。

某盛女在節目裏說自己不敢主動出擊尋找真愛,怕再受傷害,卻由於被動而多次遇人不淑。有類似遭遇的投資者也大有人在:他們將註意力擺在絕對的獲利與損失 (absolute gains & losses),而非相對風險承擔的回報上(risk adjusted returns),結果導致“止賺不止蝕”,將損失頭寸越煲越大。這類非理性行為叫Loss Aversion Bias (損失規避偏誤)Fear of Regret (後悔規避)。 研究發現大多數人對獲利和損失的敏感度不對稱(對損失敏感得多),即“白撿100元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損失100元帶來的痛苦”,面對獲利大家風險規避,面對損失時卻變得風險喜好。不信的話,我們來做個試驗:遊戲A,你有100%機會贏40萬元,遊戲B,你有50%機會贏100萬元,也有50%機會不贏不輸;選A還是B?遊戲C,你100%會輸40萬元,遊戲D,你有50%機會輸100萬元,也有50%機會打平手;選C還是D*

盛女們的種種偏見誤解,相信都難逃觀眾的法眼。而身為投資者的觀眾們,有沒有發現原來自己也在投資領域裏重復著類似的行為,卻還沾沾自喜地自以為是那個傳統經濟學裏所謂的“理性投資者”。

————————————————————————————————————

*註:非理性的選擇是遊戲A (面對獲利時風險規避,可能的獲利減少了)和D(面對損失時風險喜好,可能的損失增加了)。

此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2012年4月20日第336期

我眼中的美國精神

虛長了20幾歲,今年終於去到美國兩周,第一次不依賴媒體或他人的看法,親身體驗那裏的點滴,明白了美國為何能在建國230多年內吸引到世界各地的人才,創新產品技術,創造物質精神財富,這秘訣包括獨立自由民主平等創新等等,用奧巴馬常說的“美國精神”來概括甚為貼切。
在美國無論逛超市商場outlets,還是去主題公園或餐廳,都要提前做功課了解各種優惠,主動向收銀員提出,才會享受到各種待遇,別指望他人提醒你優惠的存在或把傳單遞到你手裏。 那裏的每個人都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各種可能性和offerings,不依賴別人的服侍,這是獨立精神的體現。
我提前book返程去機場的車,原定在起飛前2小時,電話確認完對方正要收線,我多了個心眼問時間是否充裕,對方才提議應再早些以防萬一。結果當日果然交通繁忙,我暗自慶幸時間充足之余,意識到若非自己主動詢問,對方完全不會提醒,更不覺這關他的事。在美國每個人都明白對自己負責的重要性,做決定前考慮周全謹慎,出了問題無法抱怨他人,這是自由精神的延伸,因為不負責任的自由是危險的。
在美國遊玩,不開車就舉步維艱,我於是打電話詢價租車,再去鋪頭簽約取車。工作人員態度友好,報價卻高出預期20%,在我追問之下才解釋電話報的價是底線,依實際車輛情況收費時會有出入。我頭腦理解心裏卻感覺上當,堅持道因其收費較低才光顧,卻貨不對版。見我據理力爭,對方只好請示經理,最終我竟然爭取到以最低報價成交。原來在那裏要生活順意,就得自己積極爭取,這是民主平等精神的反映——對現狀或待遇不滿時,不委曲不妥協,發表意見爭取權利。

原定離開美國前一晚到鋪頭交車,結果趕不及在其關門前到達,詢問門市經理如何解決,對方了解情況後提了幾個方案,卻都不符合行程。最後他提議我駕車回酒店,將鑰匙交與前臺,翌日他再派人取車。雖非合同條款*,經理的靈活變通卻大大方便了我的行程,增強了信任,你猜下次我會光顧哪家租車鋪呢?這便是創新精神的體現。

這些體會雖來自我的首次美國之行,卻希冀可窺斑見豹。美國人生活自由,獨立自主,積極主動,不卑不亢,靈活有創意,被動抱怨絕非主流。11月總統選舉無論結果如何,相信在“美國精神”的支持下,那片土地將繼續演繹它的傳奇,創造它的歷史。

轉頭看香港:服務業發達且標準高態度好,永遠有人耐心告知有何優惠,怎樣做最有效率最便捷,英國殖民時期留傳的文化令制度完善卻也僵化,這一切“優待”令我在感恩香港生活便利的同時,也擔憂許多港人養成習慣將責任交托他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稍有不滿便抱怨外界,慣於照本宣科而難以創新。行政長官選舉剛落下帷幕,社會上已經充斥各種負面情緒,人們憂心忡忡罵罵咧咧,將註意力放在“我們沒有什麽”,而非“我們擁有什麽”。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如果每個人都可以轉換視角,承擔責任,感恩香港今天所有,延續這福地的優勢長處,積極應對今後的問題與挑戰,那生活該有多美好。
-----------------------------------
*註:我購買的全額汽車保險覆蓋了大部分潛在風險(如車輛丟失或損壞),也是確保該方案可行的重要原因。

此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2012年4月13日第335期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劣幣驅逐良幣律

最近奢侈品行業爆出了兩樁質量醜聞。一樁是所謂連卡佛港女"事件,某女士在連卡佛購買港幣17,900元的Chanel限量版手袋兩天後,手挽鏈甩脫並現出膠水痕跡,發現憑出世紙無法核對資料,該女士懷疑有人用劣質舊手袋改裝出售,連卡佛退款連贈送萬元購物券望息事寧人,遭拒絕。另一樁是深圳LV紙襯衫事件,某男士在深圳LV旗艦店購買人民幣8,750元的男款襯衫送人,竟發現襯衫手感如紙一撕即破,旗艦店經理堅稱襯衫使用巴黎精選特別面料,同意退換卻否認質量問題,遭質疑。 兩個法國高端奢侈品牌,素來是品位和品質的象征,近年在新興市場尤受追捧,本應惜如命,何以發生如此有損形象的事件,實令人費解。

我不由地想起經濟學上的劣幣驅逐良幣律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由16世紀英國Elizabeth一世的鑄幣局長Thomas Gresham發現提出,也稱Gresham's Law。中世紀時,歐洲各國君王為了用一定量的銀鑄造出更多的錢幣,而在新幣中減少銀的比重加入其他成份,結果面額相同的新舊錢幣一起流通,含銀較高的舊幣,不是被人民熔化,就是被出口到其他國家重新鑄幣,導致英國銀幣的含銀量大幅下降。當Elizabeth一世登基時,銀成份高的舊幣幾乎絕跡,市面流通的全是新銀幣。人民覺得新幣的銀成分很低,價值很低,使得物價大漲,經濟困頓。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典故由來。

該定律後被應用在非經濟學領域,泛指價值不高的東西會把價值較高的東西擠出流通領域,比如說假冒偽劣商品向正牌產品挑戰,並有不斷蔓延的趨勢。

近年在奢侈品行業該定律就有所顯現。某某站寄賣租售二手貨品的經營模式令到非嶄新(略有殘舊)的奢侈品大量流通,雖然二手貨的品質與價格都打了折扣,但對許多熱愛奢侈品而消費力有限的人而言,其所帶來的心理滿足則決不亞於從專賣店或百貨公司購買的嶄新正品,宣揚“vintage”進一步美化了二手貨的本質,更加刺激了該類消費需求,而非法山寨版奢侈品的盛行就更加嚴重扭曲了消費習慣與心態。如此這般,對同一件奢侈品的重復消費以及仿冒品的充斥,蠶食了一手正品的市場,產生了另一種形式的“market cannibalization*”

如此推導下去,奢侈品生產商發現了以上問題,在全球生產成本上升及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首要的無非是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效率的提高有賴技術的進步和管理的改善,非一朝一夕可實現;然而成本的降低則有多種短期見效的途徑,其中包括減少人工支出(比如減少非生產前線員工數,如質量檢測、後勤管理等)及壓低原料成本(比如使用更薄更少更便宜的面料等)。到這裏,我們不難理解質量醜聞源自何處。繼續推演下去,如果奢侈品質量問題不斷惡化,正品越發缺少擁躉,無人購買;二手奢侈品則由於產自較早時期而有較高的品質和性價比,仿冒品則由於與表面同質化及價格優勢,而越發得到消費者的歡迎。最終,正品門可羅雀少人問津,次品人人推崇趨之若鶩,劣幣驅逐良幣的故事就又要重演。

我個人也是奢侈品的擁躉,深知其舒適質感和持久壽命的價值,而嶄新正品所帶來的滿足感也是任何二手或仿冒品無法比擬的,因而付出溢價也心甘情願。但如果買奢侈品前,我們都可以冷靜思考一下:在虛榮心之外該商品是否滿足了其他的實際需求,自己是否有充裕的消費能力,以期減少一些非必須的和勉強的消費。相信如此可以減少對二手品和仿冒品的需求,保護正牌商品的市場,幫助商家恢復理智,回歸品牌的核心價值——品質與誠信。 
 
--------------------------------------
註: Market Cannibalization原指由於新產品的推出而導致的已有產品銷售額的下降。
此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2012年4月6日第334期

Lie To Me 風雲

不久前特首選舉辯論與問答大會上候選人的對峙“爆料”激烈問答,掀起了一股“微表情Microexpression熱潮,即根據面部肌肉的運動判斷是否說假話,乍聽起來玄妙至極。

維基定義:微表情是人類在試圖隱藏某種情感時無意識做出的、短暫的面部表情, 由於最短只持續1/25秒而肉眼難以捕捉,更由於人們常試圖用有意識的表情做掩蓋而難以識別。除了面部表情,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姿態也會泄露真實情感,是微表情研究的重要部分。

“微表情”不僅是一門正經科學,也已不是新鮮玩意。上年就有一出美劇《Lie To Me》,講述男主角Dr. Lightman利用“微表情”協助警方或保密機關斷案救人,劇中常穿插一些名人政客說謊時的snapshot, 佐證對某表情的解讀,比如美前總統Clinton在其白宮見習生醜聞前後出來為自己辯解時嘴角下撇(羞愧)以及時手指與視線方向不一致(說謊)等。無線也曾推出劇集《讀心神探》,圍繞類似題材講述探案故事。目前在歐美,微表情的研究已經應用在國家安全、司法、醫學和選舉等領域。

了解了一些微表情及身體語言後,我也開始嘗試在工作上應用,發現效果不錯,常有“知人知面更知心”的成就感。不久前為某項目與投行開“收風”會,以了解潛在的競標公司,收到長達三頁的名單。我們追問哪幾家最肯定,鬼佬Managing Director立刻嘴角收緊又快速摸了下鼻頭(羞愧、隱瞞或說謊),將兩手收攏胸前做自我保護狀(封閉、不願溝通),我立刻意識到這名單水分不小,建議他們精煉縮短後再做研究以節約時間。學會閱讀微表情及肢體語言,還能助我預見事情走向。 上星期某重要項目的Kick-Off Meeting會議中,我在奮筆疾書的間歇,發現大老板的扭轉身體到幾乎背對住原本並肩而坐的小老板,且從始至終缺乏眼神交流。回想起近期小老板的松散表現,我心中打鼓估計不妙,結果今天發現小老板已“出局”——被軟性地趕出了項目。

經過平時的觀察應用與驗證,我總結了幾個常見的有欺騙性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以及如何透過現象讀本質,希望對在職場和商場打拼的讀者有些啟發。

1  贊美某事物的同時皺眉和搖頭,看似情緒高昂
解讀:他的真實感覺並非贊美與肯定,卻礙於某種原因講大話。與“手指與視線方向不一致”有異曲同工之妙。

2  與你聊天時,他的腳尖或膝蓋始終指向另一個聽眾
解讀:無論他的視線多麼專著於你,卻“醉翁之意不在你”而在腳尖指向之人。據說離頭部越遠的肢體越誠實,越不受大腦的manipulation

3  講述親身經歷的時,眼珠向右轉動
解讀:你也許聽說過這代表他在說謊,但有可能他只是想掩蓋某個細節。研究表明,當人嘗試“構建”一個畫面,眼球會先向上再向右轉動;而當回憶某件真實的事情時,眼球會先向上再向左轉動。

4  會議上發言的人正滔滔不絕,幾個聽眾不約而同用手指封住嘴唇,仿佛聽得很入神
解讀:他們其實有話要說(多半是不同的意見),卻礙於某種原因不能直說,只好用手擋住呼之欲出的真心話。

此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2012年3月30日第333期

我的兩美分(My Two Cents)

印度哥哥又讓我抓狂了。他是我們請的outsourcing公司的分析員,專門負責資料收集數據分析等基礎性工作,表現卻常常難以令人滿意。相信除了身為客戶的我們預期偏高外,更重要的是印度哥哥太過安守初級分析員的本分——除了不時低級小錯誤和miss deadline, 還有機械化地照單做事,不識變通,以及缺乏主動性和主見,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即是問客戶要怎樣。比如說,布置任務時,我提示他某網站可能有某數據,他就“緊遵教誨”只在該網站查找,一旦沒有線索即告任務失敗,並立刻請示我該如何解決。一句話概括:他擁有大多數剛進入社會工作的後生仔的那些不值得褒獎的特質。

 每當類似情況發生,我的第一反應是煩惱,但第二反應就是感恩 —— 感恩他的表現提醒我自己如今的成熟和工作實力,更令我看到自己當年初出茅廬時的種種缺點不足。而對印度哥哥的各種期望,則轉化為我鞭策自己的工作表現及與上司合作相處的一面面鏡子,促使自己換位思考,體會對方需要,解決實際問題。

盡管表現差強人意,印度哥哥態度還算端正,不時征詢我的意見建議,外加每年收到上司寫給我的業績考評,一來二去,收集了不少有切身感受的職場貼士。我逐一take mental notes, 不斷進行相應修正改善,漸漸發現自己進步神速受益良多,越發可在工作上獨當一面。不敢妄言這些貼士是何經驗,且當是些教訓體會,在此次列出與大家分享“my two cents”:

1  保證每次指派任務給你後,上司都可以安心睡覺,無需受你無止盡的請示提問的打擾;

2  保證你遞交的每個項目都有client ready的質量,即使上司無法檢查,項目也可“安然出街”;

3  時常設想假如自己是上司,會有何疑問,作足準備功夫。思考à回答à被提問。

以上這三點的主題,不過是put yourself in your bosss shoes來換位思考,從上司的角度去分析解決問題並完成任務。

就好比,許多人自己有了小孩,才體會到父母養育的不易,才真正知道如何做孝順的子女。工作也如此,許多人做了Associate 才真正明白如何做個出色的Analyst,做了老板才真正理解如何做個好員工。

此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2012年3月23日第3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