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劣幣驅逐良幣律

最近奢侈品行業爆出了兩樁質量醜聞。一樁是所謂連卡佛港女"事件,某女士在連卡佛購買港幣17,900元的Chanel限量版手袋兩天後,手挽鏈甩脫並現出膠水痕跡,發現憑出世紙無法核對資料,該女士懷疑有人用劣質舊手袋改裝出售,連卡佛退款連贈送萬元購物券望息事寧人,遭拒絕。另一樁是深圳LV紙襯衫事件,某男士在深圳LV旗艦店購買人民幣8,750元的男款襯衫送人,竟發現襯衫手感如紙一撕即破,旗艦店經理堅稱襯衫使用巴黎精選特別面料,同意退換卻否認質量問題,遭質疑。 兩個法國高端奢侈品牌,素來是品位和品質的象征,近年在新興市場尤受追捧,本應惜如命,何以發生如此有損形象的事件,實令人費解。

我不由地想起經濟學上的劣幣驅逐良幣律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由16世紀英國Elizabeth一世的鑄幣局長Thomas Gresham發現提出,也稱Gresham's Law。中世紀時,歐洲各國君王為了用一定量的銀鑄造出更多的錢幣,而在新幣中減少銀的比重加入其他成份,結果面額相同的新舊錢幣一起流通,含銀較高的舊幣,不是被人民熔化,就是被出口到其他國家重新鑄幣,導致英國銀幣的含銀量大幅下降。當Elizabeth一世登基時,銀成份高的舊幣幾乎絕跡,市面流通的全是新銀幣。人民覺得新幣的銀成分很低,價值很低,使得物價大漲,經濟困頓。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典故由來。

該定律後被應用在非經濟學領域,泛指價值不高的東西會把價值較高的東西擠出流通領域,比如說假冒偽劣商品向正牌產品挑戰,並有不斷蔓延的趨勢。

近年在奢侈品行業該定律就有所顯現。某某站寄賣租售二手貨品的經營模式令到非嶄新(略有殘舊)的奢侈品大量流通,雖然二手貨的品質與價格都打了折扣,但對許多熱愛奢侈品而消費力有限的人而言,其所帶來的心理滿足則決不亞於從專賣店或百貨公司購買的嶄新正品,宣揚“vintage”進一步美化了二手貨的本質,更加刺激了該類消費需求,而非法山寨版奢侈品的盛行就更加嚴重扭曲了消費習慣與心態。如此這般,對同一件奢侈品的重復消費以及仿冒品的充斥,蠶食了一手正品的市場,產生了另一種形式的“market cannibalization*”

如此推導下去,奢侈品生產商發現了以上問題,在全球生產成本上升及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首要的無非是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效率的提高有賴技術的進步和管理的改善,非一朝一夕可實現;然而成本的降低則有多種短期見效的途徑,其中包括減少人工支出(比如減少非生產前線員工數,如質量檢測、後勤管理等)及壓低原料成本(比如使用更薄更少更便宜的面料等)。到這裏,我們不難理解質量醜聞源自何處。繼續推演下去,如果奢侈品質量問題不斷惡化,正品越發缺少擁躉,無人購買;二手奢侈品則由於產自較早時期而有較高的品質和性價比,仿冒品則由於與表面同質化及價格優勢,而越發得到消費者的歡迎。最終,正品門可羅雀少人問津,次品人人推崇趨之若鶩,劣幣驅逐良幣的故事就又要重演。

我個人也是奢侈品的擁躉,深知其舒適質感和持久壽命的價值,而嶄新正品所帶來的滿足感也是任何二手或仿冒品無法比擬的,因而付出溢價也心甘情願。但如果買奢侈品前,我們都可以冷靜思考一下:在虛榮心之外該商品是否滿足了其他的實際需求,自己是否有充裕的消費能力,以期減少一些非必須的和勉強的消費。相信如此可以減少對二手品和仿冒品的需求,保護正牌商品的市場,幫助商家恢復理智,回歸品牌的核心價值——品質與誠信。 
 
--------------------------------------
註: Market Cannibalization原指由於新產品的推出而導致的已有產品銷售額的下降。
此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2012年4月6日第334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