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純屬偶然(續)

上期說到探索職業道路與製定企業戰略相似,在針對可見的機會制定了deliberate strategy後,要留意並把握偶然出現的機會,靈活採取emergent strategy實現轉型。

人生有規劃得來,絕不可“死心眼”,一路直走到撞牆。上期知薇分享了Christensen教授關於企業的案例(Honda),本期就說說與人生事業有關的例子。

提起謝清海,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惠理基金(Value Partners)的創始人之一,更憑藉獨到眼光和價值投資、逆市投資策略,享有“亞洲巴菲特”的美名。有誰相信,謝清海最初不過是個馬來西亞檳城的小記者。 1974年,20歲的他來到香港,又分別在《遠東經濟評論》和《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做財經記者。

然而,多年來他從未停止過學習和探索。通過閱讀自學,他掌握了會計學,加深了對股市、全球經濟金融的研究與了解,更逐漸認識到自己的投資天賦。

1989年,35歲著迷於投資的他被“伯樂” 摩根建富的負責人謝福華相中,轉行成為該公司的研究主管,並進行中小市值股的坐盤交易。10多年記者生涯中,閱盡的世間百態和積累的專業知識,都成為他新事業道路上的寶貴資產和極大助力。

謝清海並沒有就此滿足停步,在摩根建富他結識了鍾情基金管理而家底豐厚的葉維義,兩人隨即一拍即合,於1993年用300萬美金聯手創立啟動了惠理基金,謝清海擔任投資總監。此後,惠理與謝清海的種種輝煌戰績,都已寫入歷史。

謝清海的成功,偶然中有必然,卻絕對依賴於他對偶然機會的識別與把握。

識別機會,需要敏銳的眼光;把握機會,則需要靈活的頭腦、紮實的功底——後者不靠幸運,更沒得偶然。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3月29日第385期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純屬偶然

當年見工時,被問的經典口水問題是:未來三年/五年的計劃是什麼?我通常是順著所面工作的career path來講,無非要傳達三個訊息:本人一來不打算隨便跳槽,二來有思想有規劃,三來真心喜歡份工。

如今回想,無論面試官照本宣科、借問題看思路、或好奇答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回答能照顧各種可能性,拿下份工;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水清,理解人生的可計劃性與不可計劃性。

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的書《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便給我諸多啟發。教授認為,找尋合適自己並導向成功的事業路,要平衡對既定目標的追求與對偶然機遇的把握,該過程與企業製定執行戰略的過程無異。

他舉例:Honda在美國的成功純屬偶然。1960年代,Honda進軍美國摩托車市場,原定戰略是在大型摩托領域與Harley-Davidson等競爭,以低價搶占市場份額。結果戰略失敗:不僅拉低Honda的品牌形象,更因技術漏洞要費人力物力將問題產品運回日本維修。當時Honda有些小型摩托車運到Los Angeles供內部員工使用,這些輕便的摩托極適合泥濘崎嶇的山路,竟逐漸被當地人認識和喜愛;因不對外出售,當地人更通過Honda員工從日本訂貨。終於,管理層意識到,真正適合Honda在美國市場競爭的戰略出現了——小型摩托車。 Honda接下來的成功無須贅述。

教授總結,戰略分兩種:當下可預見的機會(deliberate strategy),及當下無法預見,而在執行deliberate strategy過程中偶然出現的機會(emergent strategy),不少成功便來自這個偶然。除非很肯定當下的工作適合自己,人應保持開放態度和探索精神,留意並把握不期出現的機遇,往往可扭轉局面。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3月22日第384期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隱藏的價值

近年來,真人秀婚戀交友節目在內地風行,其中,江蘇衛視自2010年起推出的《非勿擾》尤其成功:是中國唯一收視率超過3%的節目,意味著每期有幾千萬觀眾收看。 《非》至今已有300多期,每期至少有1-2對男女嘉賓成功牽手。

最近聽到一個案例:朋友的朋友S君,聰明優秀,卻性格靦腆,缺乏異性緣,眼看年紀漸長,便鼓起勇氣參加了《非》。 S君表現不錯,有位女嘉賓堅持選他到最後一輪,最終S君卻拒絕了對方,黯然離場。朋友們不解,S君卻解釋,自己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目標絕非針對台上那12位女嘉賓,而是電視機前百千萬計的適齡女觀眾。果不其然,S君的郵箱收到數千封“求愛信”,在婚戀市場中正式“脫貧”。

讚歎S君的智謀的同時,知薇聯想到國內某大型民營企業集團,也採取了類似“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思維模式,而不斷發展壯大。
 
該企業原本的主業是肉製品加工,如今已成為集食品、物流、地產、金融等於一體的綜合性企業。據聞,其商業模式獨特,利潤點也早已不在主業:該企業針對各地政府和企業招商引資的迫切需求,積極發展上下游產業,於是,它一方面收到地方政府各項補貼,另一方面又以較低價格收購地方企業和土地。據業內人士分析,其所獲的政府補貼及因低於公允價值收購所獲的利益,竟可佔其利潤的30%45%左右。

無論生活還是工作中,擺在明處的,常常僅是冰山一角,而價值最大的則隱藏在看不見的地方。學會不貪戀表面的蠅頭小利,透過現象深入看不見的角落髮掘價值,往往能夠事半功倍。

此文刊登於 2013年3月15日第383期《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微表情玄機

欺騙本身沒有跡象(There is no sign of deceit itself)。沒有手勢、面部表情或肌肉抽搐,表明那個人正在說謊。- 維基百科

上年特首選舉辯論會上候選人的對峙「爆料」激烈交鋒,令人印象深刻,其後,不僅媒體充斥對候選人的評論,還掀起了一股「微表情」(Microexpression)熱潮,即根據面部肌肉的運動,判斷是否說謊,乍聽上去玄妙至極。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微表情是人類在試圖隱藏某種情感或在意識層面不清楚自身真實感覺時,無意識做出的短暫面部表情,常發生在患得患失的情境下。微表情只持續1/25到1/15秒,而令肉眼難以捕捉,更由於人們常試圖用有意識的表情掩蓋真相而難以識別。除了面部表情,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姿態也會洩露真實情感,也是微表情研究的重要部分。

對微表情的研究始於1960年代,William S. Condon用了一年半,逐幀研究一段4秒半的影片(一幀為1/25秒),結果能明辨夫妻互動時的微動作。數年後,美國心理學家John Gottman拍攝情侶互動的影片,研究其面部表情,結果能預言哪些情侶會分手。

相隔不久,瑞典解剖學家Carl-Herman Hjortsjö建立了「面部動作解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或FACS),以分類人類的面部運動,此系統被美國心理學家Dr. Paul Ekman與Wallace Friesen採用並發表於1978年。加州大學的Dr. Paul Ekman與Dr. Maureen O'Sullivan後又展開「奇才項目」(Wizards Project)研究人類偵察謊言的能力,到目前為止,他們在20,000研究對像中僅找出50位「真相奇才」(Truth Wizard),即約僅0.25%的人有識別微表情、身體語言、說話行為方式及偵察到謊言的天賦。

「微表情」不僅是正經科學,亦非新鮮話題。美劇《Lie To Me》,講述便是男主角Dr. Lightman利用微表情協助警方或保密機關斷案救人,劇中常穿插名人政客說謊的snapshots, 佐證對某表情的解讀,比如美國前總統Clinton在白宮見習生醜聞後,為自己辯解時嘴角下撇(羞愧)及手指與視線方向不一致(說謊)等,而據說劇中Dr. Lightman的原型便是現實中研究微表情的Dr. Paul Ekman,其研究成果更是該劇的參考資料。

香港無線台也曾推出劇集《讀心神探》,圍繞類似題材講述探案故事。目前在歐美,微表情的研究已經應用在國家安全、司法、醫學和選舉等領域。

在了解到一些微表情及身體語言知識後,我也開始嘗試在工作上應用,發現效果不錯,常有「知人知面更知心」的成就感。

不久前為某項目與投行開「收風會」,以了解潛在的競標公司,收到長達三頁的名單。我們追問bankers哪幾家最肯定,鬼佬Managing Director立刻嘴角收緊又快速摸了下鼻頭(羞愧、隱瞞或說謊),將兩手收攏胸前做自我保護狀(封閉、不願溝通),意味著這份名單水分不小。於是我建議他們多做研究,精煉縮短名單後再來面談。

學會解讀微表情及肢體語言,還能助我預見事情走向。上星期某重要項目的Kick-Off Meeting會議中,我在奮筆疾書的間歇,發現大老闆的扭轉身體到幾乎背對住原本並肩而坐的小老闆,並且從始至終缺乏眼神交流。回想近期小老闆的鬆散表現,我心中估計不妙,果不其然過了幾周小老闆已「被出局」,先被軟性地趕出了項目,不久前更「被圈鋪蓋走人」了。

經過平時的觀察應用與驗證,我總結以下常見的有欺騙性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分析如何透過現象讀本質,希望對於在職場、商界甚至政界打拼的讀者有些啟發。

1.與你聊天時,對方的腳尖或膝蓋始終指向另一個聽眾或其他方向
解讀:無論說話者的視線看起來多麼專著於你,卻完全「醉翁之意不在你」,而在腳尖指向之人或方向(若腳尖指門口,無非是想離開了)。據說離頭部越遠的肢體越誠實,越不受大腦的manipulation,腳尖最誠實。

2.明明口中不停讚美某事物,仔細觀察,對方卻一邊搖頭,一邊皺眉,不明就裡還以為是情緒高昂
解讀:他的真實感覺並非完全讚美,卻礙於某種原因講大話。這與「手指與視線方向不一致」有異曲同工之妙。

3.會議上,發言的人正滔滔不絕,幾個聽眾不約而同用手指摀住嘴唇,彷彿聽得很入神
解讀:他們其實有話要說(多半是不同的意見),卻礙於某種原因不能直說,只好用手擋住呼之欲出的真心話。

4.回憶並講述親身經歷時,眼珠不時向右轉動
解讀:你也許曾聽說過這動作代表他在說謊,但其實有可能他只是想掩蓋某個細節。研究表明,當人嘗試構建一個畫面時,眼球會先向上再向右轉動;而當回憶某件真實情景時,眼球會先向上再向左轉動。


此文刊登於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E5%BE%AE%E8%A1%A8%E6%83%85%E7%8E%84%E6%A9%9F/

人生計劃ABZ

最近不斷有人找金融友人K幫忙,尋求職位機會。雖然身份背景各異,他們卻又有些共同點:年紀40歲左右,前份工在大公司做到高薪厚職,舒適的日子突然被“炒魷魚”打破了。 K一向樂於助人,不會見死不救,在與他們面談後,卻搖頭唏噓,感嘆無能為力。

原來,這幾位雖算得上有資歷的人,卻有兩個致命問題:一是長期在大公司打工,儘管一路被提拔順風順水,卻因多年只著眼自己的狹窄領域,以夠應付工作需要為準,未曾主動鑽研拓展或更新知識技能,與市場新趨勢嚴重脫節。二是在高薪厚待之下,習慣了高成本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又無充足的積蓄或投資,無法應付突然間失去收入,掙扎於維持原有生活水平。

嘆息之餘,由他們的經歷,知薇聯想到LinkedIn創辦人之一Reid Hoffman與人合寫的《The Start-up of You》,其實這些在中年遭遇事業滑鐵盧的人,缺少的乃是後備計劃。過人生就好比經營公司,需要不斷有新項目和增長點推動發展和應對危機,甚至在關鍵時刻實現轉型。

Reid Hoffman提出“ABZ Planning”的概念:他認為人生要有ABZ三個計劃,令人不斷trial and error、適應變化、成長不息。 A計劃是當下的正職,是能力與收入的核心;B計劃是一旦有變化、有需要、有新機遇時,可以轉型去的職業或領域,通常與A計劃屬於相近的範疇,一旦正式轉入B計劃,它就變成新的A計劃;Z計劃則是安全網和救生艇(家庭、住房、保險等),是當事業生活出現重大逆轉,可以退回的避風港,其確定性確保你能承擔AB計劃的風險變數,在其保護下,你可以建立新的AB計劃,再戰沙場。人生的ABZ計劃,你都準備好了嗎? 

此文刊登於 2013年3月8日《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股神合夥人的忠告

項目碰到了瓶頸,不能再只靠我們熟悉的財務模型,而要建立前所未有的模型,回答前所未遇的問題。但若僅憑一個部門,這絕對是mission impossible,必須要綜合各部門的專長與知識,從銷售到財務,從投資到合規,通力合作方可。

各部門了解完項目宗旨,都給予支持,分頭提供inputs。我們卻發現,部門間相互了解極其有限,都只緊守著各自領域,漠視或忽視其他function的作為。如此這般,不僅難以得見full picture,更難以解決業務的整體問題。

不禁想起一本書:《窮查理的普通常識》(Poor Charlie's Almanack),其演講的原作者正是股神合夥人蒙格(Charles T. Munger)。關注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讀者想必知道,他總在Berkshire Hathaway的年會與股神並肩而坐,對股神徵詢意見的招牌回答是“我沒有什麼要補充的”,盡顯低調風格。然而,他對股神投資哲學的深遠影響,是後者公開承認的。

89歲的蒙格睿智博學,哈佛法學院出身的他曾為律師,又涉足投資,後與股神合夥。蒙格著名的理論之一,是提倡學習各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再將這些思維模型組成思維框架,以解決問題,所謂“多元思維模型”,囊括歷史、心理、生理、數學、工程、生物、物理、化學、統計、會計、經濟等學科。蒙格廣泛應用此模型,研究其想投資的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業績是最佳作證。

蒙格常用馬斯洛*的Law of Instrument,說明多元思維的重要性:“在手裡只有鐵鎚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If all you have is a hammer, 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 .)。”
用單一理論面對問題,試圖將現實套入狹隘的框架,甚至做出結論,無疑是愚蠢且危險的。
--------------------------------------------------
注:Abraham Maslow,美國心理學家,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的提出者。


此文刊登於 2013年3月1日《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