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股神合夥人的忠告

項目碰到了瓶頸,不能再只靠我們熟悉的財務模型,而要建立前所未有的模型,回答前所未遇的問題。但若僅憑一個部門,這絕對是mission impossible,必須要綜合各部門的專長與知識,從銷售到財務,從投資到合規,通力合作方可。

各部門了解完項目宗旨,都給予支持,分頭提供inputs。我們卻發現,部門間相互了解極其有限,都只緊守著各自領域,漠視或忽視其他function的作為。如此這般,不僅難以得見full picture,更難以解決業務的整體問題。

不禁想起一本書:《窮查理的普通常識》(Poor Charlie's Almanack),其演講的原作者正是股神合夥人蒙格(Charles T. Munger)。關注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讀者想必知道,他總在Berkshire Hathaway的年會與股神並肩而坐,對股神徵詢意見的招牌回答是“我沒有什麼要補充的”,盡顯低調風格。然而,他對股神投資哲學的深遠影響,是後者公開承認的。

89歲的蒙格睿智博學,哈佛法學院出身的他曾為律師,又涉足投資,後與股神合夥。蒙格著名的理論之一,是提倡學習各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再將這些思維模型組成思維框架,以解決問題,所謂“多元思維模型”,囊括歷史、心理、生理、數學、工程、生物、物理、化學、統計、會計、經濟等學科。蒙格廣泛應用此模型,研究其想投資的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業績是最佳作證。

蒙格常用馬斯洛*的Law of Instrument,說明多元思維的重要性:“在手裡只有鐵鎚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If all you have is a hammer, 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 .)。”
用單一理論面對問題,試圖將現實套入狹隘的框架,甚至做出結論,無疑是愚蠢且危險的。
--------------------------------------------------
注:Abraham Maslow,美國心理學家,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的提出者。


此文刊登於 2013年3月1日《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