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純屬偶然

當年見工時,被問的經典口水問題是:未來三年/五年的計劃是什麼?我通常是順著所面工作的career path來講,無非要傳達三個訊息:本人一來不打算隨便跳槽,二來有思想有規劃,三來真心喜歡份工。

如今回想,無論面試官照本宣科、借問題看思路、或好奇答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回答能照顧各種可能性,拿下份工;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水清,理解人生的可計劃性與不可計劃性。

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的書《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便給我諸多啟發。教授認為,找尋合適自己並導向成功的事業路,要平衡對既定目標的追求與對偶然機遇的把握,該過程與企業製定執行戰略的過程無異。

他舉例:Honda在美國的成功純屬偶然。1960年代,Honda進軍美國摩托車市場,原定戰略是在大型摩托領域與Harley-Davidson等競爭,以低價搶占市場份額。結果戰略失敗:不僅拉低Honda的品牌形象,更因技術漏洞要費人力物力將問題產品運回日本維修。當時Honda有些小型摩托車運到Los Angeles供內部員工使用,這些輕便的摩托極適合泥濘崎嶇的山路,竟逐漸被當地人認識和喜愛;因不對外出售,當地人更通過Honda員工從日本訂貨。終於,管理層意識到,真正適合Honda在美國市場競爭的戰略出現了——小型摩托車。 Honda接下來的成功無須贅述。

教授總結,戰略分兩種:當下可預見的機會(deliberate strategy),及當下無法預見,而在執行deliberate strategy過程中偶然出現的機會(emergent strategy),不少成功便來自這個偶然。除非很肯定當下的工作適合自己,人應保持開放態度和探索精神,留意並把握不期出現的機遇,往往可扭轉局面。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3月22日第384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