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面子時間

“老板走沒?”“沒呀,還在開會。”“老板幾時飛?”“今晚嘍。”表面上靜得只有鍵盤聲的辦公室,實際上暗潮洶湧,即時聊天軟件上同事間的信息傳輸分秒必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老板的時間表是熱門話題。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了上司的作息行程對於私人生活的策劃有戰略性意義。

在香港工作壓力實在大,不單節奏快,更要受面子時間(face time)的折磨,老板未走,崗位一定堅守——沒事兒做? 扮忙讀新聞查網上銀行總可以吧。老板一走,立刻腳底抹油(即“溜走”)——任務沒做完?晚一天不會死人的,明天再做啦。勤勞自律工作時間長的老板常遭員工在背後抱怨為何整天賴在辦公室不走;而自由出入來去無蹤的老板又受員工批判為何懶惰不以身作則如何激勵下屬。說到底,是做下屬的一班人對上班時間有迷思和心結,而老板的好壞更不能夠以面子時間長短定奪。

不少成功人士的秘訣都來自辦公室之外的功夫。前幾期提到那位叱咤金融界30余年的前輩就是個經典例子。做投行head期間,他平均只花30%的時間在辦公室裏處理郵件,另外30%用來socializingnetworking,剩下的30%則用來休息和reflecting。結果他不單將行政工作處理得當,更憑與同行客戶充分溝通而為團隊爭取連年top的榮譽,在此之余又因有思考空間而不斷為團隊和自我調整戰略而穩坐業界頭把交椅。表面是忙裏偷閑,實質則正相反,乃是懂得利用時間發揮最大效用。

這個秘訣又何嘗不適用於其他職業階層的人士,與其浪費時間在面子工程上,倒不如對自己和他人誠實些,真正提高工作效率和生命質量。

 

盲點

項目開始已兩個多月,Y發現自己的工作範圍僅限於處理admin類的任務,無法完全投入,似乎總有一堵墻阻擋他全面了解項目進度。

原來,Y剛加入公司不久但人緣極好,在公司內外都廣交朋友。最初僅負責行業分析時,有什麽數據信息的問題,他總能找到合適的聯絡人另辟蹊徑地解決,這broad network便成為Y突出的優點之一,頗得上司同事的贊許信任。Y更常把從在其他部門甚至同行公司工作的朋友那聽來的小道消息散布開去,力圖強化自己交遊廣泛和信息充足的特點。而這特點也漸漸產生了副作用,令他在同事眼中形成了有點gossipy的形象。

如今Y開始接觸並購項目,仍樂此不疲地將從對手公司道聽途說來的消息與項目同事分享,本以為非常value adding且會為自己的positioning錦上添花,卻沒估到上司知悉情況後便多了個警惕心。每當項目有重大進展時,上司會在brief其他同事之余補充一句:“暫時不必通知Y”,以防他在“收料”的同時不慎泄露情報。

曾經的優點變成阻礙發展的缺點,有利於某項工作的性格優勢變成另一項工作最忌諱的性格缺陷,當事人不僅視而不見甚至還一如既往地“發揮優勢”,實在無異於職場慢性自殺。

能針對顧客需求提供切合口味的產品和服務的,才是聰明的商家。職場也如此,能針對崗位和上司需求而工作,才有機會不斷提高和晉升。Y需要做的只不過是充分理解目前並購崗位的要求,在保持自己性格的同時修正在團隊面前的presentation,盡量downplay與崗位需求不符的特質,而專著提高項目執行力和保密能力,當前的困境就會大大改善。

南橘北枳

希慎廣場終於正式開幕,將銅鑼灣本已洶湧的人潮推向高峰。誠品書店則是開幕的亮點,帶來一股臺灣文化氣息,首日通宵營業更彰顯特色,然而擁擠程度和人流控制令我心向往之卻用腳投了棄權票。

有多少人知道,專註人文藝術有22年歷史的誠品,在開始經營的16年裏都在“賠本”。創始人吳清友之所以能長期堅持不斷投資開店,全仰賴大股東的支持和文人藝術家的宣傳。如今臺灣誠品風格獨特自成一家,環境舒適清靜有空間感,書架前角落裏零星散布悠然翻書的讀者,人來人往卻井井有條。許多遊客行色匆匆卻必去誠品“朝聖”,以充分感受臺灣的文化氛圍與“慢生活”。

吳清友希望該書店為香港民眾塑造“靜謐安定的氛圍”,成為“安頓身心停泊心靈的港口”,著實令人捏一把汗。開張首日的香港誠品好似集市般擁擠而嘈雜,且已有本地客投訴空間不足及累計卡不可儲分等,迅速實現香港“本土化”。另外,誠品雖然目前僅支付低廉租金,然而身處香港最昂貴商業區最新地標坐擁三層樓的壓力不容小覷誠品與希慎能否求同存異,在提供文化空間、保持“慢活”特色的同時達到共同的經濟效益,還是個有待考驗的課題。

古話道“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恰恰反映了我對誠品未來的擔憂。水土的不同若可令植物改變性質,令人改變行為,會不會也令經營模式“走樣”和令文化氣息“變味”?

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饑餓感

如今港人早已習慣了廣東道上全身名牌兩手購物袋的內地人,高級餐廳裏此起彼伏的普通話。有人對此欣喜不已,有人嗤之以鼻,也有人無動於衷,卻很少有人看到這消費行為背後的信息——內地人充滿了饑餓感,無論對於努力奮鬥創造財富,還是瘋狂消費享受財富。

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統計,2011年共有近4,200萬訪港遊客,總消費額達2,530億港幣,約占香港上年GDP13%,而遊客中近70%為內地人。饑餓感是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繁榮的力量,更是提升個人事業生活的推手。

世間萬物循環往復,成功失敗向來互為因果,饑餓感會令人奮發圖強,而餐餐吃到滯又會令人喪失動力。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便是個有趣的例子。近年英國經濟衰退,奧運對經濟的刺激不敵歐債風暴的破壞力,高達8%的失業率達到近二十年來的最高點,而三分之一的失業者為25歲以下的青年,甚至許多牛津劍橋的學生一畢業就面臨失業。

好友K的英國友人便抓住這個契機,開設了自己的獵頭公司,專門針對英國名校畢業的本土高才生,為他們牽線搭橋來到亞洲尋找工作機會。難能可貴的是,這些英國青年深知機會寶貴,甚至願意接受沒有底薪的工作職位,只需一紙工作簽證,憑借自己的學識和熱情,在香港或新加坡開始職業生涯。這若不是饑餓感產生的驅動力,又是什麼?

一邊廂,受饑餓折感磨多年的內地人邊艱苦奮鬥邊學著享受,文憑在手苦無出路的英國青年把握機會踏實工作;另一邊廂,平日三餐不愁的香港學童們絕食靜坐,揮霍著本應學習的時光忙著抗議。香港這個城市的未來似乎有了著落,而香港人的未來呢,似乎仍舊迷霧重重。

否定自我否定

朋友K的基金合夥人最近很低落,懷疑公司策略是否正確,是否應該更進取。原因很簡單:大市波動,旗下基金少量縮水,錯過幾次短期反彈,又面對成本上漲的壓力。其實K公司的處境並不差,合夥人乃風險控制出身,基金作風保守穩健,在市況不濟的當下很吸引腳踏實地尋求資本保障的客戶。

K與合夥人分享了個<Fooled by Randomness*>裏的小故事。在華爾街10余年的Nero是個統計出身智商極高的prop trader。他厭惡風險而采取保守策略,以trade美國國債為主。平均50萬美金的年收入(頂峰曾達200多萬美金)相對其他traders雖不值得炫耀,他卻憑穩健的portfolio經受住幾輪金融風暴的考驗,得以留在這mortality rate很高且很現實的行業。

Nero對生活的滿足和策略的自信卻被新鄰居John打破了。John是個垃圾債trader,後生幾年智商不高,但收入是Nero10倍多,生活奢華擁有豪宅和4架跑車。對比之下,Nero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和trading哲學,懷疑是否傻乎乎地錯過了許多賺錢機會。如此這般被懷疑折磨了多年後的一天,Nero得知鄰居trader因“爆煲”而被炒,大屋變成大筆債務,跑車也消失無蹤,才對自己的堅持深感欣慰。

投資市場常會突發隨機事件,伴隨而來的有機遇更有風險。K的合夥人忘記了,他們公司之所以能歷盡20多年市場動蕩而日益成長,以保守策略著稱而有一批擁躉客戶,恰恰是多年堅持審慎投資策略和嚴格風險控制的結果;與其自我懷疑否定,不如保持風格乘勝追擊。
---------------------------------------------------------------------------------------

注:作者为Nassim Nicholas Taleb,曾著畅销书<The Black Swan>

腳踏實地的力量

前天與一位在金融圈和生意場摸爬多年的朋友J聊起一位共同熟人N最近離開投行,借他人打本及自己的創意,正計劃開設咖啡店。講到N如何將裝潢擺設格調計劃周到,如何憑才智拿到某品牌集團的支持等,J頻頻點頭之際也潑了盆冷水:“我最關心的是N能否回答一個根本性問題——為何賣咖啡可以賺錢。”

這的確是個最基本的問題,與格調創意無關,不新鮮也不刺激,卻是實實在在的生意之本:固定成本多少,流動成本多少,銷售量如何,利潤幾成,手頭流動資金多少,能承受多久虧損等等。做生意的每一天都是虧損與盈利的戰鬥,而許多創業之初的人往往會被所謂“創意”占據所有的精力和資源,忽略了最實在也是最枯燥的經營和帳目。

無論在哪裏工作,從事任何行業,“腳踏實地”都是最核心的技能。這個成語來自《資治通鑒》的主編司馬光的好友邵雍對他耗費19年心血日夜編纂史書巨著的概括。而現代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股神巴菲特,他能將自己26歲時從親友那裏湊來的10萬美金增長到今天的400多億美金,就是依靠腳踏實地的精神。每進行一項投資前,他總是嚴謹地做所有的研究分析以及管理層訪問,絕不隨市場人氣而輕舉妄動。

公司常有位同事在午飯時間“幻想”如何做大生意賺大錢,好過在公司打工悶到死又難出頭。我偶爾聽到禮貌性地微笑,心裏卻很犯嘀咕,雖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心浮氣躁、不願腳踏實地做好士兵的人,又如何能成為好將軍”?

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問題

每日工作中,總會觀察與反思自己與上司的差距何在,以及如何縮短差距不斷進步。有差距的領域不少,總結起來卻不外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能力高的人都很善於提問題,並能一針見血,直達重點。
 
某次請稅務專家做不同收購結構下買賣雙方稅務支出的對比,對方進行了詳細的計算,遞交的excel sheet有十多頁。我用心閱讀以理解假設條件和計算邏輯,通過bottom-up的方法核實分析結果是正確的。將總結報告發給老板不出半小時,彈回來一個問題——為何同結構下賣方稅務支出不等於買方稅務節約。我心底知道分析結果沒有錯,卻也明白這是個關鍵問題。不禁慚愧自己雖研究了許久,但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迷失在細節裏不能立刻給出答案。不由佩服老板透過復雜現象直擊核心的能力:提問題的質量反映思考的質量。

能力高的人更善於解決問題,且懂得抓大放小,有條不紊。
 
次大型presentation前夜,所有材料已裝訂完畢之際,老板突然發現漏洞:合作框架圖裏沒有對應對方各職能部門的稱謂,要求立即更改。見我面有難色,老板解釋道:這一細節不僅表現我們有做過homework而且向對方表示尊重,對第一印象大有提升作用,因而必須要改又補充:若印刷人員對OT有意見,自己可親出馬疏通解決。結果presentation非常順利,對方表示很欣賞我們對他們的細心及尊重。雖然老板提出了問題,卻能主動承擔協調的角色,並在整體上推進了業務:他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永遠以problem solver的身分position自己。

工作軟實力

上一期“思維地圖”,講的是項目管理和工作的技術層面,今期想談談更加重要的工作“軟實力”層面,比如presentation, 分散風險等等。

“Presentation”即是“做好表面文章”,聽似膚淺,實則非常關鍵。舉個簡單的例子,A通常夜晚早收工一些以保證第二天精神熠熠返工;B則喜歡利用夜晚安靜的時間趕工,卻導致翌日困倦遲到。A通常在開重要會議前,會溫習項目要點的數據和問題,開會時總能對答如流,可信度不斷提高;B卻由於通宵趕工而在困倦之余頭腦轉速下降,又缺乏時間為會議做準備,回答問題反應遲鈍,給人留下負面印象。兩人總體的努力的程度也許並無分別,卻在上司和同事眼中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聰明的工作者永遠知道,要把80%的時間用在20%的重點“出鏡”機會上裝備自己,先可事半功倍。
 
“分散風險”實質是“有效配置資源”。不少項目管理的“初學者”常因為有心做好項目而到處攬責任上身,結果不僅吃力不討好,而且將風險集中於自己身上。前幾天和分析員B趕匯報材料,臨時有項分析任務需要咨詢公司的人完成,在對方不停提問又時間緊急之下,B決定代替咨詢公司親自完成該分析。結果B不僅在分析上犯了技術性錯誤,還浪費了本用來完成自己手頭工作的時間,受到雙重的責問。

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應集中用在自己分內和擅長的任務上,而將屬於其他人的任務留給其他人去負責和完成,如此不僅有助提高整體效率,更能降低和分散職責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