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知道,專註人文藝術有22年歷史的誠品,在開始經營的16年裏都在“賠本”。創始人吳清友之所以能長期堅持不斷投資開店,全仰賴大股東的支持和文人藝術家的宣傳。如今臺灣誠品風格獨特自成一家,環境舒適清靜有空間感,書架前角落裏零星散布悠然翻書的讀者,人來人往卻井井有條。許多遊客行色匆匆卻必去誠品“朝聖”,以充分感受臺灣的文化氛圍與“慢生活”。
吳清友希望該書店為香港民眾塑造“靜謐安定的氛圍”,成為“安頓身心停泊心靈的港口”,著實令人捏一把汗。開張首日的香港誠品好似集市般擁擠而嘈雜,且已有本地客投訴空間不足及累計卡不可儲分等,迅速實現香港“本土化”。另外,誠品雖然目前僅支付低廉租金,然而身處香港最昂貴商業區最新地標坐擁三層樓的壓力不容小覷;誠品與希慎能否求同存異,在提供文化空間、保持“慢活”特色的同時達到共同的經濟效益,還是個有待考驗的課題。
古話道“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恰恰反映了我對誠品未來的擔憂。水土的不同若可令植物改變性質,令人改變行為,會不會也令經營模式“走樣”和令文化氣息“變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