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做自己

最近讀到一句話:做自己吧,你永遠不知道,誰會愛上那個你藏起來的人。做自己是老調重彈,卻不停被提起,有兩個原因:一是太重要,二是太難做到。

近期有媒體揣測,巴菲特的頂級助理之一Tracy Britt可能成為其接班人,引起關注。不久,巴菲特以書面形式闢謠,聲明接班人為男性。儘管如此,Britt年僅28歲,卻已身居要職,擔任巴郡旗下四間公司的董事長,被巴菲特讚為能處理各種事情和狀況,足以令人側目。

Britt正是做自己、膽粗粗、向前衝、追求理想的典範。成長於美國中西部農場的Britt在哈佛讀本科時,創立了幫助女性學習投資的Smart Woman Securities組織。 06年她聯絡巴菲特,提出帶領該組織會員參觀巴郡總部,竟得到首肯。膽識和主動成就了她與股神的第一次會面。
畢業後,有些前輩告誡Britt:要有工作經驗才能讀MBA、畢業後才有機會進入投資界。 Britt沒有理會反對的聲音,直接進入哈佛商學院深造,還在某次作業中寫下:我的目標是與一位偉大的投資者共事──更重要的是,這位投資者是一位出色的老師和導師。Britt就是如此聽從內心聲音、勇敢做自己。

09年從商學院畢業,Britt利用暑假為巴菲特做項目。去巴郡報導那天,除了學歷、簡歷和自信,她還帶了份特別見面禮:一籃玉米和西紅柿,見證兩人都成長於中西部。假期結束,Britt進入Fidelity工作,剛4個月就被巴菲特挖角去巴郡擔任其財務助理,她學生時代的夢想終於成真。如今,熟悉公司運作的Britt,在促成旗下各子公司CEO的溝通中起關鍵作用。連巴菲特都感慨當年的挖角」「是偉大的決定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7月18日第401期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溝通的秘訣

朋友公司招人,面試許久終於發出offer,卻被應聘者拒絕,對方的理由是:不想太辛苦。面對如此誠實的解釋,朋友意識到面試策略可能有誤:太過強調職位的見識廣、富挑戰性,卻給人留下工時長的負面印象。

無論日常溝通、說服他人還是談判,都需要把握對方的思維模式,才能有的放矢地達成目標。上期提及Tony Robbins的暢銷書《Unlimited Power》中的Metaprogram(元程序),正是有效的方法。

書中例舉的各種思維metaprograms裡,較常見的還有“接近或避開”,即所有的人類行為都圍繞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簡單如走路看書:有人走路是因為享受運動,有人則只是討厭坐車;有人讀名著是因為享受其文采和洞見,有人則是怕別人覺得自己不夠教養和深度。

雖然世事無絕對,每個人都在接近某些事物的同時避開另一些,但人人都有個主導模式——有些人是精力充沛、好奇的風險承擔者,在接近令人興奮的事物時最自在;有些人則是謹慎小心的安全保護者,更傾向於積極地避開危險、遠離威脅,而非接近任何事物。

如何判斷他人的主導模式是“接近”或“避開”?很簡單,問他們在生活的任何層面想要什麼(如應聘、拍拖、買房、買車等),看其答案著重於“要什麼”還是“不要什麼”。

區分对待這兩種模式的人的能力至關重要,比如賣車,對“接近”型的人,要強調車速快、設計靚等好處,而對“避開”型的人,則要強調不費油、修理費不高、安全系統好等特點。前文拒絕offer的人,主導思維模式很可能是“避開”,面試時若能強調做這份工能避免什麼,恐怕早就簽約了。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7月11日第400期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一個蘿蔔一個坑

美國某航空公司發現,95%的投訴與5%的員工有關,這批員工有共同點:關心自身需求遠多過理會他人感受。公司決定招一批更懂得關心他人的員工替換這5%,招聘的最後環節是集體面試,公司將所有入圍者齊集一堂,讓他們逐個上台解釋為何應聘該職位。

大部分求職者以為,自己在台上的應對是篩選標準。實際上,公司觀察的是他們在台下做聽眾的表現。在台下認真聽講、對演講者給予最多眼神接觸、笑容或支持的應聘者得到了最高分,而不認真聽、沉浸在自己世界的應聘者,被認為較自我中心而被淘汰。此後,航空公司收到的投訴減少了80%,證明此舉有效。

5%的員工和態度冷淡的​​應聘者,也許很聰明、勤奮、友善,他們只是碰到不合適的崗位而沒得發揮而已。比如,服務行業通常需要將他人感受放在第一位的員工;而審計行業的員工若太照顧他人需要,則可能犯原則性錯誤,失去獨立性;學醫的人,醫術再高明,若不真正關心病人,療效恐怕好極有限,但這類人若做醫學研究,則可能更有成就。

“一個蘿蔔一個坑”,令合適的人、找到合適的崗位、處理擅長的工作,至關重要。要做到這點,必須先​​了解人的性格、思維、行為習慣,而這並非易事。美國self-help作家、motivati​​onal演說家Tony Robbins,在《Unlimited Power》一書中就此提出Metaprogram(元程序*)的概念,即通往人思維模式的關鍵,是每個人解讀事物、指引​​行為的強大內在模式。一旦解碼人的元程序,令其最有效發揮長處,便不再是難事。本期分享的僅是Tony介紹的metaprogram之一:關注他人還是自己。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7月4日第399期
-------------------------------------------------- --------------------------------------------------
注:Metaprogram / 元程序:電腦術語,指那些將其它程序作為數據進行處理的程序。

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你究竟在生誰的氣?

上司突然發問,我全無準備,支吾了陣沒有答案,訓斥就來了。雖然頭腦清楚自己做得不夠好,但在刺耳的責罵下,不禁惱怒地想:根本小題大作,非要說得這麼難聽嗎?

帶著情緒回到座位,冷靜幾分鐘,漸漸地情緒散去、實情清晰。自問:剛才你究竟生誰的氣?是上司還是自己?答案易見,是自己沒做好,卻想責怪他人、洗脫責任。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俄國作家Aleksandr Solzhenitsyn曾說:人類的天性就是為自身行為辯護。另位諾獎得主英國作家Rudyard Kipling在其短篇中描繪出該心理:我一生從未犯錯,至少沒有一個我不能事後合理化的。人類天生愛自我行為合理化,為錯誤找藉口。
這是人的自我保護機制。英國心理學家Cordelia Fine在《A Mind of its Own》中曾解釋:普通人的腦,愛自己就如父母般無條件和盲目,試圖遮掩殘酷現實以保護自己。最能認清自己真面目的人,臨床診斷上都患有抑鬱症。

這也是人腦構造的盲點。眾所周知,人類有視覺盲點。負責傳輸信息的視覺神經頭,座落在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中間,此處因缺乏感光細胞而形成盲點,大腦於是要填補漏洞以形成完整視象。類似的,人腦也因構造問題導致人對特定情形有心理盲點,即“自我合理化”。
行為金融學中的“過度自信”便是心理盲點的例子。 2006James Montier300位基金經理進行問卷調查,74%認為自己業績中上,26%中等,即所有受訪者都認為自己業績在中等或以上。現實只可能有50%的表現為中等或以上,可見這些基金經理有多麼過度自信。

下次遇事再發怒,停一停,想一想,你究竟在生誰的氣?可能這正是個自我修正提高的好機會。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6月28日第398期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你願意試幾次?

導師手握10枚金幣,身邊圍著10位年輕學員。導師宣布考試開始:看誰能在20分鐘內拿到金幣,但不准有身體接觸。

無人知秘訣何在,但大家都躍躍欲試:不能身體接觸,就得靠語言、表情和動作了。有人說:您辛苦了,我來幫你拿。有人說:您最好人了,給我金幣吧。也有人說:您不給我,我就走了。大家使勁渾身解數,導師只不斷重複:很好,再給我一個理由。

所有人繼續嘗試著,唯獨一位平日反應快、想法多的學員,抱著手臂、站在一邊、不言不語,看鬧劇般露出一絲不解的苦笑。他的腦子在高速運轉,試圖在混亂中找出頭緒,借他人的失敗摸到捷徑,爭取“一句到位”拿金幣。
5分鐘過去了,大家一無所獲有些氣餒時,一位學員不屈不撓地說:您累了,坐坐吧。導師突然一改回答:好,金幣給你。大家愣了一秒,隨即沸騰了,循著該學員的思路雀躍嘗試。10分鐘過去了,又有三四位學員拿到金幣。沉默的學員有些沉不住氣了,卻依舊一言不發。終於,遊戲結束,9位學員都拿到了金幣,除了那位從未行動過的學員。
導師揭開謎底:只要任何一位學員堅持索求金幣21次,便會如願以償。遊戲的目的,在於教導學員,遇到困難要有屢敗屢戰、不斷嘗試的精神。所謂“21次”,來自美國勵志成功學家Zig Ziglar的名言:好習慣只要21次的練習,就能成就終生的習慣。

最先贏得金幣的,往往是那些有股傻氣、不停向前衝的人,現實中事業成功的也多半是這類人,因為他們不計得失、願意付出;而最聰明的人通常很難贏這個遊戲,因為他們想得太多、行動得太少。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6月21日第397期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資深HR總裁的建議


eBay的人力資源資深總裁Beth Axelrod,為這間線上拍賣購物公司負責全球招聘培訓事務已8年,她大有來頭:賓大本科,頭份工在First Boston做M&A分析員,拿下耶魯碩士後,在Mckinsey做到合夥人,後加盟WPP成為首席人力官,05年加入eBay至今。位高權重年薪近700萬美金的Beth是性情中人,在Levo League的訪問里分享多年職場心得。

Beth借親身經歷講述了職業生涯的四大領悟。

1. 適時劃清底線乃生存之道:當年Beth初入投行,時常週五...晚才有緊急任務,更被迫與難纏的人合作。忍無可忍的她對Staffer直言,如此下去自己無法工作。沒有被炒,Beth還因禍得福地拿到倫敦的工作機會。

2. 堅持尋找激情所在:Beth坦言工作數年且碩士畢業後,都不清楚自己真正的職業激情所在。但投行生活令她明白自己不愛什麼。當「不愛」越發清晰,你離「真愛」的工作也會越發接近。

3. 不斷尋求突破極限:在Mckinsey的12年裡,每當Beth感覺工作得心應手時,公司就會提拔她去面對新問題、接受新挑戰。當她不斷走出comfort zone,嘗試完成更艱難更不確定的任務,只發覺自己的潛力無窮。從不嘗試突破極限的人,無從發掘自身潛力。

4. 自信比完美的準備更重要:Beth離開Mckinsey時有兩份job offers,一份是去WPP做HR負責人,另一份是去投行做HR二把手。從未做過HR的Beth擔心是否可勝任負責人,猶豫之際她打給那間投行的HR負責人,表明處境。對方建議她選擇做HR負責人。 Beth大受啟發:人們通常以為要做好所有準備、拿到所有資格方可勝任某職位,其實不然,若雇主不相信你的能力,根本不會給offer,而當機會就在眼前,只有自信能令你選擇正確。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6月13日第396期

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你夠“八卦”嗎?

有類似的經歷嗎:

與一群人聊天,你竟插不上嘴,對許多話題一無所知?
你是否很受挫,告訴自己,我只是不善於交際?
你是否因此離群索居,避免社交?

然而,你不善於的究竟是什麼——可能只是不夠“八卦”。八卦可指任何知識:娛樂、奇聞、政經、人文、歷史、科技、常識等,學習不分年紀,知識不分貴賤,只要你有一顆八卦心、好奇心。

縱觀成功人士,無不具備強烈的好奇心。


生前為台灣首富的王永慶,號稱台灣“經營之神”,即便坐擁巨富、年事老邁時,王永慶仍然常問為什麼,刨根究底不斷學習,他曾說:“一個人若想成功,必須具備兩顆心,好奇心和不甘心。”

亞洲首富李嘉誠,說到成功秘訣,強調要終身追求知識、保持好奇心、緊貼時勢增長智慧;正是好奇心和獨到眼光,令李超人走在時代前端,他對加國能源公司Husky Energy、Facebook及瑞典音樂網站Spotify的投資等,都是明證。

該如何重新培養好奇心、提高八卦能力? Life Optimizer創始人Donald Latumahina有幾點建議:

1. 保持思想開放:對學習、修正、再學習保持開放態度,是好奇心的基石。

2. 莫認為一切理所應當:若接受世上的所有從不深究,會抹殺好奇心。

3. 不停追問為什麼:什麼、為何、何時、誰、何地、如何,都是好奇心的好朋友。

4. 不要為事物貼上“無聊”的標籤:有好奇心的人極少說任何事無聊。當你認為某事無聊,就切斷了一切可能性。

5. 以學為樂:帶著快樂的心情學習,就能輕鬆愉悅地探索人生。

6. 廣泛閱讀:常探索未知領域,可讓無限的可能性激發興趣和想像力,拓寬閱讀是進入未知領域的好方法。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6月6日第395期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我能為你做些什麼

每天一睜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你清醒起身?是返工的無奈還是興奮、是責任感的沉重還是踏實、或僅是麻木不覺的習慣?

返工返成無奈、負責負到沉重、過日子過到麻木,是否因為我們問錯了問題?我們常問:做這些對我有何好處?卻很少問:我能為你做些什麼?

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Sheryl Sandberg分享過一個故事:有位曾在社交場合見過面的女生打電話給自己,詢問她麾下是否有職位空缺,意圖應聘。

女生的開場白是:“我很想告訴你我有何優點長處、有何目標理想,但相信每個人都懂得說這些。而我真正想知道的是,目前你工作中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我能否為你解決它。”

Sheryl聽畢不禁怔住了,這是自己第一次聽到如此關注雇主需求、有心不自私的應聘陳詞,她立即回答:“你被聘用了!我目前最缺負責人力資源招聘的人,憑你的市場營銷背景,應可以勝任。”果不其然,該女生入職Facebook後,表現優秀,為Sheryl解決了招聘的燃眉之急。

正如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說的:我們必須搞清楚,別人僱傭我們是為了做什麼?此定律適用於所有關係,包括家人、朋友、夫妻以及僱傭關係。

生命中的各種身份和責任,都來源於他人對我們的價值、幫助和付出的需要,而非我們滿足一己私慾的需要,一旦明白這道理並準確理解他人的需要,做好每個角色、每件事情就變得易如反掌。


帶著“我能為你做些什麼”的心態,我們處理各種情境也會更有智慧。永遠只關注自身利益得失,又如何體會對方的真正需要,更別提有針對性、有策略技巧地處理事情了。

從今天起,學會每天不時問自己:我還能為他人做些什麼?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5月31日第394期

我的導師是股神

你可曾想像過,請股神巴菲特做導師(Mentor),與你面對面傾談、分享心路歷程、為你答疑解惑?

由來自紐約的Caroline和Amanda創立的社企Levo League,已讓這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成真了。Levo League通過網上平台,向年輕職業女性提供各類職場信息和處世智慧,邀請各界成功人士成為導師,通過訪談、文章等,將他們的經驗和指導變成觸手可及的信息。

5月初,Levo League請到巴菲特先生做了近一個小時的訪談,回答會員的問題。知薇將該段訪談中股神的精彩語錄總結如下:

1. 慎重選擇偶像,結交強過自己的人
告訴我你的偶像是誰,我就能預測你的未來。追隨正確的偶像很重要,並且要和強過自己的人結交,這一切決定了你的發展方向。

2. 永遠不放棄尋找你熱愛的事業
生活所迫,也許你要做一兩份不喜愛的工作,但永遠不要放棄尋找真正熱愛的工作。其特質是:即便你很富裕,也渴望並願意做該工作;它令你每天充滿激情;它令你不介意報酬。當你與喜愛的人相處、當你做熱愛的事業,就會明白何謂別無所求。

3. 直面和處理你的恐懼。溝通是至關重要的能力
巴菲特講述自己曾經如何懼怕當眾演講,卻鼓起極大的勇氣參加演講課程,最終成功克服恐懼,提高改善了溝通能力。許多時候,必須要逼自己克服困難做出改變。而放棄溝通,就等於放棄自己所有的潛能。

4. 早到一些,多做一些,總會有人留意到
當一個人用心想做好工作,會早到一些,多做一些,正是這些看似簡單的行動令他們脫穎而出。願意“行多一步”的人不多,若能做到,在上司眼中,你便是那個特別的、值得花時間和資源培養的人。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5月24日第393期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內向股神給內向人的忠告

“性格決定命運”,是說性格對個人事業與生活有極大影響,有時甚至起決定性作用。不知何時起,此話竟被用來推斷性格內向與外向的人相比誰容易成功,內向的人由於相對愛獨處思考、不愛交際溝通,而被貼上“難以出位成功”的標籤。

其實,性格內外向與否,本無優劣之分,只關乎當事人傾向從內心或外界獲取能量。只要能在了解自己性格的基礎上,揚長避短、以勤補拙,相信任何性格都能找到合適且獨特的成功之路。

對此,最有發言權和表率作用的,當屬已83歲高壽的股神巴菲特先生。眾所周知,巴菲特已穩坐Forbes億萬富豪榜前四名逾15年,但你或許不知,他還名列Forbes世界最著名性格內向者第二(僅次於愛因斯坦,同列名單的還有肖邦、甘地、達芬奇等)。

最近的訪問中,巴菲特坦言自己天生內向,學生時期極怕當眾演講(甚至無法介紹自己)。大學時,他想藉溝通課程鍛煉自己,卻因恐懼而反悔取消了報名。進入社會後,他意識到必須解除自己對溝通的恐懼,否則事業發展將受阻,便再次報讀Dale Carnegie課程,結果取得良好效果。但21歲的他並未就此滿足,為防“溝通恐懼症”復發,他自薦在大學part-time教課,藉此逼自己不斷練習提高演講和溝通的技能。巴菲特直言,溝通能力對自己事業的推動極大。

巴菲特忠告性格內向的人:
* 放棄溝通,就等於放棄自己所有的潛能。
* 或早或晚,你要學會溝通,而越早嘗試就越容易取得好效果。
* 必須下決心逼自己作出改變,走出去與他人建立溝通、表達想法。
* 任何一個有事業潛力的人,藉助良好的溝通,可將自身潛力發揮到150%。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5月17日第392期

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

郵件轉發器

項目做到快要簽約的緊要關頭,雙方公司傳訊部(Communications Department)的角色突然間變得好重要,不僅要繼續監測市場上的小道消息,對任何猜測直言“No Comment”之外,更要相互溝通並撰寫監管機構新聞稿、媒體新聞稿、客戶員工常見問題等。

這“溝通” 的涉及面廣,包括各自公司內部(上達總部下至地方員工)以及雙方傳訊部的溝通。 “溝通”的目標極重要,必須準確地傳達項目的核心條款、發展遠景,更要凸現合作雙方的實力和市場地位。項目一做就是半年一年甚至數年,“醜媳婦總要見公婆”,其公之於眾幾乎80%靠傳訊部的文字產品,傳媒、分析員、投資者、公眾則透過文字得到印象、情緒和數據,這一切又間接影響公司形象與股價。

此時傳訊部的作用如此重要,風頭浪尖上難免“高處不勝寒”的尷尬與不適。畢竟,整個項目的主旨、精神、過程、條款、雙方實力等,對傳訊部來說,都是原料而非產品,他們只負責將原料加工成符合事實和雙方需要的產品。但過程中一不小心就可能淪為“郵件轉發器”或“傳聲筒”,左手收問題、右手轉發問題、右手收答案、左手轉發答案,或不停轉發雙方的mark-ups,悶到生不如死之餘,增值最小化甚至存在價值受質疑。

其實,不僅是傳訊部,做任何部門或工作,若缺乏對自身定位和value-add的清晰認識與把握,分分鐘都會淪為缺乏靈魂思想的“郵件轉發器”。要避免陷入如此境地,加深對行業、公司和項目的理解固然有幫助,但如同解決許多其他問題一樣,心法與內功才可治本,增強對本職工作的熱情用心、設身處地為各stakeholders著想與考慮來得最有效。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5月10日第391期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以退為進

你或許聽過:世界上兩件事最難,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二是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這話有喜劇的後半段:前者成功了叫老師,後者成功了叫老闆,兩者都成功了叫老婆。

你或許聽罷一笑而過,但細想來,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在做這兩件事。聊天,是思想的兜售與被兜售;返工,是以勞動換取別人的錢。這兩件事要做得好,關鍵要善於說服別人:傳遞思想需要說服聽眾,升職加薪則需要說服老闆;說服別人的關鍵,卻不在於說服,而在於提問與聆聽,要以退為進。

警界商界的談判專家都是說服的高手,他們最擅長的正是提問、聆聽、根據答案再提問、再聆聽,循環往復,直至依據答案,找到可互相讓步達致的平衡點,非武力地解救人質,或和氣地握手成交。一味兜售和強求自己想達成的目標,只會加深對立與隔膜,令談判破裂。

Negotiation Genius》書中有個例子。美國某大公司想購買歐洲某供應商的產品原料,但後者拒絕獨家供給前者。為防對手獲取該原料,美方甚至保證了最低下單數量和加價意向,卻仍無法成交,談判陷入僵局。

美方只好請出總部的談判高手Chris Chris聽完雙方意見,問了個簡單的問題:為何不肯獨家供應?供應商解釋,其親戚與之協定每年購買一定量該原料,以製造僅在歐洲本土出售的產品。獲得該信息後,Chris提議,由供應商獨家為自己公司提供該原料,其親戚所需的少量原料例外。雙方迅速達成協議,順利簽約。

想說服別人時,將注意力從自身轉移到對方,真誠地提問,有智慧地提對問題,往往是達成目的及達致雙贏的訣竅。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5月3日第390期 

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賣點

上週,IMF4次下調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顯示對歐美前景的憂慮。雖空間相隔千里,歐美經濟低迷對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影響卻近在咫尺,從過去數月跨國金融機構的大規模炒人可見一斑。當就業市場供大於求,究竟如何在眾多對手中突現自身賣點、順利應聘?

有心思的應聘手法聽聞過不少,比如簡歷印在有色紙上或製成網頁以求醒目出位,或發送複雜的金融模型以顯身手等。這些噱頭能寫在此,恐怕離“老套”已不遠。有何新招?知薇且分享兩個產品宣傳的奇招,且當思維激盪、拋磚引玉。

國酒茅台乃聞名世界的三大蒸餾酒之一,與蘇格蘭威士忌(Scotch Whisky)、法國科涅克白蘭地(Cognac)齊名。這來自貴州小鎮的酒,能有今日的國際地位,與近一個世紀前中國代表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Panama-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上的奇招密不可分。

當年眼看博覽會即將閉幕,茅台卻一直乏人問津,中方代表躊躇之際,不慎打翻了一瓶茅台,頓時酒香充滿整個大廳、沁人心脾。代表靈機一動,打開茅台瓶蓋任其散發香氣,結果以酒香為媒,吸引到大批供貨合同,更產生轟動效應,令茅台成為博覽會的明星,獲得高級評審委員會的榮譽勳章金獎。茅台酒由此一舉成功,走向世界。

今年美國的國際電子消費展(CES)上,眾多商家中,華為成為最受關注的中國企業。秘訣何在?據說,華為董事長介紹新品智能手機時,不僅將其摔在地上,還拿水淋了個痛快,既吸引眼球又突現賣點,實屬高招。

推銷自己與宣傳產品本質無異,要在就業市場勝出,也不單要用點心思出招,更要跳出框框地與眾不同。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4月26日第389期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要升職嗎?

成長過程中,父親送給我不少智慧警句,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做每個階段應做的事,不要落後,更不要跳級”。當年聽到無甚感覺,還自作聰明地以為看透了老爸心思——只為預防女兒過早談戀愛才出此言。結果,在社會摸爬滾打了幾年,我終於體會到此話的妙處放之四海而皆準。

兒時,大家比智商;學校裡,比分數;畢業時,比job offer;工作5-10年,比頭銜;工作10-20年,比實力能力;人過中年,比財富積累。每個階段,都各有時間;每段時間,都各有標準;標準擺錯了位置、過早過晚地實現,多半並非幸事。

話說年初乃升職旺季,身邊不少成功“進階”的朋友都滿面春風、洋洋得意,而職位依然如故的朋友則不免苦思凝想、垂頭喪氣,更摩拳擦掌計劃如何盡快升職。前輩P先生見狀,便語重心長地勸解:觀察大部分人的職業道路,會發現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underpaid的狀態。原因是,只有當你能穩定地完成下一級的責任、並保持發揮其水平,公司才會確信你應當升職,而此時的你,已拿著低一級的薪水做著高一級的工作,有些日子了。

在少數的例外情況下,某些人靠關係或爭搶等,獲得提早升職,工作能力卻未達標,若不盡力增強實力迎頭趕上,結果往往變成自取其辱。有人會因實力與頭銜不符而overpaid,成為公司炒人的頭號靶子;也有人會在升職後,多年停滯不前而overaged,淪為眾人笑柄;經歷到這些當事人肯定不好受,更難熬的則是時時心虛,要面對無法發揮職位應有水平的尷尬。

總結一句:與其著眼於頭銜升级,不如專著於實力升呢(level)。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4月19日第388期

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

態度是金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已被引用無數次,似乎用來形容任何時代都很恰當:本來,時代的好壞,在於人為;人為的分別,在於態度。態度端正,行動配合,無往不勝;態度懶散,心口不一,荒廢人生。

這也是個貧富差距加大、矛盾白熱化、容易心理不平衡的年代。然而,簡單將人按地域歸類​​,未免太過粗糙。任何地方,都有積極上進的人,人家成功,旁人只有心服口服,沒得眼紅;任何地方,也都有求其混世的人,抵死失敗,沒得怪罪他人。

最近,知薇親聞香港地的兩個例子,便是印證。
 
某晨,正在人流洶湧的地鐵站快速前行,身後有個年輕男孩在聊電話,有句話聽得真切:“我公司的電腦可以打機的…”。心一冷:如今的後生仔是這樣對待工作的嗎?

反面例子說完,再分享正面例子。
 
友人K的基金公司,有個業績很好的客戶經理T小姐,她的成功,離不開勤力和認真。T小姐的客戶集中於香港,目標是開發內地市場,為了增強與客戶的溝通和connection,她的態度和行動都令人佩服。T小姐報讀了上海兩年的part-time MBA項目,於是除了探訪客戶的trips之外,她要每兩週飛一次上海上課,不僅能練習普通話、更新知識、自我增值,更可拓展當地人際網絡。另外,T小姐自告奮勇地擔任“小白鼠”,測試朋友正在研發的普通話Apps,每天堅持朗讀文章和矯正發音。為了緊貼內地文化風向,增加與客戶的共同話題,T小姐還每週追看《非誠勿擾》、《我是歌手》等走紅的電視節目,忙得不亦樂乎。

態度決定想法,想法決定行動,行動決定成就。此刻,請慎重選擇你的態度。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4月12日第387期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想念你,菲傭姐姐

2013年3月25日,對許多人,只是個普通的星期一,而對香港的外傭來說,則是個傷心日。在這天,終審法院終極裁定了兩名外傭爭取居港權敗訴,意味在港住滿7年的14萬多外傭爭取居港權無望。

關於《入境條例》和《基本法》的矛盾、孰是孰非、利弊權衡,各人都有觀點和立場。知薇無意攪這灘渾水,立場不鮮明,觀點不深入,便不值得在此花筆墨拾人牙慧,只覺理性上認同判決,感性上同情外傭。

公平與否,永遠要看對誰而言。在特定背景下和事件上,不幸地,港人與外傭的利益,對立多過統一。

在香港生活,很難避免接觸到的,就是這群叫maid或姐姐的家庭外傭,目前總數超過30萬,佔香港人口4%多,多數來自菲律賓和印尼。

第一次接觸maid,是我來港後不久,某週日在中環天橋上,發現到處都是皮膚黝黑的東南亞女人:年輕年老、長發短髮、吃東西的、化妝的、打牌的、睡覺的,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問了同事才知道,她們就是外傭。週日放假,就到街頭與同裔聚會、交換信息、做生意。
另外,就好比在只有雌青蛙的池塘里,部分青蛙會改變性別一樣,在缺少同裔男子的環境裡,這些長期離家的女人中,也有部分剪短頭髮、改變衣著、相互慰藉,排解異國打工生活的寂寞苦悶。

不久後,我從實習生轉為full time,搬出了服務式公寓,租下500尺的apartment。自知不能再與maid保持「井水不犯河水」的關係:每週工作約90小時的我,很需要能打理住所的幫手。

經同事介紹,我選擇了菲傭Lilly。名字挺可愛,第一次見她,我卻嚇了一跳:中年女人,發福且略顯濃妝,笑容滿滿卻明顯閱盡世故滄桑。我半信半疑地請她進屋,她熱情地自我介紹完,就麻利地脫了鞋,光著腳丫進了廚房,拿起工具開始乾活。那種效率和專業態度讓我的擔心少了一半。於是,帶著小小的不放心,我出門返工了。

白天在公司還有些擔心,想像最壞的狀況,心驚肉跳地過了一天。當晚,我心情忐忑地打開門,「田螺姑娘」*四個字立刻蹦了出來——Lilly果然不愧同事給的美名:地板發光,屋內一塵不染,家具整齊,床鋪鬆軟。我心想:如此整潔的環境,難怪香港人都被女傭寵壞了,有家庭有小孩的人更一步都離不開她們。

Lilly是個專業細心又有創意的女傭,常常會给我驚喜:亂擺的零碎物品突然找到了個尺寸適中的盒子,變得井然有序;衣櫃突然站到最合適的角落,釋放了臥室空間;如此種種,舉不勝舉。

我很欣賞Lilly的細心創意,她也感恩我對她的信任尊重,僱傭關係愉快地持續著。偶爾聊天,我才知道,她多年來自己養大一雙兒女,他們的學費生活費等都靠Lilly做外傭點滴攢起來,如今兒女都在美國工作生活紮根了,Lilly的擔子才輕了些。

本以為日子會一直這麼繼續,沒想到,某天Lily忽然眼眶紅紅地說(當然是用英語):薇,我就要去美國和孩子一起生活了,不能繼續為你工作了。我楞了一下才反應過來,很不捨卻又為她開心——辛苦了大半輩子的她,終於可以靠兒女享清福了。於是,我給了Lilly一個擁抱,說:真為你高興,終於不用這麼辛苦。很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 Lilly眼睛更紅了,邊抱著我邊說:很感謝你給我的信任,有了它我工作才容易得多,你知道嗎?

也許,人與人的關係就這麼簡單,彼此信任和尊重已足夠。這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我竟然是在與菲傭姐姐的相處中,最強烈地感受到。

Lilly走了。新請的女傭很認真負責,但沒有Lilly的心思創意,只按部就班地做好本分。偶爾我打開家門,期待著會有驚喜,結果總是失望。每當此時,Lilly的笑臉就浮現腦海中,我默念:親愛的Lilly,願你在地球的另一端,生活幸福。

註:田螺姑娘的典故
http://big5.hwjyw.com/zhwh/traditional_culture/zhgms/mjcs/200807/t20080708_19180.shtml


此文刊登於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E6%83%B3%E5%BF%B5%E4%BD%A0-%E8%8F%B2%E5%82%AD%E5%A7%90%E5%A7%90/

外包變“傻包”

外包(Outsourcing)是常見的戰略管理模型,周圍隨處可見,比如歐美通訊企業將零件加工外包給台灣的電子企業,上司將基礎數據蒐集外包給下屬,主婦將洗衣做飯外包給傭人等。

外包方可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專注核心業務,承包方則取得收入、提升value add,雙贏且皆大歡喜。問題是:外包是多多益善嗎?

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在《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中,引用Dell的案例作出了精彩論述。

Dell曾是著名個人電腦製造商,其成功秘訣有三:一是它由入門級電腦開始,不斷製造出功能更多效率更高的電腦,二是顧客可為心目中的電腦自選部件,Dell則能在48小時內完成組裝並發貨,三是它不斷提高資本使用效率,此舉大受華爾街的追捧。

然而,Dell的種種成就,都離不開台灣華碩(Asus)。起初,Dell只將簡單的電路板生產以低價外包給華碩。後來,華碩提議,可以低於Dell成本20%的價格提供電腦主板。 Dell一算:此乃荀deal,不單可降低成本,更可將balance sheet上有關主板的資產移走,利潤增加,資產減少,利潤率便自然提高,投資者肯定歡迎,便同意了。

於是,兩家的外包協議不斷擴展,從部件生產到電腦組裝、供應鏈管理、甚至產品設計等。最終,除了品牌,Dell將所有個人電腦的業務,都外包給了華碩。直到05年,華碩宣布自家品牌的電腦問世,Dell才如夢方醒。

每次外包,Dell不過是將value adding最低的業務委託出去,華碩則為自已增加了value adding更高的業務。短期效益和ratio的提升蒙蔽了Dell,令其忽視了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流失。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4月5日第386期

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純屬偶然(續)

上期說到探索職業道路與製定企業戰略相似,在針對可見的機會制定了deliberate strategy後,要留意並把握偶然出現的機會,靈活採取emergent strategy實現轉型。

人生有規劃得來,絕不可“死心眼”,一路直走到撞牆。上期知薇分享了Christensen教授關於企業的案例(Honda),本期就說說與人生事業有關的例子。

提起謝清海,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惠理基金(Value Partners)的創始人之一,更憑藉獨到眼光和價值投資、逆市投資策略,享有“亞洲巴菲特”的美名。有誰相信,謝清海最初不過是個馬來西亞檳城的小記者。 1974年,20歲的他來到香港,又分別在《遠東經濟評論》和《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做財經記者。

然而,多年來他從未停止過學習和探索。通過閱讀自學,他掌握了會計學,加深了對股市、全球經濟金融的研究與了解,更逐漸認識到自己的投資天賦。

1989年,35歲著迷於投資的他被“伯樂” 摩根建富的負責人謝福華相中,轉行成為該公司的研究主管,並進行中小市值股的坐盤交易。10多年記者生涯中,閱盡的世間百態和積累的專業知識,都成為他新事業道路上的寶貴資產和極大助力。

謝清海並沒有就此滿足停步,在摩根建富他結識了鍾情基金管理而家底豐厚的葉維義,兩人隨即一拍即合,於1993年用300萬美金聯手創立啟動了惠理基金,謝清海擔任投資總監。此後,惠理與謝清海的種種輝煌戰績,都已寫入歷史。

謝清海的成功,偶然中有必然,卻絕對依賴於他對偶然機會的識別與把握。

識別機會,需要敏銳的眼光;把握機會,則需要靈活的頭腦、紮實的功底——後者不靠幸運,更沒得偶然。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3月29日第385期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純屬偶然

當年見工時,被問的經典口水問題是:未來三年/五年的計劃是什麼?我通常是順著所面工作的career path來講,無非要傳達三個訊息:本人一來不打算隨便跳槽,二來有思想有規劃,三來真心喜歡份工。

如今回想,無論面試官照本宣科、借問題看思路、或好奇答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回答能照顧各種可能性,拿下份工;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水清,理解人生的可計劃性與不可計劃性。

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的書《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便給我諸多啟發。教授認為,找尋合適自己並導向成功的事業路,要平衡對既定目標的追求與對偶然機遇的把握,該過程與企業製定執行戰略的過程無異。

他舉例:Honda在美國的成功純屬偶然。1960年代,Honda進軍美國摩托車市場,原定戰略是在大型摩托領域與Harley-Davidson等競爭,以低價搶占市場份額。結果戰略失敗:不僅拉低Honda的品牌形象,更因技術漏洞要費人力物力將問題產品運回日本維修。當時Honda有些小型摩托車運到Los Angeles供內部員工使用,這些輕便的摩托極適合泥濘崎嶇的山路,竟逐漸被當地人認識和喜愛;因不對外出售,當地人更通過Honda員工從日本訂貨。終於,管理層意識到,真正適合Honda在美國市場競爭的戰略出現了——小型摩托車。 Honda接下來的成功無須贅述。

教授總結,戰略分兩種:當下可預見的機會(deliberate strategy),及當下無法預見,而在執行deliberate strategy過程中偶然出現的機會(emergent strategy),不少成功便來自這個偶然。除非很肯定當下的工作適合自己,人應保持開放態度和探索精神,留意並把握不期出現的機遇,往往可扭轉局面。
 
本文刊登於<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2013年3月22日第384期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隱藏的價值

近年來,真人秀婚戀交友節目在內地風行,其中,江蘇衛視自2010年起推出的《非勿擾》尤其成功:是中國唯一收視率超過3%的節目,意味著每期有幾千萬觀眾收看。 《非》至今已有300多期,每期至少有1-2對男女嘉賓成功牽手。

最近聽到一個案例:朋友的朋友S君,聰明優秀,卻性格靦腆,缺乏異性緣,眼看年紀漸長,便鼓起勇氣參加了《非》。 S君表現不錯,有位女嘉賓堅持選他到最後一輪,最終S君卻拒絕了對方,黯然離場。朋友們不解,S君卻解釋,自己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目標絕非針對台上那12位女嘉賓,而是電視機前百千萬計的適齡女觀眾。果不其然,S君的郵箱收到數千封“求愛信”,在婚戀市場中正式“脫貧”。

讚歎S君的智謀的同時,知薇聯想到國內某大型民營企業集團,也採取了類似“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思維模式,而不斷發展壯大。
 
該企業原本的主業是肉製品加工,如今已成為集食品、物流、地產、金融等於一體的綜合性企業。據聞,其商業模式獨特,利潤點也早已不在主業:該企業針對各地政府和企業招商引資的迫切需求,積極發展上下游產業,於是,它一方面收到地方政府各項補貼,另一方面又以較低價格收購地方企業和土地。據業內人士分析,其所獲的政府補貼及因低於公允價值收購所獲的利益,竟可佔其利潤的30%45%左右。

無論生活還是工作中,擺在明處的,常常僅是冰山一角,而價值最大的則隱藏在看不見的地方。學會不貪戀表面的蠅頭小利,透過現象深入看不見的角落髮掘價值,往往能夠事半功倍。

此文刊登於 2013年3月15日第383期《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微表情玄機

欺騙本身沒有跡象(There is no sign of deceit itself)。沒有手勢、面部表情或肌肉抽搐,表明那個人正在說謊。- 維基百科

上年特首選舉辯論會上候選人的對峙「爆料」激烈交鋒,令人印象深刻,其後,不僅媒體充斥對候選人的評論,還掀起了一股「微表情」(Microexpression)熱潮,即根據面部肌肉的運動,判斷是否說謊,乍聽上去玄妙至極。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微表情是人類在試圖隱藏某種情感或在意識層面不清楚自身真實感覺時,無意識做出的短暫面部表情,常發生在患得患失的情境下。微表情只持續1/25到1/15秒,而令肉眼難以捕捉,更由於人們常試圖用有意識的表情掩蓋真相而難以識別。除了面部表情,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姿態也會洩露真實情感,也是微表情研究的重要部分。

對微表情的研究始於1960年代,William S. Condon用了一年半,逐幀研究一段4秒半的影片(一幀為1/25秒),結果能明辨夫妻互動時的微動作。數年後,美國心理學家John Gottman拍攝情侶互動的影片,研究其面部表情,結果能預言哪些情侶會分手。

相隔不久,瑞典解剖學家Carl-Herman Hjortsjö建立了「面部動作解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或FACS),以分類人類的面部運動,此系統被美國心理學家Dr. Paul Ekman與Wallace Friesen採用並發表於1978年。加州大學的Dr. Paul Ekman與Dr. Maureen O'Sullivan後又展開「奇才項目」(Wizards Project)研究人類偵察謊言的能力,到目前為止,他們在20,000研究對像中僅找出50位「真相奇才」(Truth Wizard),即約僅0.25%的人有識別微表情、身體語言、說話行為方式及偵察到謊言的天賦。

「微表情」不僅是正經科學,亦非新鮮話題。美劇《Lie To Me》,講述便是男主角Dr. Lightman利用微表情協助警方或保密機關斷案救人,劇中常穿插名人政客說謊的snapshots, 佐證對某表情的解讀,比如美國前總統Clinton在白宮見習生醜聞後,為自己辯解時嘴角下撇(羞愧)及手指與視線方向不一致(說謊)等,而據說劇中Dr. Lightman的原型便是現實中研究微表情的Dr. Paul Ekman,其研究成果更是該劇的參考資料。

香港無線台也曾推出劇集《讀心神探》,圍繞類似題材講述探案故事。目前在歐美,微表情的研究已經應用在國家安全、司法、醫學和選舉等領域。

在了解到一些微表情及身體語言知識後,我也開始嘗試在工作上應用,發現效果不錯,常有「知人知面更知心」的成就感。

不久前為某項目與投行開「收風會」,以了解潛在的競標公司,收到長達三頁的名單。我們追問bankers哪幾家最肯定,鬼佬Managing Director立刻嘴角收緊又快速摸了下鼻頭(羞愧、隱瞞或說謊),將兩手收攏胸前做自我保護狀(封閉、不願溝通),意味著這份名單水分不小。於是我建議他們多做研究,精煉縮短名單後再來面談。

學會解讀微表情及肢體語言,還能助我預見事情走向。上星期某重要項目的Kick-Off Meeting會議中,我在奮筆疾書的間歇,發現大老闆的扭轉身體到幾乎背對住原本並肩而坐的小老闆,並且從始至終缺乏眼神交流。回想近期小老闆的鬆散表現,我心中估計不妙,果不其然過了幾周小老闆已「被出局」,先被軟性地趕出了項目,不久前更「被圈鋪蓋走人」了。

經過平時的觀察應用與驗證,我總結以下常見的有欺騙性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分析如何透過現象讀本質,希望對於在職場、商界甚至政界打拼的讀者有些啟發。

1.與你聊天時,對方的腳尖或膝蓋始終指向另一個聽眾或其他方向
解讀:無論說話者的視線看起來多麼專著於你,卻完全「醉翁之意不在你」,而在腳尖指向之人或方向(若腳尖指門口,無非是想離開了)。據說離頭部越遠的肢體越誠實,越不受大腦的manipulation,腳尖最誠實。

2.明明口中不停讚美某事物,仔細觀察,對方卻一邊搖頭,一邊皺眉,不明就裡還以為是情緒高昂
解讀:他的真實感覺並非完全讚美,卻礙於某種原因講大話。這與「手指與視線方向不一致」有異曲同工之妙。

3.會議上,發言的人正滔滔不絕,幾個聽眾不約而同用手指摀住嘴唇,彷彿聽得很入神
解讀:他們其實有話要說(多半是不同的意見),卻礙於某種原因不能直說,只好用手擋住呼之欲出的真心話。

4.回憶並講述親身經歷時,眼珠不時向右轉動
解讀:你也許曾聽說過這動作代表他在說謊,但其實有可能他只是想掩蓋某個細節。研究表明,當人嘗試構建一個畫面時,眼球會先向上再向右轉動;而當回憶某件真實情景時,眼球會先向上再向左轉動。


此文刊登於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E5%BE%AE%E8%A1%A8%E6%83%85%E7%8E%84%E6%A9%9F/

人生計劃ABZ

最近不斷有人找金融友人K幫忙,尋求職位機會。雖然身份背景各異,他們卻又有些共同點:年紀40歲左右,前份工在大公司做到高薪厚職,舒適的日子突然被“炒魷魚”打破了。 K一向樂於助人,不會見死不救,在與他們面談後,卻搖頭唏噓,感嘆無能為力。

原來,這幾位雖算得上有資歷的人,卻有兩個致命問題:一是長期在大公司打工,儘管一路被提拔順風順水,卻因多年只著眼自己的狹窄領域,以夠應付工作需要為準,未曾主動鑽研拓展或更新知識技能,與市場新趨勢嚴重脫節。二是在高薪厚待之下,習慣了高成本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又無充足的積蓄或投資,無法應付突然間失去收入,掙扎於維持原有生活水平。

嘆息之餘,由他們的經歷,知薇聯想到LinkedIn創辦人之一Reid Hoffman與人合寫的《The Start-up of You》,其實這些在中年遭遇事業滑鐵盧的人,缺少的乃是後備計劃。過人生就好比經營公司,需要不斷有新項目和增長點推動發展和應對危機,甚至在關鍵時刻實現轉型。

Reid Hoffman提出“ABZ Planning”的概念:他認為人生要有ABZ三個計劃,令人不斷trial and error、適應變化、成長不息。 A計劃是當下的正職,是能力與收入的核心;B計劃是一旦有變化、有需要、有新機遇時,可以轉型去的職業或領域,通常與A計劃屬於相近的範疇,一旦正式轉入B計劃,它就變成新的A計劃;Z計劃則是安全網和救生艇(家庭、住房、保險等),是當事業生活出現重大逆轉,可以退回的避風港,其確定性確保你能承擔AB計劃的風險變數,在其保護下,你可以建立新的AB計劃,再戰沙場。人生的ABZ計劃,你都準備好了嗎? 

此文刊登於 2013年3月8日《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股神合夥人的忠告

項目碰到了瓶頸,不能再只靠我們熟悉的財務模型,而要建立前所未有的模型,回答前所未遇的問題。但若僅憑一個部門,這絕對是mission impossible,必須要綜合各部門的專長與知識,從銷售到財務,從投資到合規,通力合作方可。

各部門了解完項目宗旨,都給予支持,分頭提供inputs。我們卻發現,部門間相互了解極其有限,都只緊守著各自領域,漠視或忽視其他function的作為。如此這般,不僅難以得見full picture,更難以解決業務的整體問題。

不禁想起一本書:《窮查理的普通常識》(Poor Charlie's Almanack),其演講的原作者正是股神合夥人蒙格(Charles T. Munger)。關注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讀者想必知道,他總在Berkshire Hathaway的年會與股神並肩而坐,對股神徵詢意見的招牌回答是“我沒有什麼要補充的”,盡顯低調風格。然而,他對股神投資哲學的深遠影響,是後者公開承認的。

89歲的蒙格睿智博學,哈佛法學院出身的他曾為律師,又涉足投資,後與股神合夥。蒙格著名的理論之一,是提倡學習各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再將這些思維模型組成思維框架,以解決問題,所謂“多元思維模型”,囊括歷史、心理、生理、數學、工程、生物、物理、化學、統計、會計、經濟等學科。蒙格廣泛應用此模型,研究其想投資的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業績是最佳作證。

蒙格常用馬斯洛*的Law of Instrument,說明多元思維的重要性:“在手裡只有鐵鎚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If all you have is a hammer, 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 .)。”
用單一理論面對問題,試圖將現實套入狹隘的框架,甚至做出結論,無疑是愚蠢且危險的。
--------------------------------------------------
注:Abraham Maslow,美國心理學家,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的提出者。


此文刊登於 2013年3月1日《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

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

囧出10億票房

新年檔期,最春風​​得意的電影莫過於內地演員徐崢自編自導的《人再囧途之泰囧》,講述三個男人身在曼谷,各懷目的,命運交錯,鬧出一場囧得令人捧腹的泰國傳奇。

電影的收益遠比故事來得傳奇。《泰囧》是民企光線傳媒(300251)的小成本製作,總投資據說人民幣2000萬左右,上映5天票房已突破3億,上映1個多月票房竟達12.57*,觀看人次超過3600*,成為中國史上最賣座電影。

《泰囧》的躥紅成為熱門話題,也有人評論其已達港片水準。知薇觀看完該戲,感覺輕鬆好笑溫暖之餘,更看到國產片前所未有的敘事手法、拍攝技巧和喜劇風格,為導演的才華橫溢和該片的定位精準讚歎不已,也為主角的精彩表演拍手稱好。但是僅此而已,就足以令該片榮登票房榜首嗎?恐怕還不夠。

《泰囧》的成功,更離不開光線傳媒的目標清晰和檔期選擇。現實主義的公路片,用世俗題材傳達普世價值,有精英與陽光草根的碰撞——光線傳媒在投資之初,已明確這是針對大眾口味、討好廣大百姓的戲,俗得徹底,笑得痛快,沒有扭捏。而選在歲末新春上映,更是明智,不僅契合賀歲氣氛,更趕上大家願掏腰包的時機。

成立於98年的光線傳媒是內地最大的電視節目製作公司,多年來走在娛樂業的前沿,06年起涉足電影,《泰囧》無疑是其事業的又一高峰。自從該片上映,光線傳媒的股票交投量大漲、股價攀升。在觀眾與資本市場同時叫好的高漲情緒下,倒是導演徐崢說了幾句冷靜的話:這票房“黑馬”更像“瘋馬”,而“10億導演”只要別變成“失意導演”就行了。
 
--------------------------------------------------------
注:截止2013127
 
此文刊登於《資本創富》2013年2月22日(Capital Money)

2013年2月16日 星期六

獨角戲

少年Pi:我只是想跟它打聲招呼。
Pi的父親:你把老虎當朋友?它可不是你的玩伴!
少年Pi:動物也有靈魂,我從它眼中看到了。
Pi的父親:野獸就是野獸,你看它的眼睛,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
— 《少年Pi 的奇幻漂流》


少年Pi 在純真幼時,堅信在那隻孟加拉虎 Richard Parker 的眼中,看到了友善的靈魂,對父親直接甚至殘忍的警告,只覺委屈不已、難以入耳。在漫長的漂流中,經過了與 Richard Parker 的零距離對峙、相依為命和決絕分離,少年才醍醐灌頂般領悟到父親的智慧:一切都不過是自己的倒影,一段子虛烏有的情誼,一出自編自導的獨角戲。

人類腦袋的構造精密卻漏洞百出,每秒都有無數事情發生,有大量不斷閃過的念頭、片斷、反應和情緒的碎片,有一齣齣不斷上演的或喜或悲、或理性或荒誕的戲劇。碎片飛散戲劇紛亂間,不少人還會受害者化自己 (victimize the self) 或妖魔化外物他人 (demonize the others):我運滯、命苦、懷才不遇,風水差、環境亂,他對不住我、她心術不正等等。

這些心理活動,從積極角度說是 blessing:人腦的自然傾向是合理化自身的想法行為,避免持續的自我懷疑或責備導致精神問題;從反面檢視則是curse:導致人性的盲點,受害者化自己就等於將主權交於他人,無須承擔責任,妖魔化外界不過是將自身問題投射出去,無須正視自身缺點。

我們以為所見皆真實可信,卻未意識到狡猾善變的頭腦好似副有色眼鏡,過濾了一些,又添加了一些,現實還是虛構,混沌不清。

戀情失敗,不少人寧願一副「我是受害者、我不 deserve」的頹喪模樣,以搏同情,也不願自我檢討後振作重新開始。殊不知,那受害者的能量,已向宇宙發出了邀請函。試問,吸引來的若非負心漢薄情女,又如何滿足自己繼續受害角色的渴望。

事業不順,不少人寧願一種「天生我才,無奈不遇」的責怪心態,以轉移視線,也不願直面不足後努力增強實力。甚為無明,所謂看不順眼的上司無能昏庸或同輩見風使舵,很多時恰是自身缺點的投射或「吃不到而說葡萄酸」的寫照,而對上司的全局統籌和同輩的策略智慧卻視而不見。試問,事業發展若非江河日下,又如何實現自己保持「懷才不遇」悲情角色的需要。

以上種種,都是我們在內心獨角戲裡自選的角色,卻又深覺無明無奈,無力扭轉。
Pi的母親:科學讓我們認識外在的事物,卻沒有觀照自己的內心。
—《少年Pi 的奇幻漂流》
阿波羅神廟裡的那句箴言「認識你自己」,對其出處的爭論至今仍舊不斷,對其的含義的理解更加多樣。我傾向於相信,此乃某先哲徹悟人性盲點後,對世人的提點:認識並掌管你的心,莫將一生消耗在獨角戲裡。As the director of all the “dramas”, you decide and always have a choice!

後記:文章標題的靈感來自於作詞許茹芸的《獨角戲》,在此且引用幾句許常德作的歌詞,甚覺應題。
是誰導演這場戲
在這孤單角色裡
對白總是自言自語
對手都是回憶
看不出什麼結局

如果一切只是演戲
要你好好看戲
心碎只是我自己
—《獨角戲》

 
此文刊登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E7%8D%A8%E8%A7%92%E6%88%B2/

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春晚

知薇在除夕之夜,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等待我的,除了一桌熱氣騰騰騰年夜飯的溫暖,還有一家圍坐看央視春節晚會(“春晚”)的溫馨。

春晚,是綜藝電視界的傳奇。它1983首播,延續31年,長達5個多小時,聚集兩岸三地海外明星才藝,吸引全球7億多觀眾,收視率堪比世界杯決賽。春晚是中國人的集體回憶和共鳴,也是一家人的凝聚劑和話題,其對中國人的重要性已不亞於春聯、鞭炮、餃子、拜年等習俗。

春晚,也是經濟效益的奇蹟。據說,一場春晚的成本在人民幣1000萬到6000萬之間,廣告費收入則可達6億之多。如此高回報率,源自央視用計劃經濟的方式籌辦春晚,用市場經濟的方式營銷春晚。

央視一直秉承"節儉辦春晚"的原則,嚴格控製成本,以金招牌和收視率號召一流人才,得到各界大力支持,不少國內一線藝演員的出場費不過幾千元。此外,央視在硬件方面也能省則省,自1998年起15年來使用舊台址的一號演播大廳,近年更租用電視牆佈置舞台,不僅節約場地成本和材料消耗,更能以最低成本取得最佳視覺效果。

央視的市場化程度極高,每年10月已開始在各地做春晚廣告推介會,通過名主持的介紹和往屆大客戶的分享,吸引商戶競價投標,而標底也年年上調。相對收視僅幾個點的同類節目,收視率高達30%多的春晚,明顯是央視佔優勢的賣方市場,難怪其廣告費收入能年年攀升。

2013春晚令人耳目一新,LED屏幕的舞台美輪美奐,國際化的節目吸引眼球(比如Celine Dion唱中國民歌,外國留學生唱京劇等),看著春晚常有常新質素漸高,我知道它將繼續是中國人過新年的寄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