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說的不是那首潘瑋柏10年前的成名曲之一,而是某位在糾結中選擇了「實幹派banker」之路的青年投行才俊。
且稱這位年輕的banker為S君,他為人頗耿直,屬於「路見不平一聲吼」的性情中人。進入投行數年,日忙夜忙甚為辛苦,不巧又碰上個為人不地道的老闆:有錯有禍立刻推S君去受死,有功立刻領賞完全不給下屬任何credit。
一段時間下來,S君的勤懇和率真,被隔壁team「潛伏」多年的L君看在眼裡,兩人夜晚加班吃夜宵時,S君不諱言打大吐苦水,L君也不吝教路,一席鼓勵言語成為金句:堅持住,as they (the seniors) normally don't hang around here longer than you.
S君一邊將信將疑,一邊見招拆招。果不其然,兩年後,那個外籍老闆因無法properly cover 大中華區的業務而被「下放」到新加坡了,S君反而經過歷煉,功力大長,不僅survive了下來還升了職。
意氣風發之際,S君也意識到自己事業的hurdle:這世界上有兩種banker,一種叫「實幹型」,他們功底深厚、專業知識紮實、埋頭苦幹工時長;另一種叫「關係型」,他們背景不錯、來頭不小、靠既有的關係吃飯,工作相對輕鬆。S君也知道黑白兩道之間,永遠有灰色地帶,世界上還有第三種banker;他們沒有可leverage的出身,但憑後天努力轉型為「關係型banker」,不再需要對住電腦日做夜做,只要飛來飛去,把酒言歡,握手成交。轉型為第三種最便捷的方法,莫過於娶個有錢有背景的老婆。
人生充滿戲劇性,S君關於事業的深思,居然吸引到了一個轉型的機會。他幫某企業做上市,老總的寶貝千金女在父親手下做事,免不了參與上市融資的各項工作,和一群bankers打交道。
S君高大俊朗、一表人才、談吐風趣,再加上銀行家的光環,一來二去,千金太子女居然有些春心蕩漾。忙於項目,焦頭爛額的S君也沒留意,太子女礙於身份和矜持也沒表達。項目一直順利推進,終於到了路演(roadshow)階段,整個公司高層核心團隊加bankers一齊踏上路演trip,每天日程緊湊、工作繁忙。
某深夜,S君和團隊討論完工作,剛準備休息,突然房間電話鈴聲大作。一拎起來,就聽見太子女比平時嬌弱百倍並略有驚慌的聲音:S君,你能快來房間救我嗎?有隻壁虎在牆上,好恐怖,我不敢睡覺呀!S君的心砰砰亂跳,他知道,上天將那個自己假想了好久的人生契機拋過來了,轉型與否,就全在他選擇了。
太子女的嬌喘和驚叫聲在電話那端繼續,S君的心臟和頭腦在這端高速運轉,世界似乎突然好靜,等待他的決擇。五秒鐘後,S君鎮定下來,用一慣混厚磁性的聲音答道:別急,我現在就打給前台,叫人來幫你。
翌日,S君向面色很黑的太子女解釋,自己向來極怕壁虎,所以未能親身救美。自此,太子女總是有意無意地迴避S君,而S君就繼續做他的「實幹型banker」。
故事還沒講完,「怕壁虎」原來不過是S君的一個幌子。
壁虎漫步的故事在朋友間傳了好多次,每每講到此,頭次聽故事的朋友眼中都會閃過對S君高風亮節的崇敬,並且忍不住八卦道:太子女美嗎?
「醜過pork chop」每每到此,L君總會恰到好處地代為回答,「要不他早三秒鐘內就衝進人房間了。」眾人暴笑,八卦完畢,好奇心得到滿足,注意力隨之轉移走。S君常會在此時,嘴角露出有絲狡黠的笑。
望著S君的那個神態,雖經歷投行風霜歷練卻仍有絲少年清澀,我總願意相信另一個版本:他的確不怕壁虎,太子女卻也並不醜,他只是無法betray那顆深藏的赤子之心。
(此發表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E5%A3%81%E8%99%8E%E6%BC%AB%E6%AD%A5/)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人生的Performance Review
“Performance self appraisal寫完了嗎?”一向認真的J小姐有些惶恐。
“正在寫啊。”我答道。
“這東西寫了也沒人看,浪費時間。”桀驁不馴的Y先生語氣中有絲嘲弄。
“正在寫啊。”我答道。
“這東西寫了也沒人看,浪費時間。”桀驁不馴的Y先生語氣中有絲嘲弄。
Performance
Review對員工的獎金和晉升有多大影響,我不確定,也不在乎。通過寫自我評價,回顧一年來參與的項目、作出的貢獻、取得的進步和學習的教訓,卻的確是個奢侈的享受。節奏快速的一年中,除此之外怕是沒有幾次機會,讓我們靜靜地self reflect。孔子的“日三省吾身”恐怕難以做到,若能“年一省吾身”, 多少也會有所收穫;可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有則改之”避免重犯,認可自己的出色之處“無則加勉”增強自信。
假設一個打工族活80歲,工作年數約40年,每年約250個工作日,每日工作約10個小時,算下來,工作時間僅佔人生14%!人生的內涵要廣闊豐富得多,每個人的見聞經歷體會也多得多。工作以外的人生,其實更需要有名有實的Performance Review:年初設定目標,年尾總結反省。
這是知薇第3年如此做:新年在紙片上寫下目標,隨身攜帶,年中年尾不時翻看,檢查進度和achievements。不少起初看似“痴心妄想”的目標居然實現了,也有原本“志在必得”的目標被自己“大意失荊州”了。藉這個annual review,我學識如何敢於夢想並實踐,也懂得警示自己要腳踏實地。
今年最大的收穫是結識了幾位有才華有能力有抱負有vision的各領域“高人”,親眼所見、親耳所聽他們的待人接物,如何有行動有效率,如何對家人友人社會有份愛心責任心,我所受震撼不小,更不知不覺學習實踐他們的態度行為,應用於工作生活,獲益之大,難以言表。正所謂“持香自染,親附善友亦復然”,此言非虛。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獨角戲
少年Pi:我只是想跟它打聲招呼。
Pi的父親:你把老虎當朋友?它可不是你的玩伴!
少年Pi:動物也有靈魂,我從它眼中看到了。
Pi的父親:野獸就是野獸,你看它的眼睛,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
— 《少年Pi 的奇幻漂流》
少年Pi 在純真幼時,堅信在那隻孟加拉虎 Richard Parker 的眼中,看到了友善的靈魂,對父親直接甚至殘忍的警告,只覺委屈不已、難以入耳。在漫長的漂流中,經過了與 Richard Parker 的零距離對峙、相依為命和決絕分離,少年才醍醐灌頂般領悟到父親的智慧:一切都不過是自己的倒影,一段子虛烏有的情誼,一出自編自導的獨角戲。
人類腦袋的構造精密卻漏洞百出,每秒都有無數事情發生,有大量不斷閃過的念頭、片斷、反應和情緒的碎片,有一齣齣不斷上演的或喜或悲、或理性或荒誕的戲劇。碎片飛散戲劇紛亂間,不少人還會受害者化自己 (victimize the self) 或妖魔化外物他人 (demonize the others):我運滯、命苦、懷才不遇,風水差、環境亂,他對不住我、她心術不正等等。
這些心理活動,從積極角度說是 blessing:人腦的自然傾向是合理化自身的想法行為,避免持續的自我懷疑或責備導致精神問題;從反面檢視則是curse:導致人性的盲點,受害者化自己就等於將主權交於他人,無須承擔責任,妖魔化外界不過是將自身問題投射出去,無須正視自身缺點。
我們以為所見皆真實可信,卻未意識到狡猾善變的頭腦好似副有色眼鏡,過濾了一些,又添加了一些,現實還是虛構,混沌不清。
戀情失敗,不少人寧願一副「我是受害者、我不 deserve」的頹喪模樣,以搏同情,也不願自我檢討後振作重新開始。殊不知,那受害者的能量,已向宇宙發出了邀請函。試問,吸引來的若非負心漢薄情女,又如何滿足自己繼續受害角色的渴望。
事業不順,不少人寧願一種「天生我才,無奈不遇」的責怪心態,以轉移視線,也不願直面不足後努力增強實力。甚為無明,所謂看不順眼的上司無能昏庸或同輩見風使舵,很多時恰是自身缺點的投射或「吃不到而說葡萄酸」的寫照,而對上司的全局統籌和同輩的策略智慧卻視而不見。試問,事業發展若非江河日下,又如何實現自己保持「懷才不遇」悲情角色的需要。
以上種種,都是我們在內心獨角戲裡自選的角色,卻又深覺無明無奈,無力扭轉。
Pi的母親:科學讓我們認識外在的事物,卻沒有觀照自己的內心。
—《少年Pi 的奇幻漂流》
阿波羅神廟裡的那句箴言「認識你自己」,對其出處的爭論至今仍舊不斷,對其的含義的理解更加多樣。我傾向於相信,此乃某先哲徹悟人性盲點後,對世人的提點:認識並掌管你的心,莫將一生消耗在獨角戲裡。As the director of all the “dramas”, you decide and always have a choice!
--------------------------------------------------------------------------------------------
後記:文章標題的靈感來自於作詞許茹芸的《獨角戲》,在此且引用幾句許常德作的歌詞,甚覺應題。
是誰導演這場戲
在這孤單角色裡
對白總是自言自語
對手都是回憶
看不出什麼結局
…
如果一切只是演戲
要你好好看戲
心碎只是我自己
—《獨角戲》
(此發表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E7%8D%A8%E8%A7%92%E6%88%B2/)
Pi的父親:你把老虎當朋友?它可不是你的玩伴!
少年Pi:動物也有靈魂,我從它眼中看到了。
Pi的父親:野獸就是野獸,你看它的眼睛,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
— 《少年Pi 的奇幻漂流》
少年Pi 在純真幼時,堅信在那隻孟加拉虎 Richard Parker 的眼中,看到了友善的靈魂,對父親直接甚至殘忍的警告,只覺委屈不已、難以入耳。在漫長的漂流中,經過了與 Richard Parker 的零距離對峙、相依為命和決絕分離,少年才醍醐灌頂般領悟到父親的智慧:一切都不過是自己的倒影,一段子虛烏有的情誼,一出自編自導的獨角戲。
人類腦袋的構造精密卻漏洞百出,每秒都有無數事情發生,有大量不斷閃過的念頭、片斷、反應和情緒的碎片,有一齣齣不斷上演的或喜或悲、或理性或荒誕的戲劇。碎片飛散戲劇紛亂間,不少人還會受害者化自己 (victimize the self) 或妖魔化外物他人 (demonize the others):我運滯、命苦、懷才不遇,風水差、環境亂,他對不住我、她心術不正等等。
這些心理活動,從積極角度說是 blessing:人腦的自然傾向是合理化自身的想法行為,避免持續的自我懷疑或責備導致精神問題;從反面檢視則是curse:導致人性的盲點,受害者化自己就等於將主權交於他人,無須承擔責任,妖魔化外界不過是將自身問題投射出去,無須正視自身缺點。
我們以為所見皆真實可信,卻未意識到狡猾善變的頭腦好似副有色眼鏡,過濾了一些,又添加了一些,現實還是虛構,混沌不清。
戀情失敗,不少人寧願一副「我是受害者、我不 deserve」的頹喪模樣,以搏同情,也不願自我檢討後振作重新開始。殊不知,那受害者的能量,已向宇宙發出了邀請函。試問,吸引來的若非負心漢薄情女,又如何滿足自己繼續受害角色的渴望。
事業不順,不少人寧願一種「天生我才,無奈不遇」的責怪心態,以轉移視線,也不願直面不足後努力增強實力。甚為無明,所謂看不順眼的上司無能昏庸或同輩見風使舵,很多時恰是自身缺點的投射或「吃不到而說葡萄酸」的寫照,而對上司的全局統籌和同輩的策略智慧卻視而不見。試問,事業發展若非江河日下,又如何實現自己保持「懷才不遇」悲情角色的需要。
以上種種,都是我們在內心獨角戲裡自選的角色,卻又深覺無明無奈,無力扭轉。
Pi的母親:科學讓我們認識外在的事物,卻沒有觀照自己的內心。
—《少年Pi 的奇幻漂流》
阿波羅神廟裡的那句箴言「認識你自己」,對其出處的爭論至今仍舊不斷,對其的含義的理解更加多樣。我傾向於相信,此乃某先哲徹悟人性盲點後,對世人的提點:認識並掌管你的心,莫將一生消耗在獨角戲裡。As the director of all the “dramas”, you decide and always have a choice!
--------------------------------------------------------------------------------------------
後記:文章標題的靈感來自於作詞許茹芸的《獨角戲》,在此且引用幾句許常德作的歌詞,甚覺應題。
是誰導演這場戲
在這孤單角色裡
對白總是自言自語
對手都是回憶
看不出什麼結局
…
如果一切只是演戲
要你好好看戲
心碎只是我自己
—《獨角戲》
(此發表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E7%8D%A8%E8%A7%92%E6%88%B2/)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零和遊戲?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個奇葩。最初片名讓人誤以為是數學神童的故事,看到中間大家都為Pi的命運捏一把汗,到了結尾則會忍不住熱淚盈眶感觸良多。
一位血氣方剛的少年,一隻叫Richard Parker的野性老虎,一艘裝滿物資的救生艇,在無際的大海上漂流,故事本應毫無懸念:無非是老虎生吞少年,或是少年斬殺老虎,一場求生的對立戰,有你無我,勢不兩立。結果卻出人意料,少年與老虎共同生存下來,更到了互為唇齒、相依為命的地步。
全片精彩奇幻且思想深厚,道出許多人生真諦。個人覺得對於陷入多競爭、強壓力的現代生活裡的人來說,該片的最大啟發是:人生並非一場零和遊戲,懂得“雙贏”並實踐它,才能為己為他為世界創造最大價值。
有位金融前輩說到“雙贏”話題時,曾分享過切身的體驗。當年他和一位同學面試某職位,均表現出色,成為shortlisted的最後兩個人選。前輩與那位同學聊天時,發現很嚮往並急需那份工,好為常年辛勞的父母分擔壓力。家境相對不錯的前輩雖也心儀那份工,卻覺得那位同學更需要它,於是在final interview主動退出競爭。同學不知情,歡天喜地的拿了offer,進公司後才得知前輩的“利他”行為,異常感動,兩人的友誼延續至今。如今前輩和老同學在各自的領域都有所建樹,保持溝通甚至聯手合作,積極推動了彼此的事業發展。
前輩的故事是良性競爭,無甚“你死我活”的意味,讀者也許要問:若面對惡性競爭也能做到“自利利他和雙贏”嗎?答案是肯定的,且借片中少年Pi的金句來回答:“沒有Richard Parker(老虎)我早就死了,對他的恐懼讓我保持清醒,照顧他的需求讓我得到意義。”
標籤: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老虎,
利他,
金融前輩,
救生艇,
照顧他的需求讓我得到意義,
零和遊戲,
雙贏,
Life of Pi,
Richard Parker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人生的分散投資
華爾街日報曾介紹過美國斯坦福大學牽頭的某“神經經濟學”實驗,內容為簡單的投資遊戲:20次擲硬幣,參與者選投資與否,投資則交出1美元;擲幣若為正面就損失1美元,反面就獲得2.5美元。概率為50:50,贏的回報高於輸的損失,邏輯明顯:只要每次都投資就可收益最大化。
--------------------------------------------------------
*注:據說該創辦人今年初才辭去律師事務所工作,轉為顧問。
參與者均智商正常,邏輯認知的腦部區域均完好,他們分三組:腦部無損的,控制情緒的腦部區域受損的,其他腦部區域受損的。結果顯示,腦部情緒區受損的人投資次數最多而收益最高。研究者指,他們面對有風險的投資機會情緒平穩,損失後無恐懼心理,靠理性進行決策而勝出。神經系統科學家認為,某些優秀的投資者很善於壓抑情緒:“愛冒險的人及優秀投資者可能有某種功能性精神病,他們不對事物產生情緒反應;好的投資者可藉控制情緒而接近他們的狀態。”
難道“功能性精神病”和“情緒壓抑狂”才善於投資?!讀者請莫掟書先。對於頭腦健全有七情六欲的投資者而言,最佳的控制情緒方法莫過於分散投資。若投資組合僅有一支股票,稍有動靜便地動山搖,情緒扭曲下決策失誤的機會飚升;若分散投資在各關聯度低的資產,則會自然地此消彼長,情緒穩定下決策也更明智。
人生何嘗不是一場投資?在其中要保持情緒穩定頭腦清醒,分散投資的智慧也大有用處。只會圍著丈夫轉的女人一旦婚姻不幸便難以自拔,將身家押在一個事業上的人一旦失敗便失魂落魄。最近有個新的護膚品牌很火,創辦人竟是著名律師事務所的資深合夥人*,多年來她在工作之餘鑽研美容,研發出自家護膚品。若當年她一開始就辭工無收入地全副精力創業,能否有今日恐怕很難說。
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讀到有關拾荒婆婆被食環署職員無理對待的新聞,心裡很不是滋味。拾荒婆婆自食其力,撿紙皮維生,令人尊敬,更談不上違法,唯一可能有錯的是堆積紙皮佔用了部分街道,而她也立即用行動,力圖糾正。然而我們都讀到目擊者的描述,難免會質疑執法人員的處理手法。
市民都很有正義感,這則新聞一出就在網絡上瘋傳,更有大量的回應。有號召關注弱勢群體的,也有質問執法機構人員的,觀點到位,擲地有聲。
我卻因此記起朋友L小姐的經歷:某夜她走在蘭桂坊主街那個大坡,見前面有位瘦弱的婆婆正將擺滿紙箱雜物的手推車向上推,腳步緩慢而沉重。L當時鼻子一酸,有種哽住的感覺,想追上去幫婆婆一把。還未追到,婆婆卻好似感覺到了她的善意,忽然停下腳步轉頭望過來,露出慈祥友好的微笑。 L說那刻她充分感受到婆婆雖然推得辛苦、活得艱難,卻自尊自強、自在滿足。
香港有多少如此自尊自強生活著的老人?恐怕是個震撼的數字。據統計,香港約有135萬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即約每5-6個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而60歲以上的綜援受助人數則有18.5萬**,即約每7個老年人中就有1位處於政府眼中的絕對貧困狀態。請注意,這18.5萬人僅是「絕對貧困」且得到綜援的老人,135萬老人裡餘下那些沒得到援助或處於「相對貧困」狀態的呢?他們每天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不敢繼續想。
走過中環,常常會見到一位賣玉蘭花的老爺爺。他個子不高,身板卻努力挺得很直,胸前捧著一個木盒子,裡面整齊地擺著香氣馥郁的象牙色的玉蘭花,每簇都配以新鮮的綠葉用橡皮筋固定。「10元一簇」,謙卑而認真地沿途叫賣。老爺爺深長的皺紋和粗糙的雙手,與優美細膩的玉蘭花對比那麼的強烈,我每見必買,不為別的,只因心底那個最柔軟的地方每每被此景觸動,奢望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幾十元能出點綿薄之力。
銅鑼灣街頭,有另一位賣「彩泥人」的老爺爺,他常坐在角落裡的小凳上,身邊擺起幾排用彩色麵粉捏成的公仔,有孫悟空豬八戒老虎猴子等等,色彩繽紛,栩栩如生。老爺爺並不吆喝,而是手舉一對最得意的作品,待有心人自己走過去。我是他的忠實顧客,有生意時,老爺爺會一絲不苟地拿出用舊雜誌訂成的包裝袋,仔細地將公仔放進去,生怕碰壞哪裡。我知道那些公仔拿回家用處不大,但每每看到老爺爺那副認真模樣,就覺得心底那個最柔軟的地方有甜甜暖暖的安慰。
自覺不夠口齒伶俐,也不夠觀點犀利,但用點滴行動支持這些靠自己力量堅強活著的老人家們,還是做得來,也做得開心的。
註:
*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報告統計數據
**社會福利署2012年6月份統計數據
(此發表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E5%BF%83%E5%BA%95%E6%9C%80%E6%9F%94%E8%BB%9F%E7%9A%84%E5%9C%B0%E6%96%B9/)
市民都很有正義感,這則新聞一出就在網絡上瘋傳,更有大量的回應。有號召關注弱勢群體的,也有質問執法機構人員的,觀點到位,擲地有聲。
我卻因此記起朋友L小姐的經歷:某夜她走在蘭桂坊主街那個大坡,見前面有位瘦弱的婆婆正將擺滿紙箱雜物的手推車向上推,腳步緩慢而沉重。L當時鼻子一酸,有種哽住的感覺,想追上去幫婆婆一把。還未追到,婆婆卻好似感覺到了她的善意,忽然停下腳步轉頭望過來,露出慈祥友好的微笑。 L說那刻她充分感受到婆婆雖然推得辛苦、活得艱難,卻自尊自強、自在滿足。
香港有多少如此自尊自強生活著的老人?恐怕是個震撼的數字。據統計,香港約有135萬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即約每5-6個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而60歲以上的綜援受助人數則有18.5萬**,即約每7個老年人中就有1位處於政府眼中的絕對貧困狀態。請注意,這18.5萬人僅是「絕對貧困」且得到綜援的老人,135萬老人裡餘下那些沒得到援助或處於「相對貧困」狀態的呢?他們每天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不敢繼續想。
走過中環,常常會見到一位賣玉蘭花的老爺爺。他個子不高,身板卻努力挺得很直,胸前捧著一個木盒子,裡面整齊地擺著香氣馥郁的象牙色的玉蘭花,每簇都配以新鮮的綠葉用橡皮筋固定。「10元一簇」,謙卑而認真地沿途叫賣。老爺爺深長的皺紋和粗糙的雙手,與優美細膩的玉蘭花對比那麼的強烈,我每見必買,不為別的,只因心底那個最柔軟的地方每每被此景觸動,奢望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幾十元能出點綿薄之力。
銅鑼灣街頭,有另一位賣「彩泥人」的老爺爺,他常坐在角落裡的小凳上,身邊擺起幾排用彩色麵粉捏成的公仔,有孫悟空豬八戒老虎猴子等等,色彩繽紛,栩栩如生。老爺爺並不吆喝,而是手舉一對最得意的作品,待有心人自己走過去。我是他的忠實顧客,有生意時,老爺爺會一絲不苟地拿出用舊雜誌訂成的包裝袋,仔細地將公仔放進去,生怕碰壞哪裡。我知道那些公仔拿回家用處不大,但每每看到老爺爺那副認真模樣,就覺得心底那個最柔軟的地方有甜甜暖暖的安慰。
自覺不夠口齒伶俐,也不夠觀點犀利,但用點滴行動支持這些靠自己力量堅強活著的老人家們,還是做得來,也做得開心的。
註:
*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報告統計數據
**社會福利署2012年6月份統計數據
(此發表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E5%BF%83%E5%BA%95%E6%9C%80%E6%9F%94%E8%BB%9F%E7%9A%84%E5%9C%B0%E6%96%B9/)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素之初體驗
素食,對以前的我而言是個神神叨叨的玩意,印像中似乎是只有一群信佛的老頭老太和一班能把腳架在脖子上的練瑜伽的人才會做的古怪事情。素,一聽就寡而無味;食,沒有雞鴨魚肉還算是吃嗎?
素食者,對以前的我而言是同情的對象,因為見了太多他們的辛酸生活。記得朋友中有個茹素的女孩,每次大家聚餐都要特別小心照顧到她,有心的朋友會特意多點兩道蔬菜,本是專門給她,卻會給不知情或不小心的朋友一人一箸吃光,結果那個“minority”悶悶不樂,臉色青得好似菜葉。公司裡有個茹素的男同事,起初大家遷就著他一起出去吃了幾頓齋館沙律,後來有個同事私下里向那位男同事攤牌:“覺得你很好人,也聊的來,但我實在受不了再和你出去吃葉子做午餐。”
基於以上種種,我認定素食是不折不扣的“社交生活殺手”。多年來,我與素食都保持著完美的距離。
大約一年前,我因敬重家中念佛的長輩,想通過行動回報她給與的愛和關心,而發願陪她一起初一十五吃素。逢齋日,便早晨素湯,中午齋飯盒,夜晚白飯蔬菜。還記得人生的第一個全素日,早晨10點沒到肚子就打鼓,下午3點剛過肚子又抗議,夜晚清湯淡飯後,肚子空空輾轉許久才入眠。但礙於已在長輩面前發了誓,不好意思反悔,況且每月才兩天,就當是平衡飲食排毒清腸也罷,於是乎竟堅持了數月。
變化卻在不經意間悄悄發生了。我開始習慣齋日里飲食清淡素淨,只有七分飽的感覺,而胃口似乎也自己做出調整,不再感覺飢餓難當。齋日的午飯後我也不會犯困,能保持頭腦清晰思維敏捷到一天結束,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收穫。於是我開始不局限於初一十五,有機會便吃素餐,想盡量增加頭腦清醒工作效率高的日子。
漸漸地,我發現清淡的素食竟會越吃越有滋味,那絕不是來自醬汁調料或烹調方式的味道,而是蔬菜瓜果本身的清甜鮮美和質感,舌尖上那種種微妙感覺很難用言語形容,相信其他素食者讀到此也會“拈花微笑”般地有同感。最令我驚喜的是,數月randomly but maximizing素食的日子過去,皮膚也悄悄變得更加細膩了,這恐怕是素食給女性最好的禮物。
與一位資深茹素前輩聊天,他提到Flexitarian,我且翻譯成“自由素食者”,很契合自身現狀與心意。人生種種體驗,成為教條,失了自由,便再無樂趣可言;而自由並非散漫,看似無約束間,心不會說謊也清楚方向何在,引導著自由的腳步,走去那個最合適最本原的狀態。
---------------------------------------------------------------
後記:認識了Green Monday,我的素食體驗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不僅通過它的網站和社交網絡頁面獲取大量的素食知識及推行素食餐單好去處,更認識了一班素食志趣相投卻背景各異的「綠色星期一」朋友,大家分享各自經歷與健康環保知識,一起夢想一個更加綠色的未來,更付諸點滴踏實的行動。“素食乃社交殺手”原來不過是我的淺薄的偏見。
(此發表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nature/%E7%B4%A0%E4%B9%8B%E5%88%9D%E9%AB%94%E9%A9%97/)
素食者,對以前的我而言是同情的對象,因為見了太多他們的辛酸生活。記得朋友中有個茹素的女孩,每次大家聚餐都要特別小心照顧到她,有心的朋友會特意多點兩道蔬菜,本是專門給她,卻會給不知情或不小心的朋友一人一箸吃光,結果那個“minority”悶悶不樂,臉色青得好似菜葉。公司裡有個茹素的男同事,起初大家遷就著他一起出去吃了幾頓齋館沙律,後來有個同事私下里向那位男同事攤牌:“覺得你很好人,也聊的來,但我實在受不了再和你出去吃葉子做午餐。”
基於以上種種,我認定素食是不折不扣的“社交生活殺手”。多年來,我與素食都保持著完美的距離。
大約一年前,我因敬重家中念佛的長輩,想通過行動回報她給與的愛和關心,而發願陪她一起初一十五吃素。逢齋日,便早晨素湯,中午齋飯盒,夜晚白飯蔬菜。還記得人生的第一個全素日,早晨10點沒到肚子就打鼓,下午3點剛過肚子又抗議,夜晚清湯淡飯後,肚子空空輾轉許久才入眠。但礙於已在長輩面前發了誓,不好意思反悔,況且每月才兩天,就當是平衡飲食排毒清腸也罷,於是乎竟堅持了數月。
變化卻在不經意間悄悄發生了。我開始習慣齋日里飲食清淡素淨,只有七分飽的感覺,而胃口似乎也自己做出調整,不再感覺飢餓難當。齋日的午飯後我也不會犯困,能保持頭腦清晰思維敏捷到一天結束,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收穫。於是我開始不局限於初一十五,有機會便吃素餐,想盡量增加頭腦清醒工作效率高的日子。
漸漸地,我發現清淡的素食竟會越吃越有滋味,那絕不是來自醬汁調料或烹調方式的味道,而是蔬菜瓜果本身的清甜鮮美和質感,舌尖上那種種微妙感覺很難用言語形容,相信其他素食者讀到此也會“拈花微笑”般地有同感。最令我驚喜的是,數月randomly but maximizing素食的日子過去,皮膚也悄悄變得更加細膩了,這恐怕是素食給女性最好的禮物。
與一位資深茹素前輩聊天,他提到Flexitarian,我且翻譯成“自由素食者”,很契合自身現狀與心意。人生種種體驗,成為教條,失了自由,便再無樂趣可言;而自由並非散漫,看似無約束間,心不會說謊也清楚方向何在,引導著自由的腳步,走去那個最合適最本原的狀態。
---------------------------------------------------------------
後記:認識了Green Monday,我的素食體驗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不僅通過它的網站和社交網絡頁面獲取大量的素食知識及推行素食餐單好去處,更認識了一班素食志趣相投卻背景各異的「綠色星期一」朋友,大家分享各自經歷與健康環保知識,一起夢想一個更加綠色的未來,更付諸點滴踏實的行動。“素食乃社交殺手”原來不過是我的淺薄的偏見。
(此發表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nature/%E7%B4%A0%E4%B9%8B%E5%88%9D%E9%AB%94%E9%A9%97/)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貪婪與恐懼
上星期,前瑞銀交易員Adoboli因一手製造了英國史上最大的違規交易而被判入獄7年,這位魔鬼交易員造成23億美元的巨額損失,更令近年是非不斷的瑞銀進一步聲譽蒙羞。
曾在後台工作的Adoboli,06年26歲時成為ETF*交易員,與另一位才20出頭的同事管理500億美元投資組合,爭取利潤最大化的同時,還要留心微小失誤即可導致巨額損失,壓力之大可想而知。聰明有活力的Adoboli成為交易員後,還被銀行認定為未來領袖,年薪在3年內翻了近4倍,10年時已高達36萬英鎊(440多萬港幣),機會成本也不斷增加。
在交易部工作業績決定一切,“賺錢為王輸錢寇”。在賺錢的渴望和輸錢的懼怕兩種巨大力量的擠壓下,Adoboli的決策和行為漸漸扭曲。一切始於08年,面對一筆損失40萬美元的交易,他決定隱瞞虧損,而走上了報假賬和違規交易的不歸路。抱著賭徒心態,他超越交易限額,用假帳進行無對沖交易,隱瞞真實的風險暴露,一錯再錯。期間Adoboli也不無輝煌的時刻,上年6月還因創下單日賺600萬美元的公司紀錄而得到上司褒獎,得意之際卻也越陷越深。令違規行為爆煲的是上年夏天的三樁交易,風險敞口一度高達118億美元,相比500億美元的book數額之龐大,實在瘋狂。
此案最令人驚訝的是這位80後交易員竟能將銀行蒙在鼓裡,虛假欺詐交易達三年之久。交易動則上億的銀行,理應有嚴格完善的後台核查機制及直接上司監督約束,以防明星交易員在貪婪與恐懼驅使下墮落為魔鬼代言人。僅靠一個聰明腦袋和幾筆假帳,Adoboli居然能在多重風控機制的眼皮下長期違規,究竟是不知道還是不願知道,恐怕各位讀者心裡都會打個問號。
--------------------------------------------------
*注:ETF(Exchange Traded Funds),交易所買賣基金,是一種在證券交易所交易,提供投資人參與指數表現的指數基金。 ETF將指數證券化,投資人不以傳統方式直接進行一籃子股票之投資,而透過持有表彰指數標的股票權益的受益憑證間接投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
電郵,還是電話
電子郵件如今充斥我們每日的生活工作,連背靠背坐的同事都恨不得只發電郵不講話,查查維基才知道世界首封電子郵件不過在1969年才發出,短短不到半個世紀已完全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自從有了電郵,相隔千里的人、自閉怕醜的人、要分散風險的人,都有救了。
電郵最大的優點是不具侵犯性,當你發出一封要對方答复的郵件,信息得到傳達的同時,留出了空間待對方消化分析回應,相比電話詢問來得從容。對內向的人而言,電郵更如一個安全的平台讓他們表達自我,避免局促尷尬。
記得自己剛開始投行工作時,事不分輕重緩急必發郵件,躲在comfort zone裡好不自在,卻忽視了投行的精髓除了解決問題,最重要的三個字是快快快。郵件為對方留出回复空間的同時,也留下了迴避的空間,常常影響效率。被老闆教訓後,我開始膽粗粗,遇到微急任務就立刻拎起電話,理得對方是同公司的senior 還是客戶方的上市公司CFO,誰能解決問題就打給誰。遇到稍複雜的問題,我會先發封詳細的郵件,再立即電話跟進。
進入corporate工作後,我習慣性地沿用這套舊方法,卻發現不適用了。老闆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模樣告訴我corporate is a different animal,語重心長地傳授了“溝通寶典”:越緊急和越有潛在風險暴露(risk exposure)的任務,就越要發郵件,且要盡量抄送“全世界”,如此對方便有壓力要按時完成,若不能完成也礙於證據確鑿無法抵賴脫身;再者,若出了問題便是“全世界”的問題,所謂法不責眾便會大事化小,此乃風險分散和規避。電話溝通則要留給不緊急且無風險的小任務,及不能公諸天下的“私房話”,不僅有效率更能加強彼此的信任和bonding。
電郵最大的優點是不具侵犯性,當你發出一封要對方答复的郵件,信息得到傳達的同時,留出了空間待對方消化分析回應,相比電話詢問來得從容。對內向的人而言,電郵更如一個安全的平台讓他們表達自我,避免局促尷尬。
記得自己剛開始投行工作時,事不分輕重緩急必發郵件,躲在comfort zone裡好不自在,卻忽視了投行的精髓除了解決問題,最重要的三個字是快快快。郵件為對方留出回复空間的同時,也留下了迴避的空間,常常影響效率。被老闆教訓後,我開始膽粗粗,遇到微急任務就立刻拎起電話,理得對方是同公司的senior 還是客戶方的上市公司CFO,誰能解決問題就打給誰。遇到稍複雜的問題,我會先發封詳細的郵件,再立即電話跟進。
進入corporate工作後,我習慣性地沿用這套舊方法,卻發現不適用了。老闆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模樣告訴我corporate is a different animal,語重心長地傳授了“溝通寶典”:越緊急和越有潛在風險暴露(risk exposure)的任務,就越要發郵件,且要盡量抄送“全世界”,如此對方便有壓力要按時完成,若不能完成也礙於證據確鑿無法抵賴脫身;再者,若出了問題便是“全世界”的問題,所謂法不責眾便會大事化小,此乃風險分散和規避。電話溝通則要留給不緊急且無風險的小任務,及不能公諸天下的“私房話”,不僅有效率更能加強彼此的信任和bonding。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大閘蟹:舌尖上的移民 (加長版)
華人的移民歷史悠久,據說最早始於商朝末年,其後因戰亂、經商、宗教等原因移民的人更加數不勝數。現如今海外華人據統計達5000萬,有些在異鄉落地生根安家立業,也些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其實,這移民潮中大展拳腳的不僅有人,連動物也“獸”才輩出,最出名的恐怕是大閘蟹。
大閘蟹,原本主要生長在朝鮮半島至中國福建沿海河口地區,卻在清朝機緣巧合地偷渡至歐洲。原來,當時中國商船為了增加穩定性從長江水系抽取壓艙水,而將大閘蟹苗帶入了歐洲水系,如今在英國泰晤士河、德國易北河、荷蘭萊茵河等流域水系均可見其身影。
生命力極強的大閘蟹在歐洲河流裡有豐富食物且缺乏自然天敵,會作爆炸性增長。因為一些不良習性,比如破壞水草而令淡水水產量大減、喜愛在河岸打洞而殃及水壩、每年在遷徙北海的路上毀壞草木等,而被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100種最有破壞力的入侵物種,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更顯示僅在德國大閘蟹已造成8000萬歐元的經濟損失。
說實話,大閘蟹在歐洲最缺少的天敵就是對它垂涎的食家。飲食簡單生活嚴謹的德國人為控制蟹的數量將其碾碎製成飼料或有機肥料,但治理效果甚微。中國人吃蟹則有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曆史,連李白的《月下獨酌》第四首都曾贊“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饕客每到秋季蟹肥膏美時便大快朵頤,大有平衡生態的作用。而今中國因環境污染和引種養殖,野生大閘蟹買少見少,且品種退化風味大減。另一邊廂,有關專家發現,歐洲生活的大閘蟹由於未經其他淡水蟹雜交且環境好,保持了品種純正和品質優良。
醒悟的德國漁民開始賣蟹給當地華人餐館,漁民賺錢除害蟲,食客省錢享口福(據說每斤才20-30港幣),皆大歡喜。中國各養殖基地更開始引入歐洲大閘蟹苗以優化品種,標榜野生無污染的歐洲大閘蟹也登陸中港台的餐桌,雖價格遠貴過本土蟹(每斤600多港幣),卻成為饕客新寵,連新晉品種牧牛湖大閘蟹也難以望其項背。
有些人為中國能為歐洲解決蟹災而頗感自豪,我不太明白。當年的偷渡蟹如今風光回鄉身價倍增,故事挺傳奇。但原產地蟹的品質量身價竟不敵移居國外的,還要靠海外蟹苗純化品種,究竟哪一點值得驕傲?除了品質的考慮,究竟為何食家們樂意貴價買“海歸”蟹?這恐怕要比地溝油、毒奶粉、鞋膠囊的傳奇更令人無地自容吧。
(此加長版發表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E5%A4%A7%E9%96%98%E8%9F%B9-%E8%88%8C%E5%B0%96%E4%B8%8A%E7%9A%84%E7%A7%BB%E6%B0%91/)
大閘蟹,原本主要生長在朝鮮半島至中國福建沿海河口地區,卻在清朝機緣巧合地偷渡至歐洲。原來,當時中國商船為了增加穩定性從長江水系抽取壓艙水,而將大閘蟹苗帶入了歐洲水系,如今在英國泰晤士河、德國易北河、荷蘭萊茵河等流域水系均可見其身影。
生命力極強的大閘蟹在歐洲河流裡有豐富食物且缺乏自然天敵,會作爆炸性增長。因為一些不良習性,比如破壞水草而令淡水水產量大減、喜愛在河岸打洞而殃及水壩、每年在遷徙北海的路上毀壞草木等,而被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100種最有破壞力的入侵物種,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更顯示僅在德國大閘蟹已造成8000萬歐元的經濟損失。
說實話,大閘蟹在歐洲最缺少的天敵就是對它垂涎的食家。飲食簡單生活嚴謹的德國人為控制蟹的數量將其碾碎製成飼料或有機肥料,但治理效果甚微。中國人吃蟹則有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曆史,連李白的《月下獨酌》第四首都曾贊“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饕客每到秋季蟹肥膏美時便大快朵頤,大有平衡生態的作用。而今中國因環境污染和引種養殖,野生大閘蟹買少見少,且品種退化風味大減。另一邊廂,有關專家發現,歐洲生活的大閘蟹由於未經其他淡水蟹雜交且環境好,保持了品種純正和品質優良。
醒悟的德國漁民開始賣蟹給當地華人餐館,漁民賺錢除害蟲,食客省錢享口福(據說每斤才20-30港幣),皆大歡喜。中國各養殖基地更開始引入歐洲大閘蟹苗以優化品種,標榜野生無污染的歐洲大閘蟹也登陸中港台的餐桌,雖價格遠貴過本土蟹(每斤600多港幣),卻成為饕客新寵,連新晉品種牧牛湖大閘蟹也難以望其項背。
有些人為中國能為歐洲解決蟹災而頗感自豪,我不太明白。當年的偷渡蟹如今風光回鄉身價倍增,故事挺傳奇。但原產地蟹的品質量身價竟不敵移居國外的,還要靠海外蟹苗純化品種,究竟哪一點值得驕傲?除了品質的考慮,究竟為何食家們樂意貴價買“海歸”蟹?這恐怕要比地溝油、毒奶粉、鞋膠囊的傳奇更令人無地自容吧。
(此加長版發表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E5%A4%A7%E9%96%98%E8%9F%B9-%E8%88%8C%E5%B0%96%E4%B8%8A%E7%9A%84%E7%A7%BB%E6%B0%91/)
舌尖上的移民
華人的移民史悠久,據說始於商朝,其後因戰亂經商等移民的數不勝數。現今海外華人達5000萬,有的在異鄉落地生根安家立業,也有的功成名就衣錦還鄉。這移民潮中大展拳腳的不僅有人,連動物也“獸”才輩出,最出名的恐怕是大閘蟹。
大閘蟹原在清朝已偷渡至歐洲,當時商船從長江抽取壓艙水增加穩定性,而將大閘蟹苗帶入歐洲水系,如今在英國、德國、荷蘭等河流水系均可見其身影。生命力極強的大閘蟹在歐洲河流有豐富食物且無自然天敵,便爆炸性增長,卻因破壞水草而令淡水水產量大減、打洞殃及水壩、每年遷徙北海的路上毀壞草木,而被列為100種最有破壞力的入侵物種,其僅在德國已造成8000萬歐元的損失。
大閘蟹在歐洲缺少的天敵乃是食家,德國人僅將其碾碎製成飼料肥料,收效甚微。中國人吃蟹則有5000多年曆史,饕客每到秋季蟹肥膏美時便大快朵頤,有平衡生態作用。而今中國因環境污染和引種養殖,大閘蟹品種退化風味大減。歐洲的大閘蟹則因未經雜交且環境好,保持了品種純正和優質。
醒悟的德國漁民開始賣蟹給當地華人餐館,漁民賺錢除害蟲,食客省錢享口福(每斤才20-30港幣),皆大歡喜。中國各養殖基地更引入歐洲大閘蟹苗,標榜野生無污染的歐洲大閘蟹也登陸中港台,雖遠貴過本土蟹(每斤600多港幣),卻成為饕客新寵,連新晉品種牧牛湖蟹也難望其項背。
中國為歐洲解決蟹災,有人頗自豪,我不明白。當年的偷渡蟹如今風光回鄉身價倍增,故事挺傳奇。但原產地出品的質量身價竟不敵移居海外的,還要靠海外蟹苗純化品種,究竟哪點值得驕傲?而除了品質,究竟何故食家樂意貴買移民蟹?
大閘蟹原在清朝已偷渡至歐洲,當時商船從長江抽取壓艙水增加穩定性,而將大閘蟹苗帶入歐洲水系,如今在英國、德國、荷蘭等河流水系均可見其身影。生命力極強的大閘蟹在歐洲河流有豐富食物且無自然天敵,便爆炸性增長,卻因破壞水草而令淡水水產量大減、打洞殃及水壩、每年遷徙北海的路上毀壞草木,而被列為100種最有破壞力的入侵物種,其僅在德國已造成8000萬歐元的損失。
大閘蟹在歐洲缺少的天敵乃是食家,德國人僅將其碾碎製成飼料肥料,收效甚微。中國人吃蟹則有5000多年曆史,饕客每到秋季蟹肥膏美時便大快朵頤,有平衡生態作用。而今中國因環境污染和引種養殖,大閘蟹品種退化風味大減。歐洲的大閘蟹則因未經雜交且環境好,保持了品種純正和優質。
醒悟的德國漁民開始賣蟹給當地華人餐館,漁民賺錢除害蟲,食客省錢享口福(每斤才20-30港幣),皆大歡喜。中國各養殖基地更引入歐洲大閘蟹苗,標榜野生無污染的歐洲大閘蟹也登陸中港台,雖遠貴過本土蟹(每斤600多港幣),卻成為饕客新寵,連新晉品種牧牛湖蟹也難望其項背。
中國為歐洲解決蟹災,有人頗自豪,我不明白。當年的偷渡蟹如今風光回鄉身價倍增,故事挺傳奇。但原產地出品的質量身價竟不敵移居海外的,還要靠海外蟹苗純化品種,究竟哪點值得驕傲?而除了品質,究竟何故食家樂意貴買移民蟹?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雙城記(二):服務(加長版)
紐約現實與幻想的落差,不僅來自硬件設施(如前一篇提到的地鐵),更來自軟件(如服務)。曾聽過不少關於紐約服務差的警告,卻估摸著這年訪客量全球第一的都市應該差極有限(2011年有5000多萬國內外遊客),結果發現這不過是自己的wishful thinking。
入境海關是城市樹立第一印象的窗口,紐約Newark 國際機場(EWR)的海關可謂秩序混亂人員懶散。國際與本土旅客的入境櫃檯雖是分開,排隊時很明顯國際旅客多出數倍,機場人員卻毫無反應,眼見長龍大擺許久,才開始疏導分流旅客去本土櫃檯。入境官員們則更是氣定神閑,慢悠悠地檢查證件之余還互相閑聊或玩手機發短訊,完全置苦等一邊的旅客於不顧。疲憊不堪的我懷念起香港機場的海關,過關快速有序,工作人員精神集中且態度專業,何時有過此等情形。在紐約逗留幾天後才發現,各行業不少服務人員都在工作時當顧客面玩手機,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他們那理直氣壯泰然自若的模樣,態度之惡劣在香港實在是無法想像。
(此加長版發表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E9%9B%99%E5%9F%8E%E8%A8%98%E4%BA%8C%E6%9C%8D%E5%8B%99/)
入境海關是城市樹立第一印象的窗口,紐約Newark 國際機場(EWR)的海關可謂秩序混亂人員懶散。國際與本土旅客的入境櫃檯雖是分開,排隊時很明顯國際旅客多出數倍,機場人員卻毫無反應,眼見長龍大擺許久,才開始疏導分流旅客去本土櫃檯。入境官員們則更是氣定神閑,慢悠悠地檢查證件之余還互相閑聊或玩手機發短訊,完全置苦等一邊的旅客於不顧。疲憊不堪的我懷念起香港機場的海關,過關快速有序,工作人員精神集中且態度專業,何時有過此等情形。在紐約逗留幾天後才發現,各行業不少服務人員都在工作時當顧客面玩手機,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他們那理直氣壯泰然自若的模樣,態度之惡劣在香港實在是無法想像。
搭乘出租車的經歷更加深了我對紐約服務的認識與失望。司機一路不語也無可厚非,到達酒店時,不幫手提行李之餘,還堅持索要15%的小費,否則不許下車,收足錢後仍然一臉不滿揚長而去。就此我總結了一個規律:在紐約,服務者才是上帝,付小費乃是顧客的義務,而收到的服務質素則要看上帝的心情要碰運氣。香港的士司機雖不算熱情,但至少行為規矩且無小費一說,通常會下車幫助搬動行李(雖大件行李有附加收費),基本收費也相對低廉——粗略計算了一下,2公里以上的基本費用香港僅為紐約的50%左右。
紐約值得一提的是中高檔餐廳的服務,水準高且態度好,然而這恐怕與當地餐廳“一對一”的服務和小費機制不無關系。眾所周知,在大部分的美國餐廳用餐,一張檯始終由一位dedicated的服務員負責(不計上菜員),與客人充分交流,提供點菜建議,保證服務到位。通常在買單時該檯小費便全數歸這位服務員,而稍有水準的餐廳小費平均高達18%,是好服務的重要incentive。在香港,中高檔餐廳服務水準不低於紐約,許多地方無單一指定人員服務的制度,大部分餐廳成員無論直接拿小費與否,都會提供高質素的服務,不知與劉華10年前那幾段“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唔夠架”可否有些許關係。“誠懇、親切、專業的服務態度”在吸引顧客的同時,也以軟實力推動了行業的繁榮,如今香港的餐廳總數已幾乎追上紐約(約14000間),而Michelin星級餐廳數量更已與紐約平起平坐(62間),是名副其實薈萃中西的美食天堂。
獨立研究組織HKGolden50的分析報告認為,香港作為全球旅客到訪第二多的城市,預計在兩三年後將取代紐約成為最受歡迎的旅遊城市。紐約若如此吃老本下去,恐怕真的沒運行。
(此加長版發表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E9%9B%99%E5%9F%8E%E8%A8%98%E4%BA%8C%E6%9C%8D%E5%8B%99/)
雙城記(一):地鐵 (加長版)
關於紐約的影視劇看了不少,關於紐約的歌曲聽了N次,關於紐約的美夢發了幾年,而當親身處於那鋼筋水泥的森林中時,卻發覺所有的想像如夢幻泡影般破滅。日居夜住的香港已然是那個最好的城,好得無可取代。
(此加長版發表在主場新聞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E9%9B%99%E5%9F%8E%E8%A8%98%E4%B8%80%E5%9C%B0%E9%90%B5/)
交通是認識一個城市的開始,地鐵則是現代城市交通的必需品,紐約的地鐵卻可以用“髒亂差”來概括。從綠色欄桿圍起的地鐵口走下去,仿佛陷入了另一個世界,地下走道昏暗狹窄,空氣悶熱混濁,滿墻塗鴉汙垢,垃圾蟑螂不時入眼,車廂破舊行駛緩慢,軌道圖字體小到要努力辨識。據說這24小時運行的地鐵入夜後常發生罪案,上年竟有近150人墮下無防護門保護的軌道,而頻繁維修導致停駛令乘客中途下車則是家常便飯。
懷著赤子之心的紐約客可能會辯解:紐約地鐵自1904年起運營,已有過百年歷史,如今由MTA管理,網絡龐大,全長360多公里,日載客500多萬,已實屬不易。然而,有比較才有鑒別:地球這一端的港鐵MTR由地鐵和九廣東鐵合並而成,地鐵開通於1979年,九廣東鐵則早於1910年就開始運營。目前MTR全長210多公里,日載客亦有400多萬,卻能歷久彌新不斷進步,不僅站臺車廂環境整潔標示清晰,並且運行高效安全可靠。統計數字顯示,港鐵延誤幾率僅為1%左右,而紐約地鐵延誤率高達49%,相差甚遠;另外雖然香港面積大過紐約近40%,港人每日平均乘車時間僅為58分鐘,比紐約客竟節省20分鐘左右,相信與方便高效的港鐵不無關系。
MTA與MTR僅差一個字,歷史、規模和吞吐量相近,為何形象和效率卻大相徑庭?相信背後因素很多,而其組織結構的不同乃重要原因之一,是那“看不見的手”在背後發揮著作用。原來,MTA是由紐約州議會設立的公共福利法人機構(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其高層均由州和地方各級政府指派任命,一直經營不善財政狀況堪憂,2011年有300億負債之余,赤字達9億美元。MTR也曾由香港政府全資擁有,但於2000年私有化上市(港府目前仍是大股東),一直致力推行市場商業化和多元化經營,上年利潤約19億美元,是全球少數有盈利的且唯一不依賴政府補貼的城市公共交通運營商。港鐵常被評為全球最佳的公共交通系統之一,更憑其頂尖的管理水平獲得多個國外城市鐵路的專營權(如英國倫敦鐵路、澳洲墨爾本鐵路和瑞典斯德哥爾摩地鐵等)。
那刻呼吸著紐約地鐵裏混濁空氣的我,回想起平日在香港坐地鐵總似行軍打仗般趕時間,行駛稍有短暫停頓便心升不滿,實在是不知好歹兼身在福中不知福。
雙城記(二):服務
紐約現實與幻想的落差,不僅來自硬件(如地鐵),更來自軟件。聽過不少紐約服務差的警告,卻估摸這年訪客量全球第一的都市應該差極有限(2011年有5000多萬國內外遊客),卻發現這只是wishful thinking。
海關是城市樹立第一印象的窗口,紐約海關卻秩序混亂人員懶散。國際與本土旅客的入境櫃檯分開,那天明顯國際旅客多數倍,機場人員卻毫無反應40多分鐘後,才疏導分流旅客。入境官員更氣定神閑,慢悠悠查證件之余還互相閑聊玩手機,不理旅客苦等。疲憊不堪的我懷念起香港,過海關一向快速有序,何時有此等情形。其後幾天才發現,紐約許多服務人員都在工作時當顧客面玩手機,此惡劣態度在香港是無法想像。
出租車加深了我對紐約服務的失望。司機一路不語也罷,到酒店時,不僅不幫手提行李,還堅持索要15%的小費不許下車,收足錢後還一臉不滿。仿佛紐約的服務者是上帝,付小費是顧客的義務,服務得如何則要看對方心情碰運氣。香港的士司機雖不算熱情,但行為規矩且無小費,基本收費也相對低廉(2公里以上費用為紐約的50%左右)。
紐約中高檔餐廳的服務倒值得一提,水準高且態度好,卻恐怕與單個服務者直接獲得平均18%的高昂小費不無關系。香港無論餐廳總數或Michelin星級餐廳數均與紐約持平(約14000間和62間),且每個餐廳成員無論是否直接拿小費,都會提供高質素的服務。
HKGolden50的報告指出,香港作為全球旅客到訪第二多的城市,預計在2-3年後將取代紐約成為最受歡迎的旅遊城市。對於這一天的到來,相信每個人都充滿信心和期待。紐約若如此吃老本下去,恐怕真的沒運行。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雙城記(一):地鐵
關於紐約的影視劇看了不少,關於紐約的歌聽了N次,關於紐約的夢發了幾年,而親身處於那鋼筋水泥森林中時,卻發覺之前的想像泡影般地破滅,香港的好仍舊無可取代。
交通是認識一個城市的開始,地鐵則是交通必需品,而紐約地鐵卻可用“髒亂差”概括。從綠色欄桿圍起的地鐵口走下去就好比進入了另一個世界,走道昏暗狹窄,空氣悶熱混濁,滿墻汙垢垃圾四散,軌道旁無防護門,車廂破舊行駛緩慢,小字體的軌道圖難以閱讀。據說24小時運行的地鐵在夜晚常發生罪案,上年更有近150人墮軌,因維修停駛導致不便更是普遍。
紐約客可能會辯解:現由MTA管理的紐約地鐵自1904年起運營,已有過百年歷史,網絡龐大全長360多公里,日載客500多萬,已實屬不易。殊不知港鐵MTR的前身(過去的九廣東鐵)也早於1910年已開始運營,如今MTR全長210多公里,日載客亦有400多萬,卻能歷久彌新不斷進步,不僅環境整潔標示清晰,更運行高效安全措施到位。
MTA與 MTR僅差一個字,歷史和吞吐量相近,為何形象和效率卻大相徑庭?相信因素很多,而組織結構的不同乃其一,是那“看不見的手”在背後發揮著作用。MTA是紐約州議會設立的公共福利法人機構(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高層均由政府指派任命,經營不善財政堪憂,上年有300億負債之余赤字達9億美元。MTR曾由港府全資擁有,而在2000年私有化上市(港府仍是大股東)後推行市場和商業化經營,上年利潤約19億美元,乃全球少數有盈利的且唯一不依賴政府補貼的城市公共交通運營商,更憑頂尖的管理水平獲得多個外國城市地鐵專營權。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通才與專家
品牌令顧客聯想到其所象徵的產品服務:星巴克令你想起香濃的咖啡,Apple令你想起高科技的電腦手機。提到“卓悅”,你若只想到化妝品就太out了,人家如今還賣各式奶粉和紅酒。提到“百老匯”,你若只想到家電與電子產品就又out了,人家如今還售各款手表。
在瞬息萬變的商界保持競爭力,豐富貨品拓展服務無可厚非,更不時成為品牌起死回生的契機。然而,香水瓶邊琳瑯的奶粉罐和酒樽,相機櫃邊滿目的腕表,實在令人莫名其妙。背後動機除了滿足4千萬內地客的消費urge以圖“一站式賺到盡”,似乎與品牌的長遠發展沒有任何邏輯關系。著眼短期利益見招拆招的經營模式能否sustainable,是個問題。
把握商機,進行多元經營拓寬產品服務的同時,保持品牌形象鮮明深入人心,化粧品專門店莎莎無疑是成功案例。78年從一小櫃位開始,如今成為上市公司且擁有遍布亞洲6個市場250多間店鋪專櫃,莎莎為人熟知的戰略是越過代理從廠家直接進貨,以降低成本穩定貨源,此外其在多元化經營方面也頗成功。早在10年前已眼光獨具地入股健美中心,開設纖體中心,代理中藥健康產品,建立購物網站。步步準捏市場脈搏,時時緊聯核心主業,提高利潤分散風險的同時,賦予品牌新的詮釋和生命。莎莎定位鮮明且基礎紮實,自然成為本地客遊客的必去之店。
做通才還是專家?商業案例對職業生涯也具啟示意義:There is a fine line between generalist and specialist.
通才不等於“雜才”,而是對多個領域有非perfect也excellent的見解,乃博學的專家。專家在單一領域深入研究拓寬經驗,可觸類旁通整合知識,乃精進的通才。
標籤:
百老匯,
卓悅,
星巴克,
莎莎,
Apple,
generalist,
specialist,
sustainable
打破慣性
朋友K與合夥人去日本出差,生意剛剛起步的他們格外留意成本控制,於是合夥人提出聯絡相熟的經紀可以拿到優惠機票價,K請他少安毋躁之余,自己在網上三下五除二地尋到僅港幣1900元一張的來回機票,合夥人又驚又喜直贊厲害。這是打破慣性思維的一個小例子:人們長久以來習慣性地認定旅行社或經紀一定能找到good bargain,卻忘記了網絡時代的好deal就在幾下鼠標click之間。
蘋果樹下被砸腦袋的牛頓悟出了物理學三大定律,而第一條慣性定律雲:一切物體總保持運動或靜止狀態,除非外力作用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原來該定律也適用於人的頭腦與思維:懶於獨立思考,直接人雲亦雲,忽視周圍變化,固守多年成規,懼怕破舊立新。
我們身邊的這類例子比比皆是:金融風暴打得市場風雨飄搖多國政經不穩,大批畢業生仍舊覺得入投行做trader才算光明大道,不理個人才華及發展方向何在;某藍籌股不停買了十幾年,即便大勢已去也緊抓不舍得放手,不見宏觀微觀條件已轉變;QE3後被恐懼轟炸的未“上車”的80後急急買樓,仿佛擁有磚頭才配挺胸擡頭,不顧經濟狀況能否承受;不管什麽奢侈品,有明星用就值得追捧;不管什麽官員,戴靚表就是貪官;不管什麽措施,來自政府就有意見。
在這個知識信息爆炸的年代,唾手可得的information已成為commodity,正如某傳媒前輩曾精辟指出的:現在社會太多資訊,而太少智慧。打破慣性思維,憑借獨立思考,形成獨到見解,進而增長智慧,才是為社會為自己value adding的不二法門。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追
正當銅鑼灣核心地帶的鋪頭個個叫著天價,“克隆”般大興土木變身為金鋪表鋪名牌店時,幾間本地“福”字金鋪宣布銷售減速,三兩奢侈品牌在Burberry盈警的當頭棒喝下股價驟跌,自由行更由高峰期退熱空有人數卻消費疲軟,不禁令人替這些甫以高價承租鋪頭的奢侈品牌捏了把汗。商家馬不停蹄地追著消費的風潮,卻往往遲了半步,一頭紮進party以為趕上了高潮,卻未覺遊戲者早已意興闌珊。
不停追趕他人的腳步,意味著你永遠都將慢半拍。
這好比入大學選專業:眼看科技股神話不斷湧現,便熱血沸騰地讀電腦,未及畢業泡沫已滅;接下來的一茬眼看金融業風光無限,削尖腦袋讀了個不知所謂的金融學,四年後打起領帶開口閉口IPO發債,腰包鼓起的速度卻不及風暴的威力,紙醉金迷的夢未醒已成redundancy被掃地出門;轉眼間智能手機人手一部的現實宣告新科技時代的來臨,堅守理想的IT人趕上了好時代大步向前,那個特立獨行常穿turtleneck的nerd占據了報章雜誌網頁和許多人的生活起居,引得大批年輕人再次沈醉科技夢。
這也好比入市選股票:今天聽本土股神先生說123,就眼也不眨地大筆入貨,且不知大基金剛玩夠,突然清倉大賣撒落一地雞毛狗血;心痛不已卻未曾悔改,換個信仰聽起北方女神仙的細價傳說,滿心歡喜地以為可以四兩撥千斤以小博大,竟然發現投資賬戶上的價兒越來越細。
縱觀社會每一次進步,都來自突破創舉而非追隨復制。跟從內心的聲音,才能看清未來的方向,提早把握機遇。Steve Jobs曾說“我跟著直覺和好奇心走,遇到很多東西, 此後被證明是無價之寶”,而他依此成就的帝國至今仍引領著消費者的意識。
標籤:
自由行,
股神,
盈警,
科技股,
奢侈品,
細價,
意興闌珊,
銅鑼灣,
Burberry,
redundancy,
Steve Jobs,
turtleneck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犯錯
所有人在工作中都難免犯錯,尤其在節奏快工作量大的行業和職位上。然而如何面對和處理錯誤,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反應和策略:有人愛問“為什麽”,而這只會讓人找借口推責任,有人則愛問“如何”,積極地尋找解決方法。兩者的分別只在於究竟是將attention擺在個人得失上,還是任務成敗上。
職場高手多是將全副精力集中於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因為只要工作得到妥善處理,究竟錯誤在於誰都不再重要,且整個團隊都將受益。
當人將錯誤推給他人或外界,就等於將決定權也交了出去,放棄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結果多半錯上加錯。從今天開始,與其常問WHY,不如多問幾句HOW。
職場高手多是將全副精力集中於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因為只要工作得到妥善處理,究竟錯誤在於誰都不再重要,且整個團隊都將受益。
項目中,團隊突然發現某關鍵財務implication有誤,其偏差甚至可能影響整體決策。搭建模型的A組分析員立刻慌了神,推卸責任說是B組沒將最新數據及時分享;B組分析員則不示弱地反擊,稱已將所有數據傳送,乃A組疏忽導致模型未有更新;僵持不下之際,雙方又將矛頭指向advisor,責怪是他們提供的數據有誤。頓時,問題毫無頭緒,情況愈發混亂。
正當內部打得頭破血流之際,兩位上司冷靜地叫停所有紛爭,很有“大將之風”地聚在一起,有笑有說地討論如何更新模型、核定影響程度及向總部作出合理解釋。他們很清楚,出了這類問題通常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責任,此刻就算能分清錯在誰也無法改變數據有誤的事實,與其浪費時間爭拗對抗,不如抓緊機會補救解決。手下的人見上司並不過於追究責任,也解除了對峙狀態,轉而心平氣和地聯手研究具體解決方案及準備書面材料,再次統一目標精誠合作。
當人將錯誤推給他人或外界,就等於將決定權也交了出去,放棄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結果多半錯上加錯。從今天開始,與其常問WHY,不如多問幾句HOW。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面子時間
“老板走沒?”“沒呀,還在開會。”“老板幾時飛?”“今晚嘍。”表面上靜得只有鍵盤聲的辦公室,實際上暗潮洶湧,即時聊天軟件上同事間的信息傳輸分秒必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老板的時間表是熱門話題。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了上司的作息行程對於私人生活的策劃有戰略性意義。
在香港工作壓力實在大,不單節奏快,更要受面子時間(face time)的折磨,老板未走,崗位一定堅守——沒事兒做? 扮忙讀新聞查網上銀行總可以吧。老板一走,立刻腳底抹油(即“溜走”)——任務沒做完?晚一天不會死人的,明天再做啦。勤勞自律工作時間長的老板常遭員工在背後抱怨為何整天賴在辦公室不走;而自由出入來去無蹤的老板又受員工批判為何懶惰不以身作則如何激勵下屬。說到底,是做下屬的一班人對上班時間有迷思和心結,而老板的好壞更不能夠以面子時間長短定奪。
不少成功人士的秘訣都來自辦公室之外的功夫。前幾期提到那位叱咤金融界30余年的前輩就是個經典例子。做投行head期間,他平均只花30%的時間在辦公室裏處理郵件,另外30%用來socializing和networking,剩下的30%則用來休息和reflecting。結果他不單將行政工作處理得當,更憑與同行客戶充分溝通而為團隊爭取連年top的榮譽,在此之余又因有思考空間而不斷為團隊和自我調整戰略而穩坐業界頭把交椅。表面是忙裏偷閑,實質則正相反,乃是懂得利用時間發揮最大效用。
這個秘訣又何嘗不適用於其他職業階層的人士,與其浪費時間在面子工程上,倒不如對自己和他人誠實些,真正提高工作效率和生命質量。
標籤:
忙裏偷閑,
金融界,
辦公室,
頭把交椅,
職業階層,
face time,
networking,
reflecting,
socializing
盲點
項目開始已兩個多月,Y發現自己的工作範圍僅限於處理admin類的任務,無法完全投入,似乎總有一堵墻阻擋他全面了解項目進度。
曾經的優點變成阻礙發展的缺點,有利於某項工作的性格優勢變成另一項工作最忌諱的性格缺陷,當事人不僅視而不見甚至還一如既往地“發揮優勢”,實在無異於職場慢性自殺。
原來,Y剛加入公司不久但人緣極好,在公司內外都廣交朋友。最初僅負責行業分析時,有什麽數據信息的問題,他總能找到合適的聯絡人另辟蹊徑地解決,這broad network便成為Y突出的優點之一,頗得上司同事的贊許信任。Y更常把從在其他部門甚至同行公司工作的朋友那聽來的小道消息散布開去,力圖強化自己交遊廣泛和信息充足的特點。而這特點也漸漸產生了副作用,令他在同事眼中形成了有點gossipy的形象。
如今Y開始接觸並購項目,仍樂此不疲地將從對手公司道聽途說來的消息與項目同事分享,本以為非常value adding且會為自己的positioning錦上添花,卻沒估到上司知悉情況後便多了個警惕心。每當項目有重大進展時,上司會在brief其他同事之余補充一句:“暫時不必通知Y”,以防他在“收料”的同時不慎泄露情報。
曾經的優點變成阻礙發展的缺點,有利於某項工作的性格優勢變成另一項工作最忌諱的性格缺陷,當事人不僅視而不見甚至還一如既往地“發揮優勢”,實在無異於職場慢性自殺。
能針對顧客需求提供切合口味的產品和服務的,才是聰明的商家。職場也如此,能針對崗位和上司需求而工作,才有機會不斷提高和晉升。Y需要做的只不過是充分理解目前並購崗位的要求,在保持自己性格的同時修正在團隊面前的presentation,盡量downplay與崗位需求不符的特質,而專著提高項目執行力和保密能力,當前的困境就會大大改善。
南橘北枳
希慎廣場終於正式開幕,將銅鑼灣本已洶湧的人潮推向高峰。誠品書店則是開幕的亮點,帶來一股臺灣文化氣息,首日通宵營業更彰顯特色,然而擁擠程度和人流控制令我心向往之卻用腳投了棄權票。
古話道“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恰恰反映了我對誠品未來的擔憂。水土的不同若可令植物改變性質,令人改變行為,會不會也令經營模式“走樣”和令文化氣息“變味”?
有多少人知道,專註人文藝術有22年歷史的誠品,在開始經營的16年裏都在“賠本”。創始人吳清友之所以能長期堅持不斷投資開店,全仰賴大股東的支持和文人藝術家的宣傳。如今臺灣誠品風格獨特自成一家,環境舒適清靜有空間感,書架前角落裏零星散布悠然翻書的讀者,人來人往卻井井有條。許多遊客行色匆匆卻必去誠品“朝聖”,以充分感受臺灣的文化氛圍與“慢生活”。
吳清友希望該書店為香港民眾塑造“靜謐安定的氛圍”,成為“安頓身心停泊心靈的港口”,著實令人捏一把汗。開張首日的香港誠品好似集市般擁擠而嘈雜,且已有本地客投訴空間不足及累計卡不可儲分等,迅速實現香港“本土化”。另外,誠品雖然目前僅支付低廉租金,然而身處香港最昂貴商業區最新地標坐擁三層樓的壓力不容小覷;誠品與希慎能否求同存異,在提供文化空間、保持“慢活”特色的同時達到共同的經濟效益,還是個有待考驗的課題。
古話道“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恰恰反映了我對誠品未來的擔憂。水土的不同若可令植物改變性質,令人改變行為,會不會也令經營模式“走樣”和令文化氣息“變味”?
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饑餓感
如今港人早已習慣了廣東道上全身名牌兩手購物袋的內地人,高級餐廳裏此起彼伏的普通話。有人對此欣喜不已,有人嗤之以鼻,也有人無動於衷,卻很少有人看到這消費行為背後的信息——內地人充滿了饑餓感,無論對於努力奮鬥創造財富,還是瘋狂消費享受財富。
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統計,2011年共有近4,200萬訪港遊客,總消費額達2,530億港幣,約占香港上年GDP的13%,而遊客中近70%為內地人。饑餓感是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繁榮的力量,更是提升個人事業生活的推手。
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統計,2011年共有近4,200萬訪港遊客,總消費額達2,530億港幣,約占香港上年GDP的13%,而遊客中近70%為內地人。饑餓感是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繁榮的力量,更是提升個人事業生活的推手。
世間萬物循環往復,成功失敗向來互為因果,饑餓感會令人奮發圖強,而餐餐吃到滯又會令人喪失動力。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便是個有趣的例子。近年英國經濟衰退,奧運對經濟的刺激不敵歐債風暴的破壞力,高達8%的失業率達到近二十年來的最高點,而三分之一的失業者為25歲以下的青年,甚至許多牛津劍橋的學生一畢業就面臨失業。
好友K的英國友人便抓住這個契機,開設了自己的獵頭公司,專門針對英國名校畢業的本土高才生,為他們牽線搭橋來到亞洲尋找工作機會。難能可貴的是,這些英國青年深知機會寶貴,甚至願意接受沒有底薪的工作職位,只需一紙工作簽證,憑借自己的學識和熱情,在香港或新加坡開始職業生涯。這若不是饑餓感產生的驅動力,又是什麼?
一邊廂,受饑餓折感磨多年的內地人邊艱苦奮鬥邊學著享受,文憑在手苦無出路的英國青年把握機會踏實工作;另一邊廂,平日三餐不愁的香港學童們絕食靜坐,揮霍著本應學習的時光忙著抗議。香港這個城市的未來似乎有了著落,而香港人的未來呢,似乎仍舊迷霧重重。
否定自我否定
朋友K的基金合夥人最近很低落,懷疑公司策略是否正確,是否應該更進取。原因很簡單:大市波動,旗下基金少量縮水,錯過幾次短期反彈,又面對成本上漲的壓力。其實K公司的處境並不差,合夥人乃風險控制出身,基金作風保守穩健,在市況不濟的當下很吸引腳踏實地尋求資本保障的客戶。
K與合夥人分享了個<Fooled by Randomness*>裏的小故事。在華爾街10余年的Nero是個統計出身智商極高的prop
trader。他厭惡風險而采取保守策略,以trade美國國債為主。平均50萬美金的年收入(頂峰曾達200多萬美金)相對其他traders雖不值得炫耀,他卻憑穩健的portfolio經受住幾輪金融風暴的考驗,得以留在這mortality
rate很高且很現實的行業。
Nero對生活的滿足和策略的自信卻被新鄰居John打破了。John是個垃圾債trader,後生幾年智商不高,但收入是Nero的10倍多,生活奢華擁有豪宅和4架跑車。對比之下,Nero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和trading哲學,懷疑是否傻乎乎地錯過了許多賺錢機會。如此這般被懷疑折磨了多年後的一天,Nero得知鄰居trader因“爆煲”而被炒,大屋變成大筆債務,跑車也消失無蹤,才對自己的堅持深感欣慰。
投資市場常會突發隨機事件,伴隨而來的有機遇更有風險。K的合夥人忘記了,他們公司之所以能歷盡20多年市場動蕩而日益成長,以保守策略著稱而有一批擁躉客戶,恰恰是多年堅持審慎投資策略和嚴格風險控制的結果;與其自我懷疑否定,不如保持風格乘勝追擊。
---------------------------------------------------------------------------------------
注:作者为Nassim Nicholas Taleb,曾著畅销书<The Black
Swan>。
腳踏實地的力量
前天與一位在金融圈和生意場摸爬多年的朋友J聊起一位共同熟人N最近離開投行,借他人打本及自己的創意,正計劃開設咖啡店。講到N如何將裝潢擺設格調計劃周到,如何憑才智拿到某品牌集團的支持等,J頻頻點頭之際也潑了盆冷水:“我最關心的是N能否回答一個根本性問題——為何賣咖啡可以賺錢。”
這的確是個最基本的問題,與格調創意無關,不新鮮也不刺激,卻是實實在在的生意之本:固定成本多少,流動成本多少,銷售量如何,利潤幾成,手頭流動資金多少,能承受多久虧損等等。做生意的每一天都是虧損與盈利的戰鬥,而許多創業之初的人往往會被所謂“創意”占據所有的精力和資源,忽略了最實在也是最枯燥的經營和帳目。
無論在哪裏工作,從事任何行業,“腳踏實地”都是最核心的技能。這個成語來自《資治通鑒》的主編司馬光的好友邵雍對他耗費19年心血日夜編纂史書巨著的概括。而現代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股神巴菲特,他能將自己26歲時從親友那裏湊來的10萬美金增長到今天的400多億美金,就是依靠腳踏實地的精神。每進行一項投資前,他總是嚴謹地做所有的研究分析以及管理層訪問,絕不隨市場人氣而輕舉妄動。
公司常有位同事在午飯時間“幻想”如何做大生意賺大錢,好過在公司打工悶到死又難出頭。我偶爾聽到禮貌性地微笑,心裏卻很犯嘀咕,雖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心浮氣躁、不願腳踏實地做好士兵的人,又如何能成為好將軍”?
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問題
每日工作中,總會觀察與反思自己與上司的差距何在,以及如何縮短差距不斷進步。有差距的領域不少,總結起來卻不外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能力高的人都很善於提問題,並能一針見血,直達重點。
某次請稅務專家做不同收購結構下買賣雙方稅務支出的對比,對方進行了詳細的計算,遞交的excel sheet有十多頁。我用心閱讀以理解假設條件和計算邏輯,通過bottom-up的方法核實分析結果是正確的。將總結報告發給老板不出半小時,彈回來一個問題——為何同結構下賣方稅務支出不等於買方稅務節約。我心底知道分析結果沒有錯,卻也明白這是個關鍵問題。不禁慚愧自己雖研究了許久,但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迷失在細節裏不能立刻給出答案。不由佩服老板透過復雜現象直擊核心的能力:提問題的質量反映思考的質量。
能力高的人更善於解決問題,且懂得抓大放小,有條不紊。
某次大型presentation前夜,所有材料已裝訂完畢之際,老板突然發現漏洞:合作框架圖裏沒有對應對方各職能部門的稱謂,要求立即更改。見我面有難色,老板解釋道:這一細節不僅表現我們有做過homework而且向對方表示尊重,對第一印象大有提升作用,因而必須要改;又補充:若印刷人員對OT有意見,自己可親身出馬疏通解決。結果presentation非常順利,對方表示很欣賞我們對他們的細心及尊重。雖然老板提出了問題,卻能主動承擔協調的角色,並在整體上推進了業務:他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永遠以problem solver的身分position自己。
工作軟實力
上一期“思維地圖”,講的是項目管理和工作的技術層面,今期想談談更加重要的工作“軟實力”層面,比如presentation, 分散風險等等。
“分散風險”實質是“有效配置資源”。不少項目管理的“初學者”常因為有心做好項目而到處攬責任上身,結果不僅吃力不討好,而且將風險集中於自己身上。前幾天和分析員B趕匯報材料,臨時有項分析任務需要咨詢公司的人完成,在對方不停提問又時間緊急之下,B決定代替咨詢公司親自完成該分析。結果B不僅在分析上犯了技術性錯誤,還浪費了本用來完成自己手頭工作的時間,受到雙重的責問。
“Presentation”即是“做好表面文章”,聽似膚淺,實則非常關鍵。舉個簡單的例子,A通常夜晚早收工一些以保證第二天精神熠熠返工;B則喜歡利用夜晚安靜的時間趕工,卻導致翌日困倦遲到。A通常在開重要會議前,會溫習項目要點的數據和問題,開會時總能對答如流,可信度不斷提高;B卻由於通宵趕工而在困倦之余頭腦轉速下降,又缺乏時間為會議做準備,回答問題反應遲鈍,給人留下負面印象。兩人總體的努力的程度也許並無分別,卻在上司和同事眼中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聰明的工作者永遠知道,要把80%的時間用在20%的重點“出鏡”機會上裝備自己,先可事半功倍。
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應集中用在自己分內和擅長的任務上,而將屬於其他人的任務留給其他人去負責和完成,如此不僅有助提高整體效率,更能降低和分散職責風險。
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思維地圖
最近項目忙得如火如荼,項目管理團隊核心成員僅三人,卻能保持按計劃不斷推進項目,最要多謝的是team leader的Mind Map(思維地圖)。
項目未正式啟動前,team leader已用鉛筆在A4紙上畫了張草圖,預見一系列的工作要點。地圖中間是項目名稱,輻射出幾個“枝幹”代表要點問題,枝幹再延伸出分支代表為解決問題需進行的工作及細節,並標明負責人與deadline。之後每星期開始時,team leader都會靜坐一旁,更新這張地圖——任何問題得到了解決,衍生了變化和新分支,或是有新的問題出現,地圖都會相應地改變。根據此圖,team leader就會發起一系列的討論和分析工作,解決疑難問題,觀察項目進展,修正時間表。
思維地圖其實並非team leader專利,而是個應用廣泛的借圖像輔助思維的工具,由英國人Tony Buzan於上世紀70年代提出。它的優點是比單純的文本更加接近人思考時的空間性想像,同時使用左腦(數理語言邏輯分析能力)和右腦(想像色彩空間能力),以擴散性思考和brain storm(頭腦風暴)為本,建立起概念性的組織任務的框架,能快速激發靈感,有助提升創意思考能力。
項目管理者的最大挑戰往往是當你自己忙得焦頭爛額時,如何確保每個參與者都盡忠職守地繼續推進他們手頭的任務,如何確保每個要點問題都在按計劃得到解決,如何確保新問題得到關註和解決。在歷時三四個月過程繁復人員眾多的項目上,思維地圖的重要性就更加彰顯,不僅有助理清思路,更能補充遺漏。
說到這,我也且將鍵盤擺一邊,拎起許久不用的鉛筆開始一張自己的思維地圖。
項目未正式啟動前,team leader已用鉛筆在A4紙上畫了張草圖,預見一系列的工作要點。地圖中間是項目名稱,輻射出幾個“枝幹”代表要點問題,枝幹再延伸出分支代表為解決問題需進行的工作及細節,並標明負責人與deadline。之後每星期開始時,team leader都會靜坐一旁,更新這張地圖——任何問題得到了解決,衍生了變化和新分支,或是有新的問題出現,地圖都會相應地改變。根據此圖,team leader就會發起一系列的討論和分析工作,解決疑難問題,觀察項目進展,修正時間表。
思維地圖其實並非team leader專利,而是個應用廣泛的借圖像輔助思維的工具,由英國人Tony Buzan於上世紀70年代提出。它的優點是比單純的文本更加接近人思考時的空間性想像,同時使用左腦(數理語言邏輯分析能力)和右腦(想像色彩空間能力),以擴散性思考和brain storm(頭腦風暴)為本,建立起概念性的組織任務的框架,能快速激發靈感,有助提升創意思考能力。
項目管理者的最大挑戰往往是當你自己忙得焦頭爛額時,如何確保每個參與者都盡忠職守地繼續推進他們手頭的任務,如何確保每個要點問題都在按計劃得到解決,如何確保新問題得到關註和解決。在歷時三四個月過程繁復人員眾多的項目上,思維地圖的重要性就更加彰顯,不僅有助理清思路,更能補充遺漏。
說到這,我也且將鍵盤擺一邊,拎起許久不用的鉛筆開始一張自己的思維地圖。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任務定律
團隊裏有位同事常請病假,又碰巧都在周一周五,有人閑言碎語質疑為何如此巧合。病假幾分真假只有同事自己清楚,然而無論身病還是心病,常缺席無疑會有惡性循環,“out of sight, out of mind”引致上司有意無意地對她減少任務分配,久而久之任務少擔子輕,人失去鬥誌就更易病。
同時間團隊裏也有人身兼多個項目,每天早晚忙個不停,反而極少告病,且越發思維敏捷精神熠熠,正所謂“能者多勞”。
記得曾讀過一句話:If you have an urgent task, give it to a busy person--they will get it done quickly(將緊急任務交給忙人,他們會第一時間完成)。頭腦與能力都好比肌肉,會越用越發達。面對的困頓處境和解決的疑難問題多了,能力不斷增強。將任務交給這些“肌肉”發達的人,效率高質量好的機會的當然更大。
關於任務分配,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Hlade法則:If you have a difficult task, give it to a lazy person--they will find an easier way to do it(將困難任務交給懶人,他們會用簡單的方法解決)。個人覺得需要加個前提:即任務不緊急。懶辦法的執行過程貌似輕松,諷刺的是,懶人找到懶辦法的過程卻可能煞費周折,整體時間精力的節約有限。
曾有次要A幫手從網上下載文件,若按部就班地做也就半個小時,A卻偏偏花了一個小時研究出如何bulk下載,還得意不已。事後雖覺可笑,我卻也表示贊許,因為對待既不提升能力也不緊急的任務,要秉承的原則是:Outsourcing 100% what you know how to do(將所有自己會做的任務都分配出去),而將時間精力用在更有挑戰更重要的工作上。
同時間團隊裏也有人身兼多個項目,每天早晚忙個不停,反而極少告病,且越發思維敏捷精神熠熠,正所謂“能者多勞”。
記得曾讀過一句話:If you have an urgent task, give it to a busy person--they will get it done quickly(將緊急任務交給忙人,他們會第一時間完成)。頭腦與能力都好比肌肉,會越用越發達。面對的困頓處境和解決的疑難問題多了,能力不斷增強。將任務交給這些“肌肉”發達的人,效率高質量好的機會的當然更大。
關於任務分配,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Hlade法則:If you have a difficult task, give it to a lazy person--they will find an easier way to do it(將困難任務交給懶人,他們會用簡單的方法解決)。個人覺得需要加個前提:即任務不緊急。懶辦法的執行過程貌似輕松,諷刺的是,懶人找到懶辦法的過程卻可能煞費周折,整體時間精力的節約有限。
曾有次要A幫手從網上下載文件,若按部就班地做也就半個小時,A卻偏偏花了一個小時研究出如何bulk下載,還得意不已。事後雖覺可笑,我卻也表示贊許,因為對待既不提升能力也不緊急的任務,要秉承的原則是:Outsourcing 100% what you know how to do(將所有自己會做的任務都分配出去),而將時間精力用在更有挑戰更重要的工作上。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三句箴言(3)
之前分享了某金融前輩總結的箴言的前兩句:“凡事皆有Compounding Effect (復利效應)”和“Always Check The Front Page (永遠檢查封面)”。今天分享最後一句:Everthing Has Its Consequence (凡事考慮後果)。
這句話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說的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與佛教的因果論類似: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因果輾轉相生,善因結善果,反之亦然。每個行為想法實施前,都值得慎重考慮它對自己他人的影響及可能的後果。不少隨慣性生活和做事的人都因疏忽考慮後果而栽了跟頭。友人公司曾炒了兩個董事,背後原因復雜,但兩人有個共同點,即濫用公司資源滿足私利:一個用公數為自己的辦公室添置家電,另一個則依據私利的多少來選取供應商。若他們能在作出這些行為前遏制一己私欲,思考一下後果如何,也許本可以避免事業的悲劇。
第二個層面說的是“要分清楚原因(行動)和結果(目標)。”不少人常常太過專註於目標(理想的結果),將目標誤作原因盲目執行,最後導致不理想甚至相反的結果,損害目標的達成。舉個例子,金融海嘯之所以破壞力巨大,就是因為太多機構執著於股東價值最大化,而過度使用結構衍生工具以期提高收益,結果承擔了過量的風險,最後反將所有的價值都報銷了。針對這個層面,前輩有個好建議,即時刻牢記目標,而只做將自己與目標拉近的事情,拒絕做將自己與目標扯遠的事情。
這句話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說的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與佛教的因果論類似: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因果輾轉相生,善因結善果,反之亦然。每個行為想法實施前,都值得慎重考慮它對自己他人的影響及可能的後果。不少隨慣性生活和做事的人都因疏忽考慮後果而栽了跟頭。友人公司曾炒了兩個董事,背後原因復雜,但兩人有個共同點,即濫用公司資源滿足私利:一個用公數為自己的辦公室添置家電,另一個則依據私利的多少來選取供應商。若他們能在作出這些行為前遏制一己私欲,思考一下後果如何,也許本可以避免事業的悲劇。
第二個層面說的是“要分清楚原因(行動)和結果(目標)。”不少人常常太過專註於目標(理想的結果),將目標誤作原因盲目執行,最後導致不理想甚至相反的結果,損害目標的達成。舉個例子,金融海嘯之所以破壞力巨大,就是因為太多機構執著於股東價值最大化,而過度使用結構衍生工具以期提高收益,結果承擔了過量的風險,最後反將所有的價值都報銷了。針對這個層面,前輩有個好建議,即時刻牢記目標,而只做將自己與目標拉近的事情,拒絕做將自己與目標扯遠的事情。
三句箴言(2)
上期分享了某金融前輩總結30余年人生事業精華的三句箴言的第一句,“凡事皆有Compounding Effect (復利效應)”,今天分享第二句:Always Check The Front Page (永遠檢查封面)。
前輩曾為sell side分析員,其核心產品分析報告的主體內容千變萬化,封面卻相對統一,通常有行業、公司、標題、日期、買賣信號、目標價、交易價、分析員信息、摘要等。前輩說:無論報告內容多麽有見地,若封面有錯誤遺漏,可信度立即受損。舉例說,分析報告有time sensitivity,若遺漏日期,就失去了及時性和可操作性。另外,通常客戶只讀封面要點,一個小錯誤就可能令分析員為數十頁主體內容花費的努力付諸東流。
透過字面意思,這句箴言其實是讓你“永遠檢查最明顯的地方”,可以應用在工作生活各方面。今年CFA不少考生被拒入場而浪費了數月的準備,只因沒有事先檢查最明顯的“考生須知”。 還有,由於第一印象三秒內已定,所以面試當日外形smart比頭腦smart更重要,出門前一定要檢查儀容。另外,如今工作多用電子郵件,準確撰寫和充分理解郵件的能力相當重要,也許你寫了封分析透徹面面俱到的郵件,卻因幾個typo而令整個郵件甚至你的reliability大打折扣,或者你提了個自以為聰明的問題,卻沒發現email chain裏早有交待,這些都可通過“檢查最明顯的地方”來避免。
仔細想來,這句箴言和“80/20法則”有異曲同工之妙,check the front page也許只花20%的功夫,卻可能糾正原本會造成80%損失的錯誤。
前輩曾為sell side分析員,其核心產品分析報告的主體內容千變萬化,封面卻相對統一,通常有行業、公司、標題、日期、買賣信號、目標價、交易價、分析員信息、摘要等。前輩說:無論報告內容多麽有見地,若封面有錯誤遺漏,可信度立即受損。舉例說,分析報告有time sensitivity,若遺漏日期,就失去了及時性和可操作性。另外,通常客戶只讀封面要點,一個小錯誤就可能令分析員為數十頁主體內容花費的努力付諸東流。
透過字面意思,這句箴言其實是讓你“永遠檢查最明顯的地方”,可以應用在工作生活各方面。今年CFA不少考生被拒入場而浪費了數月的準備,只因沒有事先檢查最明顯的“考生須知”。 還有,由於第一印象三秒內已定,所以面試當日外形smart比頭腦smart更重要,出門前一定要檢查儀容。另外,如今工作多用電子郵件,準確撰寫和充分理解郵件的能力相當重要,也許你寫了封分析透徹面面俱到的郵件,卻因幾個typo而令整個郵件甚至你的reliability大打折扣,或者你提了個自以為聰明的問題,卻沒發現email chain裏早有交待,這些都可通過“檢查最明顯的地方”來避免。
仔細想來,這句箴言和“80/20法則”有異曲同工之妙,check the front page也許只花20%的功夫,卻可能糾正原本會造成80%損失的錯誤。
三句箴言(1)
最近聽到一位金融界前輩總結從業30余年的閱歷,精煉成三句箴言,深覺受益,想分次與大家分享。
第一句:凡事皆有Compounding Effect (復利效應)。復利是指以每年的收益產生額外收益,即今天的1萬元存下來,若年息3%,25年後將double還多。該定律也適用於人生:一個個有益的行為接連發生,不斷“利滾利”,就會產生可觀的人生收獲。相反的,開始1萬元的投資,若每年損失3%,25年後將剩一半不到;而人生中若錯誤的行動接踵而至,則會有無法想象的“復加”破壞力。
反面教材比比皆是,尤其在才俊倍出的金融業。近期有樁可能涉及綁架及不雅錄影的醜聞,懷疑涉案主角是位基金界新星,曾20多歲已任職對沖基金MD,後設立自己的基金,名噪一時。該基金卻在上年突然停滯,傳言懷疑他因交友不慎而涉案,精神財富與名譽均受打擊,只能暫時隱退。友人任職的財富管理公司某日來PITCH的人居然是該公司創始人之一的P先生,驚詫之余友人得知P先生雖曾名震業界且家財萬貫,卻因數次離婚分身家,而付出了巨大的經濟精神代價,數十年下來處境已大不如前。在商業社會裏,因錯誤甚至愚蠢決定而逐漸喪失領先地位的公司更不勝數。
世事萬物都是因果的循環和積累。每決定下一步前,若都能考慮復利的結果是正還是負,審慎地選擇,相信必能為自己的人生和事業劃出一條向上進步的曲線。
第一句:凡事皆有Compounding Effect (復利效應)。復利是指以每年的收益產生額外收益,即今天的1萬元存下來,若年息3%,25年後將double還多。該定律也適用於人生:一個個有益的行為接連發生,不斷“利滾利”,就會產生可觀的人生收獲。相反的,開始1萬元的投資,若每年損失3%,25年後將剩一半不到;而人生中若錯誤的行動接踵而至,則會有無法想象的“復加”破壞力。
反面教材比比皆是,尤其在才俊倍出的金融業。近期有樁可能涉及綁架及不雅錄影的醜聞,懷疑涉案主角是位基金界新星,曾20多歲已任職對沖基金MD,後設立自己的基金,名噪一時。該基金卻在上年突然停滯,傳言懷疑他因交友不慎而涉案,精神財富與名譽均受打擊,只能暫時隱退。友人任職的財富管理公司某日來PITCH的人居然是該公司創始人之一的P先生,驚詫之余友人得知P先生雖曾名震業界且家財萬貫,卻因數次離婚分身家,而付出了巨大的經濟精神代價,數十年下來處境已大不如前。在商業社會裏,因錯誤甚至愚蠢決定而逐漸喪失領先地位的公司更不勝數。
世事萬物都是因果的循環和積累。每決定下一步前,若都能考慮復利的結果是正還是負,審慎地選擇,相信必能為自己的人生和事業劃出一條向上進步的曲線。
訂閱:
文章 (Atom)